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尘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方樵
何永年
2008年6月15日《淮海晚报》刊载我的拙文《聪颖潇洒 德艺双馨——原清江市越剧团团长俞新萍的艺术人生》中有这样一段叙述:1955年时仼刚落成不久的人民剧场经理方樵,从苏州将以俞新萍为团长的苏州友谊越剧团“挖”到清江市,成为清江市越剧团,首演《梁祝》,获得极大成功,轰动全市。
淮阴解放后方樵还先后历任苏北文联秘书,清江市文教科科员(当时未设文教局),清江电影院经理等职务。但鲜为人知的是,方樵还是一位了不起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
1912年3月,方樵出生于江苏沭阳县颜集庙头镇一户贫穷农家,以耕种少许薄田兼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方樵9岁时便进了当地庙头镇“大水缸”京剧科班学习京剧。班主姓仲,家无田产,尚侠好义,钱财过手大进大出而不知积蓄。他以信誉得名,从不欺行霸市,人缘四海,气凌豪绅,曾说:“金山银山填不满我的破兜肚(腰包),江水河水盛不满我的破水缸。”因此人们称他“大水缸”而不呼其名姓。班主为小方樵起艺名为方金铃。
“大水缸”有志发市兴集,从外地请来戏班子唱了三台大戏。消息不胫而走,锣鼓一响,百商云集;戏班走了,集市冷落。由此他深信京剧有招商繁荣市场的功效,遂决意创办一个小科班,打算借此扩大自己的门面,促进家乡商业的繁荣。
“ 大水缸”请来不少被新兴京剧挤出市场的徽班老艺人,又请来几位“徽变京”的京剧教师,办了一个金字辈小科班。当时正处于乡村徽班向着京剧蜕变过渡的历史阶段。“大水缸”科班的学员半徽半京,功夫好,有绝技,行档全,戏目多,与附近的马家班子、青口桐字辈科班以及沭阳城大科班相比,声誉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这些乡班进了沭阳、宿迁等中小城镇,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样,”大水缸”徽变京的小科班便独树一帜,在沭阳逐步扎牢了根基。方金铃和他的师兄田润秋(旦角)便是这个徽变京的代表人物。
方金铃是“大水缸”科班的小神童。起初,他在以黄天霸为主角的《落马湖》中饰演大头目秃子于亮,由于打得勇猛跟头翻得惊人,骆马湖四周的渔民农民,把戏名说成《落马湖逮秃子》,小金铃不到就不点这出戏。北小宅胡杏村先生兴集唱戏,被邀请的方金铃在《阴阳河》中又大显身手,他穿褶子、登厚底、戴髯口,三面野台跑道太短,于是他走两步跑三步,五步过(河)城,身子下落后,甩发陡起,朝天一柱香,轻轻随身子下沉,干净利落,从容不迫,博得观众一片喝彩声。有一次他在沭阳城尉场坐班,外地角儿演出《金钱豹》,方金铃饰孙悟空,对手飞叉斩在他紧贴头皮的台柱上,如此惊险动作台下观众惊呆了;孙猴在台中接叉时,临空三尺,背向下抱叉跌磕子,台下连续轰动。戏后那位外地角儿说:“沭阳的戏难唱,观众懂戏,配角太棒。”在宿迁城,方金铃在打炮戏《伐子都》中举旗拉车,身段多姿,表现出子都的貌美凶悍;回师路上,猛抬头见考叔魂子,惊吓之下,一排跟斗就是二十个,如此扎大靠连翻二十个跟斗,是难得见到的;回朝赐坐是方金铃根据自己的特技安排的,他入座时一个腾空跃起跌落圈椅之中,如此三起三落;赐宴举杯欧烟表现中魔,别人是面目模糊,满脸烟灰,他却吹出一个大圆圈,面目清晰,照样显露出鬼脸,这就叫戏法人人会变,各有门子不同。在南派京剧《妻党同恶板》初次演出时,方金铃出人意料地饰演莲花庵老尼姑,他把生活中老太太特有的晃头颤抖、步履艰难的动作用在老尼姑身上,恰如其分,一颤一抖无不叫绝。他还演过《走麦城》、《九灶口》、《焚绵山》、《徐策跑城》、《广太庄》等海派老戏。他归宗于麒(麟童)派兼演白(玉坤)派剧目。这期间,从南方来的角儿和从山东富连城来的角儿,带来了大量的南派包括麒派剧目,更拓宽了方金铃的戏路。
1938年日寇侵占了苏北城市。方金铃不愿在敌占区演戏,他有抗日之志但无报效之门,遁迹故乡,同他共患难从无怨言的夫人,蜗居一间草屋,寅食卯粮,艰苦度日。1940年解放区民主政权初建,时任沭阳县二区区长的吴石坚,一次在出发途中遇见了方金铃,但见他蓬头垢面,褴褛不堪。他说:“我为了躲避日本人,‘跳加官’沿门乞讨过日子,人穷志短,见不得老朋友了!”方区长说:“你宁愿讨饭也不进城为日伪唱戏,热爱祖国,大节凛然,志气还小吗?”于是方区长暂停了这次巡逻边境的任务,领方金铃来到抗日军队,经区中队长倪同顺同意,任命他为文化教员。这时他容光焕发,精神抖擞,整装上任。
方樵参军后工作积极,教战士唱“数来宝”,打“莲花落”,一百句倒倒语一气呵成。什么叫“倒倒语”?他的开场白说:儿媳妇爱说倒话,婆婆骂道:“再说倒话,拿嘴割刀。”用倒倒语解释倒倒语,妙语生趣。他给战士唱“工鼓锣”,小鼓放在坐凳上,左手敲鼓,小锣挂在脖上右手打,打唱念表,节奏和谐,一曲《打登州》振奋人心,受到战士们的热烈欢迎。不久,他根据战斗故事即兴创作,为战士编写新意唱段。连队晚会上,有几个战士唱起二黄调,方教员马上手操琴,足拍节,认真伴奏,自然、和谐、协调,如同事先排练过一般。
1942年吴石坚与方樵同在沭海剧社工作,方樵一手将京剧队成立起来。从此,吴石坚、音乐教员叶锋等,跟他学戏,从龙套跑起,渐及角色,边学边演边管理,这已成为吴石坚带剧团的一贯方法。短短八个月,沭海剧社的京剧就有了《打渔杀家》、《陆文龙》和时装戏《反正》、《洪泽湖》等十来个颇受欢迎的剧目。歌舞和戏曲同步并举,成为沭海剧社的鲜明特色,在广大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深受军民的欢迎。可惜,在战争环境中由于组织机构的变动,生气蓬勃的沭海剧社不得不结束,所凝聚的人才,也只好分散他就了。
1944年,淮海地委副书记,行署主任李一氓,创办了以唱京剧为主的淮海实验剧团。吴石坚通过上级组织,推荐方樵去那里工作,他到任之后,又反转来推荐吴石坚去当团长。这是长期接触互相知根知底建立起的革命友情。在淮海实验剧团,真正科班出身的艺人只有方樵,是个能文能武,能演能导,又能打鼓拉琴的多面手,是难得的艺术人才,因此他成为该剧团的台柱子。
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淮海实验剧团在李一氓领导下三次变动,由淮海实验剧团改为苏北实验剧团,再升为苏皖实验剧团,1945年11月初,进了淮阴城。方樵在这样节节高的日子里,教(排)的戏可就多了,如《贺后骂殿》、《甘露寺》、《失空斩》、《打渔杀家》、《乌龙院》、《拾玉镯》、《梅龙镇》、《穆柯寨》、《汤怀自刎》等共二十多个完整剧目。李一氓根据郭沫若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创作的《九宫山》,请方樵导演。在《九宫山》开排前,剧团设宴酬谢编剧和导演,李一氓举杯向导演方樵敬酒,方樵激动地说:“我是个穷唱戏的,怎么能同李主任平起平坐呢?恐怕导不好这个戏。”李一氓说:“我这个编剧的也不比你富,你只管大胆地工作,放心好了。”两句话说得方樵热泪盈眶。戏报上印了“编剧李一氓、导演方樵”字样。方樵看了含着泪说:“我算是熬出头了!”方樵是个旧艺人,因不愿在敌占区唱戏,宁可在穷乡受苦,蜗居以明志,现在受到党的重视,受到李一氓的重托,今天又和大名鼎鼎的李一氓主席并列于《九宫山》戏报上,难怪他激动万分。
1945年,苏皖实验剧团应陈毅代军长的邀请,渡过洪泽湖到军部演出。陈军长正在延安的归途中,张茜、杨帆等同志特别关心,热情接待,首场演出就获得军首长们的嘉许。这时候传来了抗战胜利的特好消息,大家无不欢欣鼓舞,热烈庆祝胜利。接着剧团参与了南京伪警卫三师钟剑魂部起义的接待和演出工作。在《失空斩》演出后,他们盛赞方樵排戏正规,导戏地道。该部在蒋坝演出话劂《日出》,以作酬答。
1948年底,苏北军区文工团成立,一队为歌舞话剧,二队是京剧,方樵任京剧队队长。他还为一队青年舞蹈家鲍如莲排了一出京剧《红娘子》,这出戏是老戏剧家周玑璋在山东的作品,原名《小仓山》,经方樵润色加工,颇具规模。方樵曾在《九宫山》中刻画过红娘子(何衣虹饰),这次排演驾轻就熟,更上一层楼。在泰州塘头的渡江作战动员大会上,由粟裕司令员点了一出《古城会》,方樵饰张飞,吴石坚饰关羽,演出非常成功。
解放后,苏北军区文工团二队留在扬州,改为苏北京剧团,后来又与无锡苏南大众京剧团合并,组成江苏省京剧院。在这次变动中,方樵离开苏北京剧团分到苏北文联任秘书;吴石坚也由苏南调到上海华东京剧实验剧团,该团系原苏皖实验剧团,由山东转战而来。上海京剧院成立后,时任人民剧场经理的方樵,将以李仲林为主演的第一团接到淮阴,盛情款待,如同亲人,并在人民剧场演出。方樵和吴石坚是一对亲密的战友,两地相处,难得见面,这次相见格外亲切。后来吴石坚到扬州,会见了老二队的杨月佳,她曾在《古城会》中饰甘夫人,时任扬州市影剧场公司经理。她对吴石坚说,方樵常来扬州,在放映黄梅戏影片《天仙配》时,方樵连看两次,就能背诵全剧,他还是那样聪明啊!
方樵聪明好学。他在乡班演出基础上,进城搭班,边演边学,能说通篇戏目二百多出,成为出名的“戏篓子”。在京剧表演艺术中,文武兼备,昆乱不挡,生丑净旦,文场(管弦乐)武场(打击乐),无所不通。他宗麒派却不以模仿为终点,在示范演出《萧何月下追韩信》中,在麒派基础上大胆突破,不拘泥于原有套路。他最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追韩信中,跑了四十圈圆场,形态变化多端:身似不动动若流水,脚步无声声似行风;纱帽翅随意颤动,颤动处表达心情;心慌意乱,心急如焚;腹中饥饿,形象逼真;步法似乱其实不乱,作到以不乱演乱,颠而不踣,险中有稳。在长期演出实践中,方樵深刻地领会到“无剧情不足以引人,无意境不足以入胜,无绝技难以表达,技不巧不为戏用”的道理。
方樵以一个农村艺人,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而且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京剧艺术教育家,为那么多的戏曲团体编导大量剧目,培养输送大量京剧艺术人才。但解放后的一次误会,他的演艺生涯戛然而止,艺术天赋很少人知晓,未能展示发挥他的艺术才干,埋没了他的艺术才能。1950年5月19日,苏北军区文工团二队在扬州期间,离开了文工团,来到淮阴干起了行政工作。1968年1月方樵病逝。据人民剧场老人员回忆,方樵工作认真踏实,为人爽直,是位好干部。1961年,活红娘宋长荣拜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为师,方樵见证了全过程。荀慧生在人民剧场演出,也是应方樵邀请,作了全方位接待,二人并合影留念。
(本文得到市挡案馆陈洁女士及苏皖边区政府纪念馆帮助,谨表衷心感谢!)(2010年11月2日刊载于《淮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