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的话,去了想去的地方
宋永信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跟着风的呼唤走去,或许能够找到更多的答案和启示。
10月3日,听风的话,我又一次走进了泰山。
出济南,一路观“日照金山”,品晨雾,赏炊烟,爽心悦目。6.47分,到达“小明家滩”的时候,走下车来,竟有丝丝的寒意;村民似乎还在酣睡,那小土狗也不鸣叫,看到我们仿佛似熟客一般,摇着尾巴,远远地看着我们。老柿子树上的柿子红了,许多的叶片已斑斓多彩;秋,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来了。“固顶山”阳光普照,白色的山体雄伟、俊俏。蓝天白云,阳光灿烂,这样的天气太适合户外了。
帽檐大哥到了,听见了讲话声,但却看不见人影,原来导航变捣蛋,把我们导到河的对岸了。近在咫尺,却无法跨越,只有绕行相会了。看来,这现代化的东西,有时也不能全信啊!
与帽檐大哥见面,跟初见的“八亩松、田教授”两位大哥略略寒暄,一行人即在帽檐大哥的带领下,沿村边小溪,疾步前行。
起步就是冲刺,过小桥,趟石滩,步伐不断加快,10分钟走了近1公里的山路,7.47分,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之时,终于如愿绕过了“小明家滩”检查站。

沿“桃叶沟”前行,在河滩乱石、溪流间跳跃,十分好玩。“桃叶沟”,不见一棵桃树,更别说桃叶了,真不知这沟怎么就叫“桃叶沟”。沟里板栗树一片连着一片,小路从沟底跃上了山坡的板栗林,树下熟落的栗子满地皆是,帽檐大哥与新识的两位驴友,不停地捡拾。今年的板栗丰收,非常便宜,这那是捡拾板栗,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啊!

板栗林下,窄窄的小路旁,一簇马兰花在岩石间静静绽放,笑看人生。拐过一处山坡,小路又向沟底延伸。站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迎着晨曦的阳光,帽檐大哥是那样的英俊、挺拔;挥手指点着远处高高的山顶,热情洋溢地向众驴介绍着今天的路线和特点。
下到沟底,流水潺潺,如琴如瑟,动人心弦。忍不住蹲在石旁,听溪水欢唱。溪边一棵绿树枝繁叶茂 ,亭亭如盖。晚秋时,这一树的叶片变黄、变红,该有多美?日落时分,泡一壶老茶,约几许好友,就坐在这石边,静静品茗,看秋叶飘零,听鸟鸣深涧,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啊!抬头望,帽檐大哥与两位驴友,正在前方溪边盘桓,那泰山学院的的田老哥,竟在用单反拍摄着什么。驴行带着单反,这老哥,还是一位摄影的超级发烧友啊。紧蹦几步近前观看,只见一片十几米长,五六米宽的石壁上,那泰山石特有的白色石筋纵横交错,龙飞凤舞,就像是一位书画家,蘸着白色颜料,在墨色石壁上 ,刚刚写就的狂草。盯着石壁观看,那石筋像飞龙,像舞凤,像骏马,像高山,像草原,像鲜花,无限想象。这就是泰山,这就是魅力无限的泰山石。越过这片石壁,前面的泰山石,有的棱角分明,有的圆润光滑;那棱角分明的,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互不相让,好不可笑;那圆润光滑的,有大有小, 偏隅一方,淡然自若,安然自得。捡几处美石美景拍照,汲取点泰山石的营养,眺望一眼高高的尧观顶,众驴在帽檐大哥的率领下,向左面山脊奔去。



帽檐大哥说:前行就是东新泰沟,沿沟直行,可以上到磨山顶,但路途难行;我们由此绕过原“老虎口检查站”,到对面山脊,沿山脊上行,相对难度较小,且视野开阔,松奇石怪,野花烂漫。
上行的小路松软适度,行走起来十分惬意,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众驴即上到山脊一处垭口。此时阳光灿烂,光影斑驳,逆光里的每个人,仿佛都笼罩在美丽的光环里,红红的脸蛋,金色的头发,奕奕的神采。


山脊上杂植松树、栎树,小路在树下蜿蜒,野菊、马兰、紫铃铛般的沙参花在路边绽放,众驴一会在树下穿行,一会在山脊漫步,虽持续拔高,但并不感到疲倦。攀过两处不高的石崖,趟过一个荆棘密布的山头,9.01分,众驴即来到海拔645米的一处平台。此处视野开阔,山川河谷尽收眼底,心旷神怡。



歇息片刻,帽檐大哥即招呼众驴继续前行。随着山势的增高,树木渐渐转为以松为主,那石型、石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山脊上一块块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泰山石,不时映入眼帘,引众驴惊讶、赞叹,巨型山崖的岩石颜色,也由山下的石灰白,变成了土红色。这里的泰山松,没有“后石坞”松树的古老,也没有前山盘路旁松树的挺拔俊俏,但这里的松树却棵棵繁茂,松针黝黑发亮,生气勃勃,令人倍增昂扬奋进的气概。
一道四五米高光秃秃的山崖横在了面前,六七十度的坡度,无抓无拽的,看着就让人心惊。见帽檐大哥与几位老哥已经上到了顶端,俺岂甘落后,赶紧攀上崖壁,双手紧抠石缝,脚踩石壁上的凸出部位,小心翼翼地向上挪动。一通心惊胆颤地操作,十几分钟后也终于上到了顶端。站在崖顶小憩回望,只见“洋洋、蕾蕾”二位美驴,身轻如燕,动若猿猴,视此悬崖若平地,蹭蹭蹭的上行,中间且还不断摆出各种美姿,让俺拍照留念,不得不说,年轻真好!

站在崖顶,“固顶山”已经踩在脚下,令人感慨,帽檐大哥看我远眺出神的样子,便走过来,笑着向我介绍当前的位置和周围的山势,那是“车头山”,那是“尧观顶” ,那是“九龙岗”,那是“通天峪”,东南是“药山”,西南是“徂徕山”,这帽檐大哥真是名符其实的“泰山通”。


9.32分,众驴上到海拔787米处的一片松林,令人意外的是,草地山石间,竟盛开着大片的野花。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那一簇簇的马兰花了,细长挺拔的花梗撑起了清澈洁白的花瓣,金黄色的花蕾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优雅从容;一簇野菊从岩石缝隙中挤出,金黄色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脸的乐观和坚强;紫灯笼般的沙参花,从沟底一直伴随到这里,星星点点,不经意间望去,总能看到它妩媚妖娆的影子;山下的大蓟花早已枯萎,而这里的大蓟却如春天般灿烂……

嗅着花香前行,轻松自在,心旷神怡。绕过一处山坡,爬过一段平缓的黄色石崖,穿过密密的松林,10.27分,众驴来到一处垭口。此地视野广阔,是纵览山下风光的绝佳之地,比之刚才所处位置不知要好了多少倍。但最吸引俺的不是这些,而是崖边那一棵身姿优美的松。这棵松,猛一看是三棵,三株枝干挺拔向上,亭亭玉立;但细观其实是一棵,树根部紧紧相连,多像“那分家不分心,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三兄弟啊!山顶土层稀薄,土地贫瘠,树根部大多裸露在外,身处悬崖边缘,不知经历了多少的风霜雷电,但仍傲然屹立,蓬勃旺盛,让俺真正见识了泰山松的风采。“要学那泰山顶上一轻松……”,如果你找不到感觉,那就有时间来看看这棵松吧。

越过一个又一个山头,海拔已达860多米,还望不到山顶, 禁不住问帽檐大哥,“快到最高点了吗?”帽檐大哥笑着说:快了,快了,还有100多米,就到“歪头山”山顶了。坚持就是胜利,上到“歪头山”就好了。透过松林缝隙,前方路边几块形状奇异,色彩斑斓的岩石,让众驴很是兴奋, 禁不住加快步伐。来到石边,只见这石颇像人脸,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张着大大的嘴巴,仿佛正在注视着过往的行人,宣誓着自己的主权。其后不远处丹崖壁立千仞,雄伟壮观。
继续上行,越过一段碎石满地的松林小路,左转斜向山顶绕去,林下植被突然又丰富起来,不仅灌木茂密,就连那野菊,也一簇一簇地在岩石边、松林下灿烂绽放,行走其间,根本感觉不到是在海拔近900米的山巅行走,倒像是在海边的松林中漫步,轻松浪漫。
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一独行的年轻驴友,互见对方都是满脸的惊奇。问对方从何而来,驴友讲:甩掉追踪者,从“固顶山”那边过来的。问:以前来过吗?驴友讲:第一次;那迷路咋办?驴友:有“两步路”轨迹图。听到这些,真是由衷地佩服!年轻真好,无畏无惧!
11.15分,经过十几分钟的强行军,众驴终于爬到了海拔1012米的“歪头山”山顶,那著名的“仙人石”已经近在咫尺。

山脊怪石嶙峋,相对平坦,一步一景,令人留恋。但经不住前面“仙人石”的诱惑,众驴匆匆而过,拍几张片片,疾步向前。
从看到“仙人石”的那刻,俺就不停地观察咂摸,这石头像那位神仙啊?。最初在山腰斜视,感觉就是几片叠在一起的巨石,实在看不出什么仙人的样子;待到爬到山脊俯视,发现这居于垭口的石头,又像是一堵石门;几至垭口,转到北面,细细观察,这石头说是仙人,倒不如说更像一位镇守险关的将军。想想这世间的事情,位置不同,视角不同,知识层面不同,对同一事物观察的结论肯定不同。观察本身是没有什么对错的,错的是我们非要千篇一律。

来到石前,仰视着这惟妙惟肖的仙人巨石,感慨一番自然的伟大,众驴拍照后继续上行。看巨石南侧有明显人行痕迹,路上偶遇的小伙即率先前行,但很快折返。帽檐大哥说,那里上行及其危险,看那垒起的石块吗?就是提醒驴友不能由此上行。观察西面山崖,光秃秃看不见任何攀登的痕迹,这上行的路在哪啊?帽檐大哥说:看到崖壁上那条石缝吗?这是上行唯一的线路,虽然险峻,但相对比较安全,我走过数次,各位放心。话音未落,那小伙即独自开始了攀爬,也就几分钟的时间,小伙即在上面停止不前,慢慢开始向下滑行。在帽檐大哥的帮助下,小伙终于落到了崖壁之下,脸色苍白什么也不说,略略喘息片刻,即折返回走。如此年轻,无畏无惧的年龄都半途而废,我们能上去吗?抱着怀疑的眼光,我看向了帽檐大哥。帽檐大哥一脸的平静,随即率领“八亩松”、“田教授”先行攀登。见几位老哥开始攀爬,尽管心存恐惧,但俺心知,走到这一步,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勇往直前。
紧紧跟随帽檐大哥,不停观察其手抓、脚踩的地方,如法炮制,一点一点上行;尽管俺不恐高,但看其身后壁立千仞的样子,那腿还是有些哆嗦。帽檐大哥见我不停地絮絮叨叨问询的样子,知道我有些紧张了,便回头笑着再次跟我说:这路我走过多次,别担心,别四处看,只要抓牢,踩实就好。按照帽檐大哥的指示,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终于连滚带爬翻上了一处平舒之地。露出脑袋的那刻,只见“八亩松、田教授”二位老哥,正靠在一块尖尖的巨石下闭目养神;回头张望,对面山峰伟岸雄奇,“洋洋、蕾蕾”正全神贯注地在一片山崖上挣扎,小心翼翼地向这里奔来。



歇息片刻,等一下挂在崖壁上赏景拍照的两位美驴,见其已顺利通过危险路段,帽檐大哥带俺健步向山顶走去。
由此登顶的路线已经没有什么难度,轻松爬上一段二十几米的陡坡,眼前就是一段浪漫的崖边石路,走在色彩斑斓的岩石上,踩在碧草如茵的草地中,微风轻拂,万里无云,风光如画,一时心情宁静若水,所有的疲惫一扫而光。帽檐大哥说:这里叫“北洋坊”,至于为何这样称呼,谁也说不清楚,前行不远,就是著名的“五女圈石”了。《泰山道里记》载:东北八里为磨山,为五女圈石。《岱史》云:“夜有呼号相力之声,诘朝巨石垒成圈,盖五仙女为之”。年代久远,“五女圈石”的具体位置已经无从考证,在一青松环绕,野菊飘香之地,帽檐大哥说:这里大概就是“五女圈石”的位置,很早之前这里还有一个亭子。“五女圈石”的记载,据考证应是先民祭祀泰山最早的地方。这里海拔1201米,往上就是通天峪、元君庙,祭祀泰山没有比这位置更合适的了。追思怀古,感慨万千,泰山,五岳独尊的地位,从古至今,是谁也难以撼动的。
沿着崖边小路惬意前行,再悠悠攀上一处十几米的斜坡,12.04分,众驴终于上到了本次驴行的最高点,海拔1229米的“磨山顶”。


“磨山顶”石美、花香、景奇,前观、后望 左视、右瞅,处处皆景,既有壮观雄奇的自然景观,又有难得一见的人文石刻,是品读泰山绝对不可忽视的地方。
帽檐大哥站在山顶,引经据典,声情并茂,再次详细向俺介绍周边山峦峡谷的名称、特点及传说,让俺既感动又佩服,登泰山,有这样一个领队,真是福分。看时间过午,12.25分,帽檐大哥招呼众驴抓紧下山,赶到“天烛峰“午餐。“八亩松、田教授”随即起步前行,“洋洋、蕾蕾”则充耳不闻,继续在山顶徜徉。一会观山,一会闻香;一会哇哇大叫,一会沉思不语,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与山的交流之中了。直到俺三番五次大声呼喊,方才意犹未尽,一步三回地向下走来。

刚刚走下山顶,路两侧山体十分引人注目。左边山体,一块巨石探出崖外,恰似猛虎出海;右边山体突兀,崖壁光滑平整,其上有明万历年间两处石刻,暗红色“介丘”二字十分醒目。其旁小子虽不甚清晰,但仔细辩识,能看出“明万历、汝南、吴同春”等字样。
这石刻,能够亲眼看到的人,并不太多,一是这里很少有人光顾;二是即便前来,如果不是专门寻找,也极易忽略。这“吴同春”,何许人也?“介丘”什么意思?回来上“度娘”查询,想不到此人很是了得,这“介丘”刻石也是意义非凡。吴同春,字中淮,又字伯与,号希古居士,明代河南汝南(固始)人,万历二年甲戌科(1574年)进士。曾任广德知州,刑部侍郎,山东学道,雁平兵备道等。此人极喜游山水,与泰山缘分颇深,不仅在泰山留下了八处题刻,更留下了《登泰山记》和《续游泰山记》两篇重要的游记和三首诗。其石刻多位置偏远,内容简洁,但是非常重要,有很大的旅游和考古价值,是留给泰山的重要财富。比如"介丘",古人常说:"泰山左介丘,右石间",据专家周郢考证,泰山有"六介丘"之说,很多介丘难以确指。在《泰山道里记》及《岱览》中,都将介丘误认为是天烛峰。如果没有吴同春的石刻,介丘的位置可能永远也弄不清了。吴同春对泰山还十分景仰。他不光到过前山,还遍游了后山,自西到东,考察了很多角落。万历癸未(1583年)十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他怀着“奈何弗登岱岳”的渴望,扪萝牵棘,攀石翻崖,沿桃花峪上山,走姜倪寨、摩耳石,坐铁佛寺;至思乡岭,到桂师庵,观虎穴;终至岱顶,登石马山,“因远不能至”,遥观后石坞;后自十八盘下,拜经石峪、岱岳观等。六年后,万历己丑(1589年)六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吴同春再登泰山。他出登封门,至普照寺、三阳庵;趋高老桥,驻御帐坪;畅游岱顶后,又穿乱石沟,至独足盘,游后石坞;再经双凤岭,坐介丘山;后走艾峪,宿佛峪寺,度玉皇岭回济南。想不到,今天驴友后山所走路线,竟与435年前吴同春的路线大多重合。


每次登泰山,最怕的就是下山,那走不出的深沟,下不完的台阶,一想就头疼。过“介丘”石后走“艾峪”下山,小路大多在林下蜿蜒回旋,竟是出乎意料的舒缓,令人欣喜。12.40分,在海拔1131米高点,欣赏完几株泰山独有的“鸟不站”树后,也就十几分钟的时间,拐出一个山包,一下就站在了泰山后山盘道“木匠铺子”的位置。怎么又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台阶?俺的下山恐惧症再次袭上心头,难道要走台阶过“山呼门”、“龙脊”下山,如此可就要命了!
帽檐大哥看出了俺的心思,笑着说:别担心,我们最多十几分钟的台阶路,很快就去大“天烛峰”垭口,由那沿“鸡冠梁”走林间小路下山。12.57分,在要接近“天烛灵龟”的时候,帽檐大哥忽然拐出台阶,向左边悬崖走去,待俺近前发现,原来这竟是一条攀登“天烛峰“的隐秘小道。

这是悬崖中间的一条小路,从下看根本不可能有路,踏入后方知,不仅有路,而且小路观景视野独特,风光绝美。这路,一面壁立千仞,一面万丈深渊,但行走其上却并不感到危险、恐惧。小路沿崖壁上升,路基是天然形成的巨石及岩石错落之间的缝隙,一路上行,色彩斑斓奇形怪状的岩石,让你瞠目结舌。中间几处平坦之处,是眺望“小泰山”、“小天烛”和泰山极顶的极佳之地,如画的风光,让“洋洋、蕾蕾”不停地驻足拍照,激动地都要跳起来了。快要接近垭口的时候,悬崖上一棵不知名的树木,一树枝叶,在黛青色山峦的映衬下灿烂夺目,把初秋的泰山,装扮的更加妩媚动人。



下午1.15分,众驴先下行、后爬升,又来到了海拔1124米的“天烛峰”垭口。垭口处本来十分狭窄、崎岖,不知何年,这里竟建起了一座木质平台,平台上还安放了休息的椅子,由此,成了驴友休息、聚餐、眺望雄伟泰山的快乐驿站。帽檐大哥说:时间不早了,我们在此吃点午餐,休息一会再走。这里不仅是驴友的驿站,也是驴道中的一个交通枢纽,上可达极顶、“天烛峰”顶,下可去鸡冠梁、山呼门等,选择余地很多。看到“青春无悔”刻石吗?那边上就是上行的路线,不过及其危险,不借助绳索一般是很难上去的。循着帽檐大哥手指的方向望去,除了光秃秃直立的悬崖,和那丑陋的刻石外,那有什么上行的路线。
靠在平台柱子上午餐,阳光明媚,山风阵阵,鹰翔雀舞,很是惬意。众驴友纷纷变戏法般,从包里掏出了一样样的美食,“八亩松”大哥,竟悠悠地拿出了自制的药酒,然后斟满酒杯,请大家品赏。高山之巅,一群同道之人,品酒唱和,神仙也不过如此啊!
酒足饭饱之余,有人凭栏远眺,有人闭目养神,有人自我陶醉。俺不经意发现,这平台一侧支柱旁,竟盛开着一大簇的菊花,其肥壮饱满、金黄灿烂,肆意绽放的样子,简直令人震撼!这是在海拔一千多米,土壤贫瘠的高山之巅啊!看到这簇菊花,谁还好意思抱怨生存环境的恶劣。

1.48分,帽檐大哥说:这里离“天烛峰”顶很近,没去过的可以上去看看,如果不去,我们就左转去“鸡冠梁“下山。众驴都是资深驴友,相信大多都去过峰顶,俺有些疲惫,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放弃。众驴随即跟随帽檐大哥踏上了下山的驴程。
下陡坡,穿松林,走山脊,一路急行,3.15分,众驴即达“仙鹤湾“检查站;静静欣赏一番夕阳中“仙鹤湾”的秀丽风光,然后,过“声声亭” ,越“拜山台”,3.50分,行程12.26公里,顺达“扫帚峪”口泰山封禅大典处。
泰山就是一部书,一部终生也读不完的书。听风的话,再次登临泰山,虽未有汉武帝那样“高矣、极矣、大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字字珠玑,寓意深远的感慨,但也是收获满满,一路上的点点滴滴,温暖人心,受用不尽。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