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草原】3567 红山陶诗语 作者║宝尔吉德(内蒙赤峰)主播║萝兰

【诗与大地║草原】
红山陶诗语
作者║宝尔吉德(赤峰)
主播║萝兰

深秋的风,从湟水的西北刮向东南,逛遍了红山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昨夜的篝火。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已经熄灭。一缕蓝蓝的烟,还散发着昨夜烤肉的香。
深秋的风,刮走了残余的灰土,一块褐色坚硬的陶土成形初见。
最后一场秋雨过后,懒洋洋的太阳,晒笑了这片陶土,那圆圆的脸。
还是那个古村落,还是那片陶土的脸。一波清水映出,一个原始红山先民智者的双眼。无意中端起这波清水,从此告别趴伏喝水的习惯。

智者细细的看,智者仔细的想。就这,给了原始先民以灵感,茫然间有了新的闪念。就地取土把泥搅拌,随手捏个泥窝窝,放在篝火里去烧炼。
陶器的诞生,陶的出现,华夏文明的窗口,在秋雨后的篝火中改变。日日夜夜的思索,斗转星移的钻研。随着火的熟练使用,制陶的技术也不断改善。
红山时期的陶,器型多变幻。有罐、有钵、有瓶、有碗;有盆、有盘、有瓮、斜口筒。
红山时期的陶,颜色就几种。有灰、有红、有白、有彩、有黑。红山时期的陶,厚薄不均匀,无釉质地也粗糙。
红山时期的陶,压印平行纹,压印之字纹。平行斜线纹、菱形方格纹、同心圆纹、变形三角纹等等,等等。
红山时期的陶,严谨的绘画、工整的笔法,整齐的带状常组,都是最进步的风格形式。
红山时期的陶,在记述当时生产生活场景的同时,也反映了礼之思想,特别是人文世界观的图案则极为罕见,极具现代科研价值。
虽然红山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但是毕竟是人类制造器物的尝试,从此也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崭新篇章。
陶器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来源,大大地改进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质量。
陶器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项技术革命。

【作者简介】宝尔吉德,蒙古族,孛尔只斤氏。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九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诗歌代表作作品有《飘在风中的爱》《克什克腾,我先祖的居住地(组诗)》长篇叙事诗《东归壮歌》等。先后在《中国乐坛》《华夏诗报》《内蒙古经济报》《草原》《百柳》《赤峰日报》《红山晚报》等报刊杂志及各大网络平台上发表作品。

【主播简介】罗兰,女,崇尚简单自由的生活。喜观云卷云舒,乐看花开花谢,笑拥潮起潮落,用声音传递世间真善美!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
【诗与大地·驼铃】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诗评】
【诗与大地·红枫】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