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故事
望君读之
(续前)
前言:
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大相径庭。比如:中国人一听到或一说到鬼怪鬼魂,心中生腻,躲之不及;而美国人一侃起妖魔鬼怪,兴趣盎然,滔滔不绝。中国人最惧僵尸鬼,而美国人喜谈吸血鬼。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还为普天下的孤魂野鬼平生出一个重大节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圣节。说句心里话,美国人,特别是美国的孩子们,对万圣节的重视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超过了其它众多的国家法定的新旧节日。今年万圣节来临之际,我重发此旧文,与读者诸君共享。此文较长,分三次发表,这是第二部分。
闲话万圣节
文/龚如仲(Ralph)
(二)充满温馨的鬼文化
万圣节除了完美诠释了美国人的欢乐、自在和率性外,同时还充分展现出美国老百姓的善良、温情和怀旧。
我在文章的前面提到过,万圣节时,几乎家家都得备妥一个或几个大南瓜,有的人家还在南瓜的表皮上刻画出、或干脆镂空出一个憨态可掬的鬼型图案来。那么,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南瓜是万圣夜的象征物。许多人家把南瓜放在家门前其实是一种偷懒的做法。按道理,南瓜是应该被制作成南瓜灯的。在美国,这种南瓜灯也叫做杰克灯(Jack Lantern)。据说,很久以前,一个名叫杰克的人生前是个一毛不拔的小气鬼,同时还是个常常讲魔鬼坏话的饶舌者。杰克死后,上帝不允许这个吝啬鬼步入天堂,而骂过鬼怪的他也无法进入地狱。于是,这个可怜的家伙就只能提着个灯笼四处游荡,直到对他的“审判日”的到来。于是,杰克和南瓜灯就成了游魂“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象征。
也许,我们还可以有一种新的理解:善良的人们在万圣节的夜晚提供盏盏南瓜灯,是为了那些进退无门的孤魂野鬼们在游荡的路上照明。
在万圣节的晚上,有一个惯例是必须提及的,那就是给孩子们准备糖果。
几乎每一家美国人都会在万圣节之前买好各式各样的糖果,以便万圣节晚上前来“造访”的孩子门享用。身穿万圣服、脸上涂抹得花里胡哨的孩子们一定会在万圣节晚上挨家挨户地敲着邻居的门讨取糖果,而友善的邻居们一定会心甘情愿地将一把把或一袋袋糖果放入孩子们早就准备好的布袋里。这种大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足够体现出生活中的温馨。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变态狂或恶人会在一些糖果里放上玻璃碎片或小铁钉,粗心的孩子们往往会在吃糖果时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万圣节还是一种怀旧的体现。如果你细心的话,你可以在不少美国人的门前“草坪墓地”上看到专门为一个名叫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准备的坟墓和墓碑。
原来,瑞普·凡·温克尔是美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著名浪漫主义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代表作《见闻札记》中所描绘的人物。
这篇短篇小说的大体内容是:很久以前,美国纽约州哈德逊河西岸有一个由移民而来的荷兰族裔居住的小村庄。瑞普·凡·温克尔就生活在这个村子里。温克尔先生为人友善,热心助人,但他在家里却懒得出奇。他既不勤奋于家里的田间劳作,也不帮太太料理家务。于是,太太就成天价对他大发脾气,甚至于臭骂不已。实在忍受不了太太的窝囊气了,最后他就拿上一把猎枪,牵着一条名叫沃克尔的老狗,跑到山里去了。
出走之后,他就在山里游荡。饿了,他就打只野兔烤烤吃。打不到猎物了,他就采点野果充充饥。渴了,就喝点甘甜的泉水。有一天,他在山谷里碰到了一个穿着老式荷兰服装、脸上有一大把山羊胡子的老头。老头肩上扛着一只大酒桶。老头请温克尔先生帮忙扛扛酒桶,然后带他走进了一个山洞。进去之后,温克尔先生发现山洞里有一帮老头正在玩游戏。于是,他就站在一旁看着老头们玩游戏。过了一会儿,那个山羊胡子老头邀请温克尔先生喝了一杯从木桶中打出来的酒,酒的味道好极了。可是一杯酒下肚后,温克尔先生醉了,于是倒头便睡。
等他睡醒之后,他突然发现洞中的老头无踪无影,而他的老狗也不见了。再看看身边,他那把本来擦得铮亮的猎枪已经变得锈迹斑斑。奇怪之余,他只好拍拍身上的灰土离开山洞,向家中走去。等他走进村子时,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满眼看到的都是些陌生的村里人。到家之后,他发现虽然他家的老宅依然存在,但房子已经破烂不堪,连房顶都快塌了。无意间,他模了一下下巴,发现他的胡子已经有一尺多长了。原来,酒后的他在山洞里整整睡了二十年。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