当我翻开《孟国泰教育思想中的创新元素》一文时,犹如开启了一扇通往教育智慧宝藏的大门。每一段文字都似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教育的浩瀚苍穹中熠熠生辉;每一个观点都如激昂的音符,共同奏响个体成长的壮丽交响乐。
孟国泰先生以其深邃的教育思想和独特的创新理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教育画卷。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鼻之所嗅,舌之所尝,身之所感,皆为阅读”这一广义的阅读定义开始,我们便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境界。在这个境界里,阅读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解读,而是对整个世界的全方位感知与感悟。眼睛看到的绚丽风景、耳朵听到的美妙声音、鼻子嗅到的芬芳气息、舌头品尝的丰富滋味、身体感受到的细腻触感,无一不是知识的源泉,无一不是心灵成长的养分。这种对阅读的拓展,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大书,等待我们用心去悦读、去领悟。
“课堂是落实课程的天堂”,这句话如同一道明亮的光,照亮了教育的核心地带。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空间,它可以是个体独自探索的宁静角落,可以是对子之间思维碰撞的活跃场所,可以是小组合作共创的热闹天地,甚至可以延伸至班级、年级、学校、家庭、社区乃至宇宙的广阔维度。而课堂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知识,体育课堂赋予我们强健的体魄,智育课堂启迪我们的智慧,情育课堂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创育课堂激发我们的创新活力,和育课堂引领我们追求和谐之美。在这样的课堂天堂里,每一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都能尽情绽放独特的光彩。
“自育”理念的提出,更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教育领域里势必会引发深刻的变革。“因为自爱,所以自育;因为自育,所以教育。”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在于个体的自我觉醒和主动成长。真正的教育不是外部的强行灌输,而是个体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对成长的追求所驱动的自我培育过程。当一个人学会自爱,便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价值,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世界、获取知识、提升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自育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是自己教育的主人,只有通过自我努力和不断探索,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双减”背景下提升教学效率的策略,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将“有砟知识轨道”变为“无砟知识轨道”,意味着打破传统知识传授的束缚,追求更加流畅、高效的学习体验。实现“无缝知识对接”,则强调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把“火车头带的课堂”变为“动车组课堂”,更是生动地体现了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动的转变。在动车组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了学习的动力源,共同推动着学习的进程,实现了真正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生命教育,作为孟国泰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揭示了教育与生命的深刻关联。“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除非有教育;教育是没有意义的,除非有生命。”生命因教育而变得丰富多彩,教育因生命而充满活力和价值。从认识生命的奥秘开始,到发现生命的独特之处,再到解放生命的潜能、尊重生命的尊严、相信生命的力量、依靠生命的智慧、珍惜生命的宝贵、赞美生命的美好、创新生命的形式、发展生命的品质、超越生命的局限,这一完整的生命教育过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对生命的塑造和升华作用。
在对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的思考中,孟国泰先生提出了“因材自教,因人自育”的理念。面对数十亿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传统教育的“因材施教”显得力不从心。而“因材自教,因人自育”则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责任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发展潜力。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激活、唤醒学生内心学习热情的引导者,是激励、赏识和夸奖学生进步的鼓舞者,是疏导、引导学生正确方向的指导者。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自育”,让他们在自我探索和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教育有时需要快,有时需要等待”。那些被视为“中差生(潜能生)”的学生,就如同在冬天绽放的花朵,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耐心和等待。在雪花的映衬下,这些冬天的花朵常常是最鲜艳芳香的。教育者应当关注每一个孩子,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用爱心和耐心去呵护他们的成长。对“中差生(潜能生)”的关注和成就,不仅仅是教育的责任,更是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每一个生命都有着无限的可能。
(待续)
作者:文晓龙(贵州沿河实验中学课改办主任,优秀语文教师)
责编:天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