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散文)北大荒有座红星大楼
作者:史向前
8510农场,诞生在战火纷飞的1948年初。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地区东部,地处鸡东和密山两县境内,南与苏联交界。(当时的地域)场部在边境的大山脚下,远离铁路公路交通线,偏离农业生产作业区,制约农场的经济发展。在建场10周年,农场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场部北迁,选址在东海火车站附近的发展村,“林-密”铁路和“方-虎”公路横贯东西,与市县紧邻。密山县划拨了千余亩土地,8510农场与乡村连接,建设配套设施齐全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中心。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8510农场场部,堪称北大荒的“袖珍”场部。 1958年4月,8510农场接纳370名转业官兵,领导班子由少校和大尉军衔的六名转业官兵和一名老红军组成,他们带来了战场上的拼命精神和远见卓识的理念,筹划农场未来的发展,确立了向前看、起点高、步子大的发展思路。以建设现代化办公楼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建设二层楼的商业服务设施,还有医院门诊、食堂、住宅等。形成北大荒特有的小城镇的雏形,让数百名转业官兵和两千多名流入人员,看到8510农场发展的愿景,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北大荒的建设。1959年5月1日,在这个红五月开启的日子,办公大楼的建设拉开了大幕。工地上红旗招展,热火朝天。那些放下枪拿起镐、放下锄头拿起瓦刀的建设者们,为了赶工期,每天劳动10余个小时。开挖地槽,天寒地冻,没有机械,就用火烤化冻土层,轮起了锹镐大锤,手掌上磨出了血泡,汗水浸透了衣服,靠着顽强的拼搏精神,提前完成了工期。 建设办公大楼所用的沙、石等建筑材料都是由上百名转业官兵参加义务劳动运到工地的。没有运输工具,少校军衔的副场长刘文会、副书记李学仁就组织人力拉马车,8人一挂马车,十几挂人拉马车阵容震撼,三里运石路上涌动着大盖帽黄棉袄的“解放军”,上演英雄奋战北大荒,建设战场显神威的壮观场面。下班的玻璃厂工人,放学的少先队员,60多岁的老人和小脚老太,都加入了建设大军,他们为能搬一块砖递一块瓦而感到自豪。 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建造大楼,可想而知的困难有多少吧,但这并没难倒建设者们,人工滑轮,杠杆吊装,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60排木制三角形房架子,每排“立人”高3.5米,跨度14.3米,重几百斤,超大型房架子,已经超过设计资质极限,这些庞大的房架子,全凭人工力量把它稳稳地固定在12米高的圈梁上,创造了当初北大荒建筑工程上的一个小奇迹。 办公大楼的设计充分体现铁道兵的“血脉”,展示建筑风格的艺术美,两者完美烙印在办公大楼的门楣上。在闪烁红色光芒的五角星下,镌刻着醒目的“8510”红色数字,两者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大气磅礴。在众多用铁道兵番号作为名称的农场中,唯独8510农场把铁道兵部队番号刻在办公大楼上方,突出铁道兵的军魂,让铁道兵开发北大荒的丰功伟绩彪炳千古。红色五角星,是办公大楼的点睛之笔,庚续铁道兵部队的红色基因,激励着创业者们为北大荒开发奉献自己的一切,其历史和现实意义重大。 熠熠生辉的五角星,出自基建大队六级瓦匠大老李之手,他以精湛的抹工,制作了难度极大的五角星。无论你怎么看,立体感十足,浑然有力,更能体现出灵动感、奋进感、旗帜感。它是号角、战歌、精神,是创业者的热血染红了它。正如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所说“建筑从来都不是物质实体,还是社会图景的映射,精神世界的象征。”历经64年的酷暑严寒风吹雨打,五角星完美如初,成为珍贵的艺术作品。 1960年伊始,1800平米的两层办公大楼胜利竣工,70余名转业官兵昂首挺胸地跨进办公大楼工作,但迎接他们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6月开始,农场遭遇了三十年来罕见的涝灾,大面积农田绝产,总产大幅度下降,农场和全国一样,面临“粮荒、物缺、钱紧”的三大困难。困境面前,全场职工群众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红星大楼上。 红星就是力量,红星就是方向,红星就是办法,决策者们身在红星大楼,心在百姓中,循民生奔民意解民困,在没有任何政策可循的情况下,农场党委书记赵其昌(少校),果断做出决定,给职工家属分自留地,允许小开荒,开放家庭副业。这样大集体下有小自由的要求得到了解决,填饱肚子,生产自救。三年困难时期,农场没有饿死一个人。在这艰苦的岁月里,转业官兵们发扬了战争年代宣传鼓动作用的优良传统,在红星大楼诞生了垦区第一个以北大荒命名的文工队,集中了十几名转业官兵文艺骨干,1962年自编自导了垦区第一部话剧《夜闯完达山》,再现林海雪原剿匪战斗故事。同时,开展文化下基层,送上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鼓舞职工群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 8510农场建造北大荒第一座办公大楼如同鹤立鸡群,产生了外溢效应。凡到过农场的人,看到了大楼小楼、红砖房家属区大开眼界,极为羡慕,觉得能到这样的农场工作是一种幸运。 北京农业大学的本科生马剑茹,出身书香门第, 她如愿以偿来到8510农场,分到农业科任技术员,将自己的青春热血融入红星大楼,并与同楼工作的一名转业官兵喜结连理。随后又有三对转业官兵在办公大楼举办了婚礼。黑龙江呼兰师专两名女毕业生,选择到8510农场小学任教,还找到了如意的转业官兵郎君。当年在黑龙江东部流传一句顺口溜:“住房到永安(8510农场前身),吃米去密山,艰苦奋斗853”。 历经沧桑,我自岿然不动。1958年转业官兵的到来,永安机械农场更名为8510农场;1969年成为44团;1976年改成东海农场;三年后1979年恢复原名8510农场。1988年挂牌“黑龙江省东海工业总公司”,确立了由农业向工业转型的发展目标。有人提议,将办公大楼上的8510标志凿掉,有识之士的场领导没有采纳。经过四次更名,苍劲有力的8510四个数字和五角红星固如磐石般地挺过了几十年的变迁,光彩依旧,屹立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树立在人们的心中。 在红星大楼工作过的人,都有一种激情,都十分眷恋这片土地。2016年,我来到曾经工作32年的红星大楼前,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这里是我锻炼成长的地方,我和它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夜不能寐的我写了一篇《8510农场红星大楼》。此文一经转发,产生很大反响,互相争阅,索要作者联系方式。一时间,红星大楼叫响,瞬间改变了一座办公楼的称呼,这让我始料不及,红星大楼第一次以文学形式推出所引起的效应,足以证明红星大楼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红星大楼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红色基因传承始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张文忠1959年至1963年在这里当副场长,影响了一代人。他1933年参加红军,1934年长征,两次过草地,1936年10月到达延安,调中央警卫团任排长。建场元老小车司机修德山,出席全国群英会4次,3次幸福地见到毛泽东主席,北大荒垦区首屈一指。在1958年接纳的370名转业官兵中,有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的70多名。其中有:入朝参加第一仗白云山战斗的39军115师343团战斗英雄、黄草岭战斗英雄、上甘岭战役幸存者、参加长津湖战斗,抓美军“舌头”的侦察排长、参加保卫金刚川大桥的勇士等。1969年2月,根据形势变化,农场改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四团。沈阳军区陆续派遣47名现役干部走进红星大楼,“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红星大楼里红星闪闪,红旗招展。农场整编部队体制,机关设立了“司、政、后”三大部门。从此,农场跨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肩负“屯垦戌边”的双重任务。1966年到1976年,先后有双鸭山、鸡西、牡丹江、哈尔滨、齐齐哈尔、北京、上海等城市知青4859人上山下乡来场(团),接受“再教育”。其中,有70多名知青选调到红星大楼工作,楼上楼下涌动着青春的旋律,成为红星大楼里的一大亮点。学演《沙家浜》,红星大楼飞出金凤凰,北大荒第一位名扬的“阿庆嫂”,来自44团文艺宣传队的上海知青张慧萍;北大荒第一部《兵团纪事》的作者,就是在红星大楼里工作的一位牡丹江知青高成山。七对知青在红星大楼相恋,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十多名在红星大楼里的知青,爱在冰雪纷飞,与北大荒二代结为终身伴侣。 改革开放以来,8510农场红星大楼辈出屯垦精英,先后涌现: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郭有权和于宝清,农场产生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这在北大荒垦区绝无仅有;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单景忠、宋保成、董祥三位,在北大荒垦区也实属罕见;有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的朱荣先;还有攻克“出血热”的本土专家韩学忠;在国内率先人工繁育兴凯湖大白鱼的第一人张晓光。英模荟萃,人才辈出,为红星大楼增光添彩。1986年3月19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演员田华、古月、祝新运等一行21人,在赵汝平的率领下来农场慰问转业官兵和职工群众,演出了精彩的节目并与转业官兵代表在红星大楼前合影。1987年7月4日,八一电影制片厂《八女投江》摄制组一行15人来场拍摄电影,参观红星大楼,了解红星大楼的发展历史。1993年10月14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著名作家魏巍来红星大楼采访转业官兵的英雄事迹时,感慨地说:“没想到这里有那么多可爱的人和感人故事。”多少知青返乡回场在红星大楼前合影留念,多少游子回家乡瞻仰红星大楼,多少老垦荒人在红星大楼一步三回头,深深地眷恋,是无数北大荒人的真诚体现,是对红星大楼的感恩。曾经在8510农场任党委书记袁洪生感叹:“牡丹江农垦管局15个国营农场,旧的办公楼都拆除了,仅剩下8510农场这座了,把部队番号刻在办公楼上,唯有8510农场。我想8510农场办公楼,在全总局(北大荒垦区)所属农场也是唯一使用的办公楼,有它的特有精神,可歌可泣!” 红星大楼 ,8510农场的象征,8510农场的红色地标,8510农场人心中的丰碑;红星大楼,它是一首诗歌,描绘了8510农场人的创业史;红星大楼是凝聚8510农场人力量的“平台”,在红星的照耀下,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号召:“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仓石'。”8510农场建场75年的老场,64年的红星大楼,在全面振兴东北中,焕发青春活力,继续高歌猛进。

作者简介:史向前(笔名:石进),男,1950年生,辽宁省黑山县人,高级政工师,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沙河口区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品:纪实性散文《8510农场红星大楼》、《八五一0农场十八年》、《阳台上的幸福》,短篇小说《红星大楼之恋》、《哥仨儿抓阄抢媳妇》,中篇小说《缘在东山脚下》、《母亲的心事》、《八年的相恋》,长篇叙事《房子的故事》。
在辽宁《晚晴报》、《大连晚报》、《大连日报》发表散文多篇,散文《宜居城市大连》征文获《大连晚报》一等奖。
2021年在庆祝《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我与《参考消息》的故事”征文中,被授予《参考消息》荣誉读者称号,《喜得荣誉证书》一文于2022年3月24日刊登在《参考消息》《读编互动》栏目上。
2022年10月12日,《大连日报》在“只争朝夕共创未来·我们这十年”征文中,刊登了《阳台上的幸福》(随笔),荣获佳作奖。
现为《兴凯湖微生活》签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