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做手套收获多》文/薛春生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母亲从街道揽了做劳保手套的活儿。彼时全家九口人,仅靠在外地铁路工作的父亲的工资维持生计,家境颇为拮据。母亲的初衷,便是想借做手套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
做手套有以下步骤:首先是用缝纫机扎跑大片和小片,接着裁剪手套,然后镶手指边条、上拇指,最后进行整理(翻个、整平、打捆)。扎大片,就是把一块两个巴掌大的长方形再生布(能做一只手套),由外向里转着跑线20圈。刚开始做的时候,母亲白天几乎要忙上一整天,夜里还常常挑灯奋战。她躬身于缝纫机前,埋头不停地踩着踏板,扎片、镶条、上指,额头和后背常常布满汗水(那时家里没有电风扇)。母亲不辞辛劳地劳作,只为我们能有足够的钱买纸、笔、本,只为能给奶奶多些零花钱,只为逢年过节能给我们添件新衣。当时,我看到母亲做手套的艰辛,想到她每日为了我们的生活能更舒适而劳心费神,又想到两个姐姐远在外地插队。我作为初中生、家中的长子,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母亲把做手套这活儿干好!于是,我开始埋头苦练扎大片(这活儿又累又费神),起初我跑的线歪歪扭扭,行距宽窄不均。母亲耐心地教我:“别着急,先用压脚挨着布边找直了扎,再看着右边的线用压脚控制宽窄来扎,关键是要练好手眼配合。”在母亲悉心指导下,我不断进步,最终达到了标准。我的加入,让完工交活的时间有所提前,也减轻了母亲的一些负担。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母亲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还在弟弟妹妹们面前表扬了我。那一刻,我充满了为家庭担当的自豪感!每天放学回家,我就劲头十足地、有节奏地在缝纫机上挥汗如雨地扎大片。虽然有时觉得这活儿单调,玩的时间少了,而且常常一干就是一个多小时,但有决心支撑,有母亲的鼓励,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这时,弟弟和聪明伶俐的大妹妹,看着我干得热火朝天,心生羡慕,也迫不及待地要学扎片。在我的耐心教导下,不久他们也顺利“毕业”,达到了标准。这样一来,母亲只需负责裁剪、上拇指等技术活了。随后,我做好安排:我和弟弟主要负责扎片,妹妹负责整理(后来小妹妹偶尔也来帮忙)。整理活儿多的时候,我和弟弟就帮妹妹;扎片忙的时候,妹妹也来帮忙扎片。大家相互协作,谁也不计较干多干少、活儿轻活儿重,一心只为家庭出份力,为母亲减轻负担(母亲的膝盖和身体不太好)。在全家人(姐姐们探亲回家也会帮忙)多年的齐心努力下,我们做出了一批批被质检定为免检产品的手套,家里的生活也相应得到了改善。
回首当年做手套的经历,感觉手套就像是一位“组织者”。它将我们全家人召集起来,让我们齐心协力、凝聚一心。经过辛勤劳动,我们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补偿,还收获了额外的宝贵财富——养成了如今孩子们所欠缺的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学会了缝纫,更萌生了理解、疼爱、孝敬母亲的意识,并付诸行动,还收获了满满的家庭和睦的亲情。真是收获满满!那段经历,我始终心怀感恩,因为它对我们后来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责编:薛春生、王苠
微刊制作:五子天地文艺创作社王广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