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精选有想之十三
马秀云

人非生而知之,学而践之,从《论语》开始。今天学习第十三篇《子路》。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倦怠。”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虎对待的。”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教如何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出去了。孔子说:“真是无知!樊迟这个人!居于上位的人爱好礼仪,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恭敬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道义,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诚信,老百姓就没有敢不诚实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幼子前来归服,何必要自己来种庄稼呢?”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鲁定公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对语言不能有那么高的期望。有人说:‘做国君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知道了做国君的艰难,这不近于一句话而使国家兴盛吗?”定公说:“一句话而丧失了国家,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对语言的作用不能有那么高的期望。有人说:‘我做国君没有感到什么快乐,唯一使我高兴的是我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这不是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也没有人敢违抗,这不就近于一句话就使国家丧亡吗?”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孔子说:“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这虽是耿直的小人物,但也可以算是仅次于‘士’的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余秋雨对这句话的解释的是:君子信赖彼此,只求心心相印,不求处处相通同;小人表面上同邦同派,暗地里却处处不和。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凌人;小人骄矜凌人而不安详坦然。”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慎言,便接近仁德了。
很多人都知道政治的重要,中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其实大部分人尤其是莘莘学子,不是冲着升官发财去的,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政治和民生联系着,决定老百姓生活的是政治。孔子也知道这个,只是孔子并不知道制度怎样建立的,他坚持认为做好人就能做好官。有人品就有官品。同时他也知道,像子路这样的官其实很多。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但是他崇武厌文,死于蒯聩的夺位内战。可以说是一段混乱的政治,不成功的政治。这让我想到现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很多人在骂贪官,对于贪腐深表痛恨。可是有几个人真正想过正确的政治是什么?我们的安定幸福的生活,实际上是政府上上下下无数人辛劳工作的结果。我们都没有政治家的内核,所以看不清楚太多的东西,我们最好是听从孔子的指引,先做好自己,既不拉帮结派,也不恃宠而骄乱发言论。当然对于做官的而言,那个位置不是发财树,更不是名利场,要时时刻刻知道那只是一个环节,维系的是社会的运转。若看不清楚,很可能像子路那样死于非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使命,这个社会更加公平,我们不再只有一条选择,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先做好自己。
曾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大部分人无论多么努力,都不可能做到“治国、平天下”,能把人做好,把事做好,甚至能把家治理好就已经到了极限了。“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其实理家一点也不容易,而我们大部分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修身,不断地通过修身来带动方向转变,来期望未来一切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