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素如心
作者:厚 夫
朗诵:伊 兰
读张中行先生的文章,我深深地迷恋于老先生那平静如水的心态和干净洗练的文字。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曾这样评价张中行:“他的文,不像老年人,生气流动,精光内蕴,不同于枯寂沉闷的一般死笔呆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到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周老先生所言甚是,张中行的文风是一般作者学不来的。其一,一般作者无他饱读沃阅的知识储备;其二,一般作者无他洞悉世事风云后平静、自然的心态;其三,一般作者也无他入古融今的文字功力。人是社会的人,在尘世的罗网中构织生活,要超然物外的确是极其困难的。然而张中行的确超然了,他的文字有种“景素如心”的魅力,虽寥寥几笔,却能传达一种人生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在阅读张中行先生《负暄琐话》时,我注意到其中的《香冢》篇。这篇介绍京南名胜陶然亭内“香冢”的散文,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因为我与陶然亭也有过一段交往。读中学时,我曾学过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文章中有这样的景致:“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景致总体上有素雅宁静、清淡自然的特点,当然也符合我的心绪。八十年代进京求学后,我才发现这篇美文中的“钓鱼台”已经成为普通人望而却步的国宾馆,西山、潭柘寺又太远,自然也不可能品虫唱、赏夜月、听钟声了。然而,陶然亭就在学校的不远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飞白之处,便是我心灵的归处。当跨进陶然亭公园之后,却找不到长满芦苇的池塘,找不到野草围拢着的野冢。相反,它却是座经过人工改造后的景致公园了。公园里绿草如茵,树影婆娑,湖水荡漾,全然一派人工所为。后来,当我把京城的公园逛得差不多了,再回过头来看时,觉得还是陶然亭好,它最符合我的心境。颐和园、北海公园金碧辉煌的样子,皇家粉气太重,在视觉上存在着一种“以势压人”的感觉,但陶然亭不是,仿佛邻家小妹一样,大大方方,不亢不卑,以她的清纯、自然吸引着我,使我越来越产生好感,基本上是隔三差五地去那里逛逛。有时,也邀二、三好友,一起划船,或者到陶然亭畅谈,到林间散步。陶然亭湖心岛上有现代著名作家石评梅和其恋人高君宇的坟墓,墓碑上书石评梅的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石评梅和高君宇的爱情故事也成为我们评点的对象,我竟心想,有这样一种铭心刻骨的爱情也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言归正传吧!张中行先生在《香冢》一文中这样写道:“几处满生芦苇的池塘,小丘上野草围着一些荒冢,一派萧瑟景象。每到秋风送爽的时候,银灰色的苇梢随风摆动,伴随着断断续续的蟋蟀的哀吟,使人不能不感到春光易尽,绮梦难偿。这正是文人墨客所愿意经历的,所以二三百年成为京城士女的吊古伤怀之所”。
中行老还说:“陶然亭是清朝康熙年间江藻所建,所以又名江亭,在外城先农坛之西,南距城墙二三百步。其实这里并没有亭,只是高基上一个南北略长的方形院宇,南西两面向外都是窗,登其上,南可以望雉堞,西可以望西山。”
当然,我求学时的陶然亭公园已经有“陶然亭”了,那是钢筋水泥的产品。登临其间,一番意气奋发、慷慨激昂的事情是经常有的。不过,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作者简介:
厚夫,本名梁向阳,1965年生,延安路遥与知青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先进工作者。
著有《路遥传》《重回历史现场看文学现象》《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化》《当代散文流变研究》《边缘的批评》《走过陕北》《心灵的边际》《行走的风景》等著作,曾获“柳青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奖”、“《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等多个奖项。
伊 兰
节目主持人,本名何兰,祖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广播电视台1997、2010年两届十优主持人。曾创办主持《艺海方舟》《夜色温柔》《周六会客厅》《文化西安》《艺术西安》《夜语长安》等节目。参与策划并主编公众号《诗意西安》;参与策划并参演了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民族音乐电影《半个月亮爬上来》;策划并主持各类文化公益活动数百场;新浪个人博客发表作品50余万字;出版配乐诗朗诵专辑《天籁.南山》等。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理事,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陕西女子诗社常务副社长,木兰书院阅读会副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文学朗读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语言文化推广基地特聘诵读教师,中国女诗人诗画行特邀嘉宾主持人,西雅图中文电台(Chinese Radio Seattle)《艺术人生》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