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诗 读生活
文/伯初
我喜欢读书,古人云:书犹药也,读之可以医愚。
小学阶段,我对“小人书”爱不释手,《鸡毛信》、《小兵张嘎》、《刘胡兰》......这些连环画里的内容基本上做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主人公的事迹激励着我,感染着我,让我从不向困难低头。奶奶和一些要好的小伙伴都是我的忠实粉丝,我常常把故事中的内容分享给他们,很享受他们投来的羨慕眼神。
读高中时,喜欢现代诗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泰戈尔的《生如夏花》,顾诚的《门前》......诗歌对人生,对爱情,对自然和人性的思考感悟,引发读者共鸣,令人动容。每当联欢表演节目时,我的保留节目便是诗朗诵,在舞台上自信满满的表演,很享受台下的掌声。
走进老年大学国学班,我喜欢上了《唐诗》《宋词》,感受着古诗词的意蕴之美,诗人的豪放豁达,家国情怀,也由此激起我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乃至写格律诗的冲动。
苏东坡我喜欢的诗人,这位北宋文坛领袖,屡遭贬谪,一生不是被贬官,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他终觉“人间有味是清欢”,仍自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平生酒对人生,笑对人生,诗对人生,活出趣味,“一蓑烟雨任平生”。
中国古典诗词独一无二,其独特之处在于惜字如金,文字短而妙,无所不包。古诗词之写景,塞外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中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西湖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秋水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春天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爱情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读来美妙之极,情深意切。
最可称奇的是古诗词中从来不会单纯写景写情,总是情景交融,以景托情,以物言志,马致远一曲《秋思》读后回味无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中国古诗词的本质是透过景物看人生,悟世道,讲哲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思辨明理,悟世悟道。
我爱古诗词,也许是因为它句短韵深,字精意远,意妙情长,古诗词在千年的淘漉中,金玉其中。
人生如歌,生活如诗。学写格律诗虽无经典之作,但总归是一种阅读习惯的养成,一可把它当成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心态的释然,更多的是对生活中点滴的感悟,对旅游生活的点滴记录。
漫步郊野,野菊花风中摇曳,留句:“秋风遍野唱枝黄,捧露含珠披晚霜。赏菊何须篱栅下,无人光顾独芬芳。”一片人工种植的黄菊,一位老伯跪地采摘,手被划伤,坚持采摘,深感怜惜,得句:“秋丛漫郊野,手伤不忍归,赏景无非美,人瘦菊灿肥。”用诗来写老伯的采摘辛苦,表达此时心情。
其实生活会教会我们许多,认真领悟,细心观察,总会体会到自然的美好无处不在。这些情节以诗表达,言中托情。参加夕阳红旅游团,去衡水的火车上,感叹窗外祖国山河之美,欣然提笔:“奇峰如剑,直下平原,飞铁一日千流,大好河山,谁有东国欢悠”途经石家庄,骑电车逛街,所遇美景,感慨不已,随笔留句:“昨日饮衡水,今游中华街”。偷偷套写毛泽东主席的文笔。每到一处,每逢一事,总想用文字留下记录。参观六盘山纪念馆,感叹革命先辈精神之伟大“挥师掳敌民欢颜,扭转乾坤换人间”。也时有对历史长河的感慨,游览曲江芙蓉园后,看到斗转星移,见景思迁,封建帝王将相的灯红酒绿早已埋没于历史长河,便题诗留句:“秦时开院独享梦,隋唐芙蓉烟火更,留得曲江只饮恨,哪比今日万家灯。”
人生短暂,总是在不经意间,亲人朋友就会奔向两个世界,阴阳相隔。多少个夜晚,听得“谁家唢呐悲又咽?”多少次祭奠祖先或亲人总是情由心生,睹物思人,祖母的身影再现梦中:“面朝黄土阡陌田。思绵绵,泪涟涟。月暗星昏忽照脸,夜灯前补针线。”回故乡老宅,目睹墙倒屋漏,人去屋空,多少往事涌心头,得句:“天地悠悠山依旧,草木戚戚屋衰朽。十年相隔阴阳间,一秋念旧离人愁,不念当年烹羹人,泪看檐下吹具锈。人生无根逐风转,世事无恒情难留。”
每个生活细节,每个黄昏暮霭,平明晨曦中都充满诗意。清晨:“云绕青山柳丝扬,烟笼江水波荡漾。儿童小跑上学忙,老翁漫步榆槐旁。”黄昏外孙放学了,陪外孙学习,读诗,得句“黄昏袅烟依依稀,余霞残雪漠漠迟。春态蹒跚正阳月,学童研习鸿鹄志。”引导他读书读诗,激励他学习立志,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中有诗,生活中有诗,以诗言志,以诗托情,也是一种人生美妙。读书读诗读生活,把诗言欢,人间好景,诗中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