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精选有想之十四
马秀云

人非生而知之,学而践之,从《论语》开始。今天学习第十四篇《宪问》。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原宪问什么叫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至于是否是仁,我就不能断定了。”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但有好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之中也许有不仁的人吧,但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贵而不骄矜也不容易。”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去通达仁义,小人向下去通达财利。”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给别人看的。”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说:“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凭空臆想别人不诚信,却能先行察觉,这样的人才是贤者啊。”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原宪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算得上是一位隐士,他在孔子做官时做他的家宰,却不受俸禄。孔子去世后,他隐遁在卫国的市井中,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
原宪问“耻”是什么?孔子对“耻”的解释中,“君子耻其言过其行”我觉得最好。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就是有些人可以说得很好,但未必做的也很好。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实际上很多人存在,但是坚持在“修德”的道路上的人却是只是一部分。
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觉得善良的人就像老虎没有牙、石头没有棱角,是没有杀伤力的,所以可以“人善被人欺”。我们如果不认真读《论语》,会以为孔子说的“德”也是这样的,实际上《论语》非常有锋芒,比如“以怨报德,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才是孔子倡导的“德”,有怨言就直接说,我只对有德行的人好。对于无德的人,我为什么要对你好呢?
不怨天不尤人,贫无怨富不娇,孔子告诉我们德修的好处是自己的内心比较安静,不会患得患失。对于人和人交往来说,德修可以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如果对方也是个有德之人,那么至少会共同进步不会受到伤害。如果做事情,《菜根谭》说的比较直白:“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就是选用有德的人,哪怕才能一般,至少不会往坏的方向发展,如果选用无德而有才的人,那就是一场灾难。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德”的概念,可能有所误解,毕竟这件事传了两千多年,有很多把意思解读的非常僵化,让年轻人不喜欢。但是那些发展好规模大企业却都在按照这个思想发展,他们选拔人才的第一要素也是“德”。所以虽然现在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但是“德”依然主导着我们的核心思想。
那么是什么是“耻”呢?我们应该非常客观地说,缺少“德行”就是耻。任性、胡作非为不叫个性解放,只能说是对这个社会的认识不够。有钱更不是遮羞布,可以把自己与“德行”相违背的事描画美丽,实际上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令人痛心的事,很多人受到了教训,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会怨社会、怨别人、怨老天爷。对他们来说,距离“不怨天不尤人”已经太远了。所以不仅找不到存在感,更无法奢求幸福感。
对于我们很多的普通人来说,幸福感、存在感,不是别人给予的肯定,是自己坚定不移的修行。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