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这一篇文章的最后一部分
就连美国的不少银行都在闹腾
银行的前台上小鬼有趣
南瓜和骷髅是必不可少
东方西方
文化不同
(续前)
前言:
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大相径庭。比如:中国人一听到或一说到鬼怪鬼魂,心中生腻,躲之不及;而美国人一侃起妖魔鬼怪,兴趣盎然,滔滔不绝。中国人最惧僵尸鬼,而美国人喜谈吸血鬼。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还为普天下的孤魂野鬼平生出一个重大节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圣节。说句心里话,美国人,特别是美国的孩子们,对万圣节的重视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超过了其它众多的国家法定的新旧节日。今年万圣节来临之际,我重发此旧文,与读者诸君共享。此文较长,分三次发表,这是第三部分。
闲话万圣节
文/龚如仲(Ralph)
多少年过去了,美国人还在津津乐道着这个故事,依然怀念着这个名叫瑞普·凡·温克尔的家伙。于是,在鬼怪返回人间的万圣节之际,人们祭奠着他,还专门在为他设置的墓前供奉着瑞普·凡·温克尔的“灵位”。
讲到这个故事,我突然想起了中国著名的两句老话,曰:“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两句话的出典恐怕是源于东晋文人虞喜所作《志林》一书,讲的是有关樵夫王质的故事。其原文是:“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弈,看之。局未终,视其执伐薪柯已烂朽,逐归。乡里已非矣。”聊聊数语,活脱脱的一个中国式的瑞普·凡·温克尔跃然纸上。中美两国,远隔重洋,两国文化,差异极大,然而这两个故事却是如此的异曲同工。
(三)迥然不同的“鬼怪观”
从人们尽情狂欢的万圣节活动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元素,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对鬼怪妖魔“情有独钟”,这也真实地反映出美国人与中国人完全不同的“鬼怪观”。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妖魔鬼怪都是些令人恐惧和厌恶的幽灵。人们害怕鬼怪,痛恨鬼怪,绝不会与鬼怪为邻或打交道。思想保守而颇为迷信的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中国人。
记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美国打拼时,因工作和家人居住的需要,妻和我前前后后看过许多住房。第一次看房是在妻和小女儿刚到美国之时。我们当时对一栋房子有兴趣,对其房型、房价和住房位置都相当满意。就在打算签署合同、付款买房的那一天,我偶然从房子顶层的窗口向外望去,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片墓地。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决定退订,不买此房了。理由很简单:住房靠近公墓、与鬼为邻是像我这样的中国人无法接受的,唯恐鬼魂会给我或家人带来“晦气”和“灾祸”。
过了若干年,我和家人想换一下住了许久的老房子,去买一栋可供养老的新居。看了许多房子后,我们最后相中了一栋地理位置好、价格很优惠的Ranch式房子。但就在决定买此房子的时刻,我突然发现房子附近有一家殡仪馆。虽说这家殡仪馆毫无坟场的阴森,离我想买的房子还有一段距离,但我的心里就是别别扭扭。我忐忑地耽心:“祭奠死者的氛围和死者家属的苦痛会给我的家庭带来不幸”,我最后放弃了对此房的购买。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鬼魂是何等的忌讳。
但在美国人的心目中,鬼怪是无需恐惧和回避的。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鬼怪是和蔼可亲而又略带淘气的生灵,他们和人类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各不相扰。所以,美国人买房时从来不会考虑附近有无坟场或殡仪馆,邻墓而建的房子,其价格绝不会比其它地方的房子优惠。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美国,以鬼怪,尤其是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或电视剧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系列电影就是以吸血鬼为主角的《暮光之城》。电影是根据美国当代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畅销同名小说改编的。其主要内容就是讲一个名叫贝拉·旺斯的姑娘,在一个偏远人稀的名为福克斯的小镇上邂逅了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郎君爱德华·卡伦。二人一见钟情,不久便双双堕入爱河。但少年爱德华来自一个“素食”的吸血鬼家族。按照美国人的说法,吸血鬼赖以维持生命的食物就是不断地吸血,吸人或各种动物的血。由于动了真情,吸血鬼爱德华以极大的毅力克制自己,不去伤害心上人贝拉。
这部凄艳无比、柔情万种的人鬼相爱的故事片在美国风靡一时。为了满足影迷们的需要,美国有关电影制片厂先后共推出了《暮色》、《新月》、《月食》、《破晓》和《午夜阳光》等五部《暮光之城》系列片。电影问世后,票房居高不下,让投资商赚得个盆满钵满。
由此可见,美国人和中国人的鬼怪观是何等地不同。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