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精心筹备的乡村婚礼
李大宝和二妞决定结婚的消息一传出,两家人便忙活着筹备婚礼。按照当地风俗,这婚礼的筹备可有不少门道。
定日子是首要之事,专门请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根据两人八字仔细推算,选定了一个大吉之日。
彩礼的准备让李大宝和他爹犯了难,家里本就不富裕。最后,李大宝爹把家中养了多年的老母猪卖了,换了些钱买了几匹上好的绸缎,又从亲戚家代销店赊欠了几箱瓶装白酒,这才算有了一份说得过去的彩礼。
二妞这边,忙着准备嫁妆。她亲手缝制了好几床新被子,针脚细密,图案精美。又拜托村里的木匠打造了一些简单实用的家具。
婚礼场地就在大宝家的土院子里,周围都是大红的双喜和喜庆的门人对子,装点得喜气洋洋。
请厨师也不能马虎,村里的王大厨欣然应下,提前几日就开始采买食材,精心设计菜单,都是地道的乡村美味。
迎亲那天,李大宝不能去,由他近门的嫂子拿着红伞去接新娘子。二妞则坐在花轿里,满心期待。
筹备过程中,尽管困难重重,但邻里乡亲都热心帮忙,都盼着这场婚礼能顺顺当当、热热闹闹。
婚礼当天,天还没亮,大嫂就装扮整齐,带着迎亲队伍出发去接二妞。到了二妞家,被老少爷们“抠炮桶”是少不了的风俗,无非是放炮的老婊多散几盒纸烟的事。一般“抠炮桶”的收到恭敬递上来的好纸烟就哈哈一笑见好就收了,也不好意思太过分了。但也有那“放炮”的愣头青就不说软话,不让烟。“抠炮桶”的便看不上眼了,同时也是给主家难看,年轻气盛便噼里啪啦打开了。大冬天的,有的甚至一帮子人抬着把“放炮”的人扔进了沟里。一场大喜的日子也只能吃个“哑巴亏,更不可能报警什么的。
女方封钱把男方“压轿”的小孩哄下来,上轿钱封的合适女方满意,这才顺利地把二妞接上了花轿。
花轿一路晃晃悠悠地在“响鸥”(唢呐)吹吹打打地喜庆伴奏中回到村里,婚礼正式开始。拜天地、拜高堂,每一个环节都庄重而充满仪式感。
酒席上,人们欢声笑语,推杯换盏,孩子们在一旁嬉戏打闹,争抢着糖果。
晚上的闹洞房更是热闹非凡,村里的年轻人们想出各种有趣的点子折腾新人,比如“吃苹果”,就是把一个苹果或小糖用细绳拴住提在半空中,放在面对面的新郎新娘中间,让他们同时用嘴啃,不准用手碰,这时拿绳子的人把苹果或小糖提上去或放下来,这样新郎和新娘容易亲上嘴。引得人们哈哈大笑。李大宝和二妞笑着应对,气氛欢快又温馨。也有恶俗一点的,比如“猛龙过江”:用一块白手帕从新娘领口塞进去,然后再从裤角拿出来,以此来证明新娘的清白。当然也有趁机揩油的,如果提前知道新郎家那个村风俗不好,新娘的母亲怕女儿吃亏,会让女儿多穿几条裤子多拙几条腰带。甚致把上衣和裤子用针线缝在一块。当然,这些恶俗现在已经被抛弃了。
这一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李大宝和二妞的爱情在这热闹与祝福中开启了新的旅程。
婚礼过后的第二天,二妞早早起床,给公公敬茶。虽说大宝妈已去世多年,但二妞的这份孝心不减。
公公接过茶,喝了一口,脸上满是欣慰,给了二妞一个红包,算是对她的认可和祝福。
接下来的日子,二妞跟着嫂子们学习操持家务、做饭洗衣的技巧,近邻的婶子、嫂子耐心教导,二妞学得认真,一家人相处和睦。
还有回门的习俗,结婚第三天,李大宝陪着二妞回娘家。二妞父母准备了丰盛的饭菜,一家人围坐一起,说着贴心话,充满了温暖和亲情。
这些传统习俗,让李大宝和二妞的婚后生活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