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的记忆(四)
文/朱海明 诵/淡淡的茶香
我记事比较早,记得父亲在门口抱着我,看到不少人在大街上游行喊口号,这应该是1953年的事,庆祝抗美援朝胜利,当时我才3岁啊。看来,科学家说人类的记忆从三岁开始,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当然也有更聪明的孩子,三岁以前就记事了,那是小神童,天生的。
我们家乡有一首摇篮曲,母亲唱的,小孩子也会唱:狼来了狗来了,大虎跳过墙来了。墙倒了,大老虎也吓跑了。
天天大老虎大老虎的,在我脑子了留下了印象,于是一天夜里,摇篮曲入梦了,我被一只大老虎追得直跑,跑啊跑,大老虎扑过来了,忽然间我也惊醒了,一头钻进父亲的被窝,父亲一把搂住了我……
这是我记忆中唯一的一次和父亲零接触,父亲的怀抱好大啊,父亲的被窝好暖啊,真想时间会倒流,让我永远以为在父亲博大温暖的怀抱里。
另外,父亲还带着我在文同工胡同第一次见到伯父,他一身黄军装,一下把我举起来。这件事也不会晚于1953年,因为伯父是1952年从汉口复员回家的。
抗美援朝期间,全国人民齐动员支援前线,豫剧大师常香玉还用一年的演出,捐了一架喷气式战斗机。至于老百姓有捐钱捐物做军鞋的, 还有积极参军参战的。我家除了母亲做军鞋,父亲还买了不少工公债,相当于捐钱的。公债是大红色的,挺漂亮,我家的钱匣子盖儿上就贴了一张公债券儿,六七十年代还在。我记得清清楚楚,四五岁时常常把公债券儿拿着玩儿,玩儿够了就撕扯,撕毁了不少公债券儿。对此父亲很生气,但是没打我,只是叹口气说,这都是钱啊,白搭了。后来公债全兑换了,不知道被我撕掉的有多少,就算是为抗美援朝做贡献了。
父亲喜欢哼唱京剧,高兴的时候就靠在炕边,自鸣得意美滋滋的哼唱起来,如《甘露寺》的西皮原板转流水:劝千岁杀字休出口……、《空城计》的西皮二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小放牛》的河北民歌:赵州桥本是鲁班爷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唱起来面带微笑,摇晃着脑袋,那叫个潇洒。
我后来喜欢京剧,研究京剧,创作京剧,成了一名纯牌儿的国粹派,应该是受父亲的直接影响。
也是在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就教我认字了,认牙粉盒、香烟盒上的字,牙粉是金鸡牌的,香烟有大婴孩牌的,绿叶牌的,别的就不记得了。
正因为我识字较早,再加上奶奶的娇惯很是淘气和气人,所以六岁就被送进学校,交给老师来管教了。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朱海明,字(笔名):瀛亮,号:清韵居士,网名:高拨子导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参加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汽车第五十团,执行援寮(老挝)抗美筑路运输作战任务。
主播:李华敏,笔名淡淡的茶香。现任《世界诗人》《诗意传情诗社》《茶韵文学诗社》《海岸诗歌金牌主播》《采菊文苑》《全球诗歌辽社文化网络传媒》多家平台主播。有作品在微刊平台出刊。市级区级朗诵大赛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