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吃之说
文/侯振宇
民以食为天。吃,陕西话叫“咥”。东西南北中,地域不同,吃法不同,同一材料,吃法不同。吃,永远都是妈妈的味道最好,肠胃的记忆功能,到老都不会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感情记忆。吃有三层境界,一是饭来张口,二是品尝,三是操刀。
吃货自古就有,名人也有,苏东坡是最大最标准的吃货,东坡肉流传至今。张大千,写的菜单都被人收藏了。汪增琪,客人把吃剩下的菜和汤汤水水都打包了。
今天先说说吃面。北面南米,吃面的地域最广,吃法各式各样。然面,和面有三光,手光,盆光,面光,就是说要把面揉到,有笑话“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醒面,揉好的面,用湿布蒙住或盖上盖子,使面更有韧性,更有筋到。擀面,要擀的圆圆的,薄厚均匀。切面,宽窄一样,最出彩的是看刀功。调面臊子可以是羊肉的,大肉的,可以是各种素臊子,还有葱花的,还有韭菜的,还有油泼辣子的。
一老碗面,吸流吸流,头上冒汗,再喝点面汤,叫灌缝子,叫原汤化原食。啊,那真是僚咋咧!
揪面片,揉面醒面相同,臊子也相同。突出一个“揪”字,用案板小,擀杖短,薄厚圆相同。把面擀到两公分厚,切的宽窄一寸左右,条件好的,可以抹一点油,把面抻长抻薄,挞在手臂上,大母指与食指中指拿捏紧,揪的小于一寸的片片,手有节奏,面片在滚烫的锅里翻腾,一个人揪,可供三五个人同时吃,俏媳妇的腰身,姿势,韵律,叭叭的声音,做法简单,筋到有嚼头,有味道,令人神往,令人难忘。
臊子面,最有名的是关中西府的岐山臊子面,面切细长,特点在臊子里。肉切丁,红萝卜,土豆,豆角,洒上韭菜,色彩斑斓,炒的差不多了,加汤,加醋,油泼辣子浇在上面。臊子面用九个来概括“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东府臊子面,面的做法差不多,臊子是煮好的五花肉切成肉丁,黄花,木耳,白莱,炒完了,要加肉汤,汤要翻滚,浇在面上,桌子上重点是四个碟子,酱油,醋,盐,油泼辣子,自己调。其他的莱,因家境,客人等情况添加凉莱或者是热菜。
饸络面,照客下饭,流水席,人多了多压几床子。面揉好,抹点油,防止贴连,来一个人,压一床子。面白面的,也有加荞麦面的,臊子有荤有素,红白喜事宴席之前必吃的饭,因为山高路远,客人来的有迟有早,饥渴难耐,一碗饸络面,热辣滚烫,耐心等待开席。
豆角焖面,五花肉妙出油,放上豆角妙一会,再放土豆洋葱,调料,酱油,加开水,把面放在上面,盖上锅盖焖煮,熟了以后,搅拌搅拌,调上油泼辣子,简单,主食副食全活了,色香味俱全,一个字美,两个字美美三个字美美美。
四川有旦旦面,南方有阳春面,朝鲜日本受中国的影响也有各式的面。
此处不一一细表,因为太多了,只能说个大概。
我现在重点是说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吃的炒面,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专门写了志愿军战士一把炒面一把雪来充饥,美国人见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现在的孩子更读不懂。炒面,就是把麦子炒熟,也可以加炒熟的黄豆,还可以加煮熟晒干的萝卜干,三合一磨成粉,味道美,营养丰富,便于携带,便于吃。可以干吃,如一把炒面一把雪,可以如开水搅拌吃。那时候的包装,吃法都是原始的。十七国组成的联合国军,有飞机大炮,有饼干罐头。志愿军只有轻武器,吃的是炒面。毛主席形象的说“美国人钢多,我们的志多。”凭志气勇敢吃苦耐劳打败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炒面也立了大功,扬了大名。
我父亲六四年大学毕业分配在黄陵上畛子农场,老家一大家子人生活也越来越困难,没有办法,我爷爷奶奶就分家,爷爷几个叔父是一家,二爷二奶及几个堂叔堂姑是一家,我妈我姐我我妹是一家。六十年代未,我妈妈拉扯我们,既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又要种自留地,日子每况愈下,实在没办法拖家带口去找爸爸,去了是黑人黑户,没有口粮,一家人吃爸爸一个人的粮,好在那些干部家属都很好,给小米的,送蒸好的馍馍包子的,还想方设法买了些黄豆,磨成面,与白面搅在一起,幹不成面条,就切成厚面条子,难煮熟,吃了难消化,放屁多而臭,怕同学笑话,放的时候躲远一点或靠着墙。
我在富平插队的时候,吃钢丝面,就是玉米面在机器上挤压冒着热气的面,用竹杆晾晒干,吃的时候,提前用温水渗泡,然后下锅煮,煮的时间比较长,条件好有点肉,或者是有几星荤油,钢丝面也就觉得软和些。而知青灶没有菜油,没有荤油,更没有肉,怕难看,厨师倒点酱油,黑乎乎的,煮点菜,吃到嘴里硬况况的,有色无味,有咬头没嚼头,吃了更难消化,不吃不行,吃了难以下咽。好在一起劳动的农家子弟,关系比较好,他们家收时种时,知青没有自留地,帮助人家一下,他们看到此情此景,便约我到他家里解解馋。偶然可以,谁家都不富裕,天长日久,硬着头皮吃下一碗钢丝面。
每当孙子们洒下饭粒,我都拾起来吃了,告诉他们粮食来之不易,吃到嘴里,要经过多少人的手,多少道程序,多么长的时间。生的做成熟的,粮食是多么的金贵!
吃面,吃出许多故事,也许你也有故事,而且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