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构树
岁齿日增,老家可忆者却愈来愈少,构树即为其一。
家乡的构树,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实在是上不了台面的一种树,论材不堪大用,论貌呢,也其貌不扬。
构树分乔木和灌木两种,乔木高度可达10至20米。但在我的印象中,老家构树都不高,枝枝杈扠,甚至扭结在一起,呈现出灌木状。既不能作家俱,又不能作房子的梁柱。这样的构树有什么大用?
构树枝上密生柔毛。叶面非常粗糙,背面密被绒毛,虽然呈广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但常有大的缺刻,且边缘具粗锯齿。这样的枝叶,也实在难给人什么美的感觉。
既无大用,又没美姿,所以乡村没人待见构树,更不要说看重。因此,构树皆处于野生状态,从来没听说有人去种构树。
然而构树,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墙根下,石墙上,水边,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记得我家房后外墙外,以及兰园子几家石头墙外,就有不少构树。
而且构树的根系发达,在地下盘根错节。经常会侵入到菜地里,或者妨害了人们走路,于是被砍斫、火烧,甚至被刨掉。但没有多长时间你去看,会发现又有新的构树冒了出来,真是除之不尽,令人烦恼。难怪理学家朱熹老夫子在注解《诗经》时,将其称为“恶木”。
惟一可记的,是构树的花和果实。
构树雌雄异株,雄花序为柔荑花序,长穗如柳花状,小时我见过,但从未留心过。印象最深地是雌花。
雌构的花序是头状,花序轴缩短呈球形或盘形,上面密生许多近无柄或无柄的丝状花,软软糯糯的感觉很像毛球玩具。
雌花受粉后,便发育成聚花果。花序中的每个花形成独立的小果,聚生在花序轴上,外形似球状。未成熟时为绿色,成熟后为橙红色, 橙红透明的子房柄突出圆球外,肉质,看起来有奌像杨梅。所以有的地方也叫假杨梅。我们当地叫"构子蛋儿"。
那时农村贫穷,常饿肚子,更不要说吃什么水果。构子成熟后,橙红透明,颇为吸引人。于是便摘下放入嘴里,甜甜的味道,但有些腻腻的怪味。也不去管它,一个一个去吃。
谁料没有几天,嘴唇就烂了。便知道这东西吃了上火,不能多食。
后来到了江南,发现风和苑在风则江边的石板人行道旁,长着一株高大的树,每到秋天,红得烂透的果实就会掉落下来。定晴一看,认出了这便是小时候吃过的构子蛋。才知道构树也可以长大成树,妆奌园林。
近来读古书,发现这构树几千前就出现在先人们的视野里,古称为“榖”,同"楮"同种。《说文解字》就有“榖,楮也”的说法。在更早的《诗经·小雅》的鹤鸣篇有“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的诗句,《诗经·小雅》的黄鸟篇也有“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的句子。由此可见,几千年前,人们就不怎么待见构树。
然而聪明的先人们还是发现了构树的用途。构实进入了《本草经》,称为楮实子,滋补肝肾,列为上品。李思珍的《本草纲目》也说:按许慎《说文》言楮、榖乃一种也,不必分别,惟辨雌雄耳。雄者皮斑而叶无桠叉,三月开花成长穗,如柳花状,不结实,歉年人采花食之;雌者皮白而叶有桠叉,亦开碎花,结实如杨梅,半熟时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二种树并易生,叶多涩毛。南人剥皮捣煮造纸,亦缉练为布,不坚易朽。你看,花可采食,叶能喂猪,皮能制纸甚至制布。树能装点园林,用途多着呢。可是在我的老家,这些用途都没有开发出来,以致构树一无是处,被砍伐不已。
苏轼写过一首《宥老楮》的诗:
我墙东北隅,张王维老谷。
树先樗栎大,叶等桑柘沃。
流膏马乳涨,堕子杨梅熟。
胡为寻丈地,养此不材木。
蹶之得舆薪,规以种松菊。
静言求其用,略数得五六。
肤为蔡侯纸,子入桐君录。
黄缯练成素,黝面颒作玉。
灌洒烝生菌,腐余光吐烛。
虽无傲霜节,幸免狂酲毒。
孤根信微陋,生理有倚伏。
投斧为赋诗,德怨聊相赎。
苏轼本觉园中老构"不材",而欲砍去,后来了解了它有多种用途而作罢,作了此诗。
读罢这些,不禁感叹道:庄子云:大树以不材存身,鹅以不材亡身。构树材欤?不材欤?材与不材,终不免损身。
然则何以为材?物合其用即为材。天生万物,必有其用,在于识与不识尔。
昔日战国时,孟尝君凭鸡鸣狗盗之徒得以逃难,信陵君凭监门屠夫得以救赵,毛遂若不自荐,永无出途之日。商秧、范睢,魏材秦用,不皆如此?
苏子能作《宥老楮》诗,得其理也,可谓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