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寻秋
宋文东
10月26日,我与驴友们去南山红叶谷外围寻秋。8点半,众驴友从西营汪家场出发,沿着村路往南徒步了2公里多,才抵达山谷尽头的秦口峪。出了村口,渐渐入山。
路边的果树很不少,多数的果实已经被主人收获了。唯独柿子树,累累的果实像挂满了小黄灯笼似的,却似乎没人理睬它们。有的柿子树长得比较矮,许多果子伸手可及。我抓住一颗柿子捏了捏,已经熟透了,几乎就是一层薄皮裹着一包蜜浆,让人一触碰就有了品尝的欲望。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么好的柿子它的主人却不来收获呢?有驴友说,现在柿子不值钱,还得出工夫摘,赶集卖,卖柿子所得还不够工夫钱,谁要!我觉得此话有道理。该收的主人早已收获了,到这时候还没收的应该是不要了。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有驴友提醒说,吃了柿子的中午就不要喝白酒了,可能得结石病。这个说法我早就听说过,因此一直比较谨慎,因为中午驴友们聚餐哪能少了酒?自由哥说,离中午还有几个小时呢,尽管吃吧,没有事儿。有驴友尝了,直夸好吃。我经不住诱惑,还是尝了一颗,的确一点也不酸涩,连软籽都吃了。豌豆花把我的饕餮吃相给拍了下来,发到了驴友群里,真够丢人的。

尝了柿子,大家继续爬山。山路边上的黄菊花星星点灯一般,开得到处都是,十分鲜艳。对于野花,我似乎有点偏爱,每到山上,只要见到她们的靓丽身影,我就会拍照,待闲暇时慢慢欣赏。山菊花是秋野里的明星,她不仅黄了山野,靓了秋天,也醉了人心。况且山菊花不择地势,无惧风霜,顽强生长的品格,尤其令人钦佩。

在接近山脊的地方,我们又遇见几棵长的稍高一点的柿子树,它们结的柿子不仅个头硕大,而且没有虫害,颇为诱人。但是矮枝上的柿子已经被人摘光了,只有高处的还有许多。辰桑擎着登山杖够一个大块头,好不容易弄下来,却掉在了地上,摔得柿浆崩散,甚为可惜。我就想起小时候在乡下与小伙伴们偷柿子的情景。那时,我们村北塂上的柿子树并不是太多,其中大强邻居家门口那棵柿子树长的柿子最好吃。秋天柿子快熟的时候,我们小伙伴们趁着社员都去生产队劳动的机会结伙去偷柿子。大强擅长爬树,他爬到树上摘柿子,我们几个在树下望风,做接应。按辈分,我叫柿子树的女主人二大妈,见二大妈来家了,我们就叫大强下树赶紧跑。二大妈也看见我们了,老远就喊,你们这几个调皮蛋又来糟蹋柿子,还不熟呢,等熟了才能吃呢。我们几个便一哄而散,跑得无影无踪。原来以为回家就等着挨揍吧,可是连续几天,就像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一样。二大爷和二大妈早就不在了,当年的小伙伴们也都到了当爷爷的年纪,但这件事儿我还一直记得。
昨天,我从手机上刷到一个视频:在一个空荡荡的村庄里,一棵硕果累累的柿子树十分惹眼。视频上打出的字幕道:柿子已经熟了,那些偷柿子的小孩子们都去哪了?我不由地一声叹息。我们小的时候,放学后满大街上都是玩耍的孩子。现在村里的孩子已经很少了,许多村小学都已经关闭,因为招不到学生了。不知道这究竟是福,还是祸,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渐渐地山坡上出现了火焰一般的黄栌树,那满树的紫红,太阳下油光闪闪,煞是可爱。好梦把眼前的豌豆花、寒梅、恋花几位女驴友都叫到了树下,辰桑、道长等几位擅长摄影的驴友纷纷摆开架势为她们服务。嘿,你别说,拍出来的图片不仅红叶美,女人们更美!

众驴登上了山脊,又见到北面不远处的马头山傲然挺拔的雄姿,我就想起10几年前的那个秋天,我第一次跟着驴友们到红叶谷外围爬山看红叶的情景。那天,我们是先爬的马头山,下山后再绕到红叶谷南山的。站在马头山上,俯瞰红叶谷,层林尽染的山谷美景一览无余,令人心醉。但马头山顶比较狭窄,北坡陡峻,上面生满了松树;南坡石壁如削,深崖千丈,尤其悚人。山的东面有道小断崖,不过3米多高,是下山的必经之处,对于有点恐高的我来说却成了难关,我至今记忆犹新。此后,我们又来过几次,每次来,众驴友都是在东山脊上以马头山为背景拍个合影,留作纪念,已经成为习惯。今次依然。只是山峰红树年年在,岁岁年年人不同。今日故地重游,颇为感慨。

拍完了合影,众驴继续前行。山路驴道是那种风化了的红色页岩,都成碎石粉末了,这种路即使下雨天也不难走,驴友们都喜欢。奇怪的是这里的黄栌叶子分外红艳,我想很可能与这里的土壤有关吧?大家在此小憩。

在接近南山脊的路上,出现了一棵地地道道的黄叶黄栌,树型硕大,团团如扇,在红叶林中格外醒目。有驴友问我,为什么这棵黄栌树叶是黄色的呢?我把自己的一知半解告诉她,这是因为黄栌变红变黄的主要原因是由叶片中色素的变化决定的。树叶里除了含有叶绿素之外,还含有花青素和叶黄素。春夏天,由于天气暖和,叶绿素大量生成,所以叶片为绿色。入秋之后,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叶绿素不断减少,并在阳光下不断分解,其他的色素就会显露出来。所以,深秋时节,含有花青素多的黄栌叶子就会变红,含有叶黄素多的叶子就会变黄。此外,除了色素条件,光照、水分、土壤等因素都会影响黄栌叶片的着色。



众驴登上南部山脊,上面有一长绺黄草地,尤为荒凉。可以想象,夏天,这里的草丛肯定是一大片绿油油的长“地毯”,铺在狭长的山脊上,也是少见的美景!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但是如果我们夏天来,那么红叶又见不到了。正如孟夫子所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岂不如此?有舍有得,哪儿有那么多的圆满呢?

到了山门轿子,我起初不明白这山名的由来。今天仔细看了,原来这山头中间部分如馒头状突起,东西两侧狭窄稍矮,远望不就像一顶“轿子”嘛!可见老百姓给山起名,多是参考象形的。还有马头山,在红叶谷东山是看不出与骏马沾多大边的,但在山门轿子这里眺望,只见一匹骏马不见马身,唯见马头昂首东南,“鬃毛”披散,栩栩如生,这大概也是马头山名称的由来吧。

登上山门轿子山巅,往西南方向看去,不远处有座大山,磥硊峻拔,高耸入云,颇有气势,这就是在济南驴友界享有盛名的四角嘴山。我虽然早闻其名,但至今尚未涉足。其实,我虽然已经在南山行走了十几年,但未尝爬过的大山还有许多,又岂止一座四角嘴呢?东眺红叶谷西山的东坡,层林尽染,灿若锦绣,令人心摇神荡。南眺岱岳,因为雾气较大,重峦潜形,山野遁影,连个泰山的轮廓也看不到,不免有点失望。
从山门轿子开始下山。山坡较为陡峭,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有一部分比较危险的坡段出现了原木修的简易台阶,这样游人下山就安全多了。也不知道这是善人积德,还是政府所为,我们年初来踏雪那次还没有呢。只是危险坡段下面还有几处,如果都能修一下就更好了。

下到山底,在麻池村边的仲宫连接西营的公路上,由于大堵车,车辆行驶缓慢,犹如蜗牛。这是令人始料未及的。不用问,这些大小车辆多是载客来南山寻秋的无疑,其中去红叶谷的更多一些。我们刚才在山上的时候,一路遇见了多批次的游客,其中多数是驴友,普通的游人也不少。我有一种直觉,近年来到大自然中寻找野趣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我们的驴友队伍也是越来越壮大了。同行的驴友皆有同感。这难道不是个可喜的现象吗?
在公路上等了将近1小时,接我们的车才开过来。及至到了农家乐,已经下午2点半了。
2024年10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