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连高义不帝秦,
信陵盗符安天下。
无韵离骚成绝唱,
诗仙离京赴天涯。
弯弓射雕在穹北,
襄阳浴血为国家。
先生纵横绘今古,
江湖又见金大侠。
君今架鹤复西去,
何人妙笔再生华 !?
金庸先生是著明的武侠小说作家。吾闻其名,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射雕》电视剧。原说中,塑造了一个个各具性情,形家象饱满的武术人手,至今难以忘怀。
随着年岁的增长,对金先生小说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愈来愈理性。金先生在这些小说里,将中国古代的侠道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游侠,中国古亦有之,史迁就在《史记》设有《游侠列传》,赞扬了民间那些行侠仗义,扶危救困,一诺千金的侠义人物,例如朱方,郭解。太史公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然而这些人物,却对封建统治者形成了潜在的威胁,所谓侠以武乱法者也,因而为他们深恶痛绝,严加禁止。因而以后我们再很难看到这种名震天下的侠义人物了。
唐代李白,自幼学剑,是很崇尚古代这种侠义精神的。你看他写的《侠客行》,除了描写侠客剑行天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之外,赞美的是"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种重然诺,好侠义,能救国民于水火,而非单纯快意恩仇的大侠客。
这种仪义精神,又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得到了重现,并且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出身布衣,心杯天下,救人民于水火,扶国家以危难,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求己名,功成身退。由此,先生也获得了"大侠"的美名。
先生仙去,特为此文,以纪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