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遥的艰难人生
作者/葛国顺

我是几年前凭借读路遥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人生》《平凡的世界》,尤其是观看电视连续剧,从而对他进一步深入了解的,越读越对他肃然起敬,对他的艰难人生深表同情。路遥因他的《人生》而登顶文学的巅峰,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作家,回望他42年的匆匆人生,也同他创作的角色一样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艰难身世。路遥(原名王卫国)出生在建国前夜的特定年月。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家里排行老大,那时的中国才刚刚解放,在农村,多生孩子代表着多一个劳动力,因此在路遥出生后不久,家里又添了六口人。
人丁兴旺的喜悦很快被每日三餐的生计所冲淡,父母无力再抚养姐弟7人。路遥才7岁,刚刚懵懵懂懂的年纪,父母只好把他过继给了临县同为农民的伯父,被迫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寄人篱下。
离别那天,路遥难掩落寞,强忍着泪水,跟在父亲后面,一路走到了延川大伯家。面对陌生的环境,年幼的路遥拘束而不安,他偷偷地躲在树后目送父亲悄悄离去的背影,自我安慰道:“那个家回不去了。”
多年后,路遥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详细描述过当年自己的内心活动,他深知纵有万般不舍原来的家,他也需要忍受,那一刻,他只能接受这无力反抗的安排。因为自己那个家没办法供他上学读书,虽然在大伯家的日子同样孤寂而辛苦,每天一样要干农活,也一样面临着吃不饱饭的问题,但好在没有子嗣的伯父或许可以想尽办法让他走进课堂。
在那艰苦岁月,深在大山,路遥因为经常吃不饱饭,上学的日子里,可想而知同样备受煎熬,看着干部家的孩子有白面馍馍可以炫耀,而自己却只能咽咽口水,贫富差距的刺激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无情地刻下了一道道伤痕。这或许是时代的特色,也或许是路遥逃脱不过的命运。从路遥后期的作品中不难看到,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无一例外地经受过贫富差距的冲击。
饥饿和苦难磨炼了路遥的意志,也激发了他读书的拼劲。小学顺利读完后,大伯曾希望他回家种地,维持家里的生计。但此时的路遥经历过课堂的洗礼,他深知,要想走出黄土地,只有读书一条路,所以他据理力争,甚至去找村长求助,最后获得了支持,他没日没夜地复习,考上了延川县立中学。从县立中学毕业后, 路遥考上西安石化学校,只要等顺利毕业,就可以进入国营单位,挣工资补贴家里了。
命运多舛。当路遥考上西安石化学校,兴冲冲地去学校报到时,却被告知已经停止了招生。命运再次跟路遥作对,郁郁不得志,但他也无可奈何,备受打击的他拖着疲惫的身躯,不得已又回到了延川县,干起了农活。
有太多不甘的路遥,边干着农活边在县里谋求着机会,他曾当过一年的小学老师,也有幸进入县革委会担任副主任的职务,只是这些最后都没有成为他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
副主任的职位被罢免后,路遥把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写作上,他开始在《延川文化》上发表作品,虽然初期的作品稍显稚嫩,但却鼓舞人心,他在自己的处女作《车过南京桥》上第一次署上了自己的笔名“路遥”。据说他引用的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名人名句。
渐渐地,他在家乡也开始小有名气,凭借着这份名气,他获得了延川县文艺宣传队创作员的工作,虽然当时他的身份依旧是农民,但也算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了。
同年,在诗人曹溪谷的斡旋下,路遥又进入了延川县文艺创作组,成为了文学刊物《山花》的编辑,在这里,路遥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他发表了大量的诗作,并在后续公开出版。至此,路遥靠着一只笔杆子,有了主宰自己人生的权力。他不再像7岁时那样,默默跟在大人身后,被动地等待安排。他要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苦涩婚恋。1973年,路遥又开始走运了,他被推荐上了延安大学中文系,在此前后,他与两个女人有着两段苦涩的纠葛,一段是初恋,一段是发妻。路遥短暂的一生,无比投入的两份感情,就这样在生命中成为了匆匆过客,他们说作家都会无意地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自己的作品上,这是文人们最孤独的浪漫和最无声的哀悼。或许这个说法没错,不然他笔下的爱情怎会如此肝肠寸断,哀怨悠长?一生笔耕,却难逃中年之殇。
与林红的相识源于好友曹溪谷的撮合,当时林红是从北京下乡的知识青年,路遥也是延川县小有名气的人物,两个年轻人聊文学、聊历史、聊未来、聊理想,渐渐的两颗心也走在了一起。相比农村姑娘的朴实,林红有着城里姑娘的精致和独立,这对于从小渴望走出大山和整日与诗歌打交道的路遥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创作之余,路遥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林红身上,把最好的都留给了林红。
好不容易遇到县里招工人这种好事,作为优秀青年代表的他,毫无犹豫地把名额给了初恋女友。他说:“为了她,我死都值得。”
只是,他的这番付出并没有换来女友的追随和托付,进城一年不到,林红就写来了分手信,路遥悲痛欲绝之时,她转头就爱上了一位军官。这段无疾而终的恋情,让路遥的初恋充满了苦涩,原来自始至终,都是他一个人在感动而已。
沉沦了一段时间后,路遥痛定思痛,又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写作上。在延安大学期间,路遥人生新的转机再次出现,经过日夜奋战,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优胜红旗》在《延河》杂志上发表,他也开始有机会接触像柳青、王汶石这样的大作家。
这时,又有一位女人闯入了他的生活。她叫林达,也是一位北京姑娘,而且和路遥的初恋林红在一个机关大院长大。
据悉路遥在延安大学期间的生活费用大多都是林达资助的,林达的母亲是位大家闺秀,对于女儿的恋情,她总是以独立女性的姿态告诫女儿要多了解再发展,自然,林达对这份感情甚是慎重。
随着了解的越来越多,林达也放下了担忧和戒备,在她眼中,路遥才华横溢,有着独特的灵魂和气质,完全符合她对另一半的想象。
1978年,林达放弃了回京的机会,留在了大陕北,与路遥结为了夫妻。
爱情总是迷离的,而婚姻却是现实的。婚后的路遥依然伏案写作,家里的事全部落在了林达的身上,她不仅要照顾路遥起居,还要供路遥上学。
而已有名气的路遥也花钱大方,每天烟不离手,跟朋友吃饭抢着买单,花销与日俱增。他把自己游离在家庭之外,过着文字里才有的诗意和自由的生活,把琐碎和辛劳丢给了林达。有了女儿后,生活的重担更是全部压在了林达身上。
同为知识分子的林达内心也曾有过委屈和不甘,但这段婚姻是自己选的,她咬着牙苦撑着。直到有一天,她撑不住了,决绝地向路遥提出了离婚。此时的路遥才醒悟到自己的不作为,可是一切都为时已晚,无论路遥怎么想尽办法让妻子回头,林达都不为所动。
那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轰动了全国,一举成名后,他收获了荣誉和掌声,陕西文学界,路遥已有一席之位,这为他后续的创作奠定了更高的起点。为了不对作品和女儿造成负面影响,他和林达的离婚拉锯战也一拖再拖。直到1992年他辞世前的三个月,林达扶起病榻上的路遥,他终于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
情感的打击和现实的孤寂,路遥没有停歇半刻,铆足了劲,排除一切干扰,继续投入了下一部作品的创作中,艰难地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也正是这次创作,消耗了路遥毕生的心气。创作的六年时间里,他把自己关在作协大院,啃着馒头和大葱,每天写到凌晨,常常手脚僵硬。
他把自己与世界和外界的生活隔绝,简陋的房间里只有老鼠为伴,他一心沉浸在孙少平、田润叶这样的人物角色里,却没有发觉自己的身体已经开始亮起了红灯。
在他的呕心沥血下,《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总算问世,然而出版社却并不买账。路遥无助、绝望,跑到柳青的墓前放声大哭,为这颠簸的命运,也为自己这不知疲惫的日日夜夜。彼时的路遥,已经为自己的人生做好了打算,他要用生命结束《平凡的世界》的创作。
六年的流血流汗,《平凡的世界》终于在路遥的顽强毅力下完成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作品最终一举拿下了中国最高文学嘉奖“茅盾文学奖”。然而此时,路遥的生命也快走到了尽头。1992年11月17日,年仅42岁的路遥因为消化道出血永远地躺在了病床上。他带着对女儿的依恋,对土地的深情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
回望路遥的一生,7岁时他便尝尽人世的辛酸,匆匆42年的生命,有低谷有起伏更有顶峰。为了走出那座大山,他与文字为伴,用尽了全部的力气。但探究他生命的底色,却是灰暗和苦难。人生或许就是如此,套用路遥的话说:“生活虽不能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在平凡的天地中,孤独行走,为心中那团不灭的火,为梦中那个想去的远方,努力,奋斗。
2024.10写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