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里的小木屋,装满了小霞生活中的乐趣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来到小木屋的人,都是我的亲人,敬请分享小霞的情感故事,让森林里的小木屋带给您一段美好的回忆!今天为您播放我的《那年、那月、那日子》系列《唱歌》,敬请收听!
唱歌
文/李桂霞
在林场工作的三年里,业余时间很长,因为是住宿,也没有太多的家务活要做,顶多是洗洗衣服晒晒被子。所以,下班后有太多的时间要打发。就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唱歌,三天两头聚在一起,哪像现在的卡拉OK啊,我们就清唱。
老侯,是扑火队的队长,最擅长唱那首《骏马奔驰保边疆》,每次唱歌,他都是唱这首,每当他唱到亲爱的姑娘向我招手笑,喝一杯奶茶情意深时,都会很开心,很骄傲的样子,仿佛他真喝到了香喷喷的奶茶呢。大家听他唱这首歌就像看到蒋大为来了,非常开心,真是百听不厌。大集体的师会计就喜欢唱那首《二郎山》,每次唱歌她都亮出她的高音儿,唱着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她的嗓音也就高万丈,弄得大家谁也跟不上她的高音,她就很兴奋地再接再厉,再给我们唱一首别的歌,大多都是老歌,有的我根本就没听过。胡主任就喜欢唱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都是他的拿手好戏,每每唱起,神态动作都是那么有范儿,特别是眼神,用炯炯有神来形容,一点也不过份。偶尔他还会唱一段《空城记》中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我们一帮小年轻的都喜欢唱台湾校园歌曲,什么《蜗牛与黄鹂鸟》啊,《外婆澎湖弯》啊,有时我们还会从别的地方抄来新歌学唱,在那段时间学唱的《采榆钱儿》《草原牧歌》《牧羊女》《我的中国心》《拉骆驼的黑小伙》《我爱雨后的新天地》……到现在我还会唱,并且歌词唱的一句不差,而现在新学的歌曲,不到卡拉OK看着词,是唱不出来的。
后来,胡主任的女儿来到学校当老师,她带来一个手风琴,她会拉琴,胡主任也会拉琴,我们的演唱就比前一阵好多了,最起码有个伴奏了。再后来,贾哥弄来一把笛子,有两个伴奏了。太好了!再再后来,我去山下买来一把娱乐琴,就是一头用拨片拨动,另一头是带着1(哆)、2(唻)、3(咪)……的键子,右手拨左手按,只要会唱的歌就能弹出来。我们每天都是在歌声和笑声中度过,虽然日子很清贫,但是过得有滋有味儿。有的人不会唱歌的,就给我们讲笑话。有个食堂管理员是山东人,他的山东口音太浓了,大家常常都听不明白。我说我能听懂,他就开始考我,他说一句,就让我翻译一句,我都翻对了。他很纳闷儿:“你不是山东人,难道你父母是山东人吗?”“不!我父母都是本地人,我们老家就是牡丹江郊区的。”“那为什么你能听懂呢?”“我从小生长在林场,我们家的邻居都是山东人,他们都说山东话,我听习惯了呗。”
夜晚,我们沐浴着月光,坐在院子里,几个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听着悠扬的笛声,唱着自己认为很美的歌曲时,我都会陶醉,我偶尔也会写上几句诗歌给大家朗诵一下,赢得同事们鼓励的掌声及喝彩声。至今,那夜色,那小院,那场景还历历在目,那歌声还响在耳边,榆树墙下蛐蛐的叫声,仿佛是与我们的歌声一唱一和。
今天,就为大家播放到这里,恳请各位亲人们继续支持鼓励,继续在森林里的小木屋里,收听小霞的情感故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