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里的小木屋,装满了小霞生活中的乐趣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来到小木屋的人,都是我的亲人,敬请分享小霞的情感故事,让森林里的小木屋带给您一段美好的回忆!今天为您播放我的原创作品《窝窝头儿》,敬请收听!
窝窝头儿
文/李桂霞
前几日与同学相聚,照了相片传到空间,有同学看了照片问我:还记得一起吃窝窝头儿吗?一句话,勾起我太多的回忆,几经沉淀,终于要写写这窝窝儿头了。
窝窝头儿,主要材料是玉米面,辅料是黄豆面,一般情况下不用发酵,用开水烫一下,做成一个个带有窝窝儿的面食,上屉蒸熟之后,再弄点小咸菜,咸鱼,再煮点粥。这种吃法,如果一个月吃个三五次,还是挺香的。但是,我们上高中时的窝窝儿头,却非如此。
那时,三分钱一个窝窝儿头,足有四两重,中间根本就没有那个窝窝儿,是实心儿的,有时还蒸不熟。学校一个月给我们七元钱的住校补助,完全用于吃食堂足够了。家里根本不用拿伙食费给我。一个月24斤粗粮全是吃这个窝窝儿头,只有六斤细粮,是大米饭或白面馒头,好不容易能卖一次馒头,有时还抢不到,胃里常年累月就装着这半生不熟的窝窝头,肯定受不了,我的胃病就是那时候得的。
三分钱一个窝窝儿头,二分钱一碗汤,一毛钱一个炒菜。大多时候,我不舍得买炒菜,只吃窝窝儿头和汤,有时,汤卖没了,只好打一饭盒白开水,搅上一小勺从家里带来的咸菜,便是汤了。这个汤比从食堂买来的汤好喝,毕竟那是妈妈亲自为我炒的咸菜,里面有好多油,还有好多肉丝,一罐头瓶咸菜要吃上半个月呢,平时要省着吃。而八分钱的馒头能吃上一顿简直是过节一样兴奋,本来一顿吃四两主食,要是吃馒头就要吃上六两,有的男生要吃上一斤呢。
记得一次中午我回来晚了,没买到菜汤,只好打一饭盒开水回到宿舍,盛上一小勺咸菜搅拌在水里,好香啊!我把窝头掰开,一看中间不熟,只好全掰碎了,泡在自制的汤里,一勺一勺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正在这时,爸爸来看我了,当他看见我吃这样的饭菜时,泪水就在他的眼眶里转,问我:“怎么吃这个呢?”我歪着头很认真地说:“这个很好吃呀!你闻闻,可香啦!”爸爸啥也没说,走了。一会儿,爸爸回来了,给我买了十根大麻花。惹来同宿舍的同学们多少羡慕的眼光,以及偷偷咽回的口水呀!那时的麻花才两毛钱一根,可是,没有一个同学舍得买一根回来吃的,我这十根麻花吃了两个星期呢。每次吃的时候,看有谁坐在离我最近,我都会抠抠嗖嗖地掰下一小块给人家尝尝,如果是现在,肯定十根麻花全宿舍的人一次就分着吃光了。
学校的学生多,到食堂打饭要排队,会耽误我好多时间,我那时真是觉得寸金难买寸光阴啊,真不舍得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打饭上,时常让别的同学代我打回来,有时忘记让别人代我打饭,去晚了,只剩下的冰凉的窝头了。我掂着四两重的窝窝儿头,边走边吃,等走到宿舍就快吃完了,再喝点水,一顿饭就这样解决了。后来,学校领导觉得孩子们天天总吃这样的窝头不好,就买来了机器,给我们做烤糕。烤糕主要成份是玉米面,但是经过精细加工的玉米面,辅料是糖精,经过发酵之后,用烤炉烤制而成。吃起来口感比窝窝头细腻,容易下咽。但是,一周只烤一次,每次男生们都像拼了命似的抢着买,甚至把下顿饭都买出来,一个人买一大摞,我只买到过三、五次,我的主食依旧是窝窝儿头,看来,只有窝窝儿头青睐于我。好景不长,不知什么原因,这个烤糕也不做了。陪伴我们中学岁月的主食就只有窝窝儿头了。
记得有一年的春晚,赵丽荣老师的小品年夜饭,本来要吃饺子的,她的孙子却不知从哪弄来的窝窝儿头,于是,就年夜饭吃啥展开了甲乙双方的辩论。而我到现在见到玉米面的主食胃里都有一种反应,不想接受它。
有医学界统计过,过去得胃病的多,如今得肠病的多。主要原因就是过去吃的太粗、太杂,胃的负担过重,而如今吃得过于精过细,胃没有负担了,肠子也懒了,肠子不蠕动,得病也就多了。日子好了,整天吃大米白面,孩子们根本不知道过去的窝窝儿头是啥滋味,现在偶尔吃上一顿,觉得新鲜,而且现在的窝窝儿头也比过去讲究,无论是从大小,形态以及主要原材料上都比过去精制了许多。从保健方面来讲,天天吃细粮也不好,人是杂食类高级动物,要五谷杂粮啥都吃,才能营养平衡,于是,我也经常买些杂粮面掺在白面里,蒸馒头包子吃。
同学的一句话,让我把过去的岁月用窝窝儿头梳理了一遍。总之,要珍惜现在的时光,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今天,就为大家播放到这里,恳请各位亲人们继续支持鼓励,继续在森林里的小木屋里,收听小霞的情感故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