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纸送寒衣的故事
杨宇峰
农历十月初一,是民间的祭祖节。康熙四十二年《磁州志》载:“冬十月一日,拜扫先莹,焚送寒衣”。每当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上坟祭祖,烧些草纸冥币,还特意烧些纸衣,因此将这一天叫作“寒衣节”。
此习俗起源于我国造纸业的发明。 东汉和帝在位时,在朝中任尚方令 ( 监制宫用宝剑、器械的官 ) 的桂阳人蔡伦,破天荒地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等材料造出纸来。在元兴元年 ( 公元 105 年 ) 献给皇帝,和帝赞扬他能干。后封他为“龙亭候”,所以蔡伦造出的纸也被称为“蔡侯纸”。
蔡伦造纸工艺,为现代造纸业奠定了基础,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值得肯定和有纪念意义的大事。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纸和印刷术)之一。
蔡伦发明了纸解决了写字困难。至于烧纸用来上坟祭祖,则源于一则有趣的故事。
据传,当纸刚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争着购买,很能赚钱。这时蔡伦的嫂子慧娘看到造纸有利可图,就让丈夫蔡莫去找蔡伦学造纸。
蔡莫学了三个月,就回来开起了造纸的作坊。但他造的纸太粗糙卖不出去,堆了满屋。夫妻二人望着一捆一捆的纸包,非常发愁。颇有心计的慧娘,忽然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在丈夫耳边嘀咕一阵,就让丈夫按她说的办。
三更半夜,突然,蔡莫放声哭了起来。邻居们不知蔡莫家出了啥事,过来一看,是慧娘死了,已装进了棺材。蔡莫见邻居都来了,他哭了一阵,抱来一捆草纸,在棺材前烧了起来,边烧边哭诉着:“我跟弟弟学做纸,不用心,做得纸不像样子,没人要,竟把你气死了,我要把它烧成灰,解你心头之恨。”
他哭着、烧着,烧完了又去抱,抱了又烧。烧着烧着,听棺材里有响声,只听慧娘在棺材里喊:“快打开材盖,我回来了 !”这一声可把众人吓呆了,但慧娘还只管喊叫。人们只好壮着胆子把棺材的盖子揭开。
慧娘坐了起来,拿腔捏调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能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把我放回来 !”
她唱了一遍又一遍,当人们问究竟是怎么回事时,她定了定神说:“我刚到阴间,小鬼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给我送了纸钱,小鬼们为了几文钱,争着帮我推磨,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呀!’ 判官知道我有钱,向我要,我就给了他好多的钱,他就偷偷打开地府的后门,把我放了回来。”
蔡莫听了妻子的话,装作不明白地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 ?”慧娘指着正在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你给我送的钱,阴间用纸当钱”。
蔡莫一听,又跑去抱了两大捆草纸,边烧边说:“判官呀判官,你把我妻子放回来,我感激不尽,我再给你送两捆钱,你在阴间可要宽待我那爹娘啊,可别叫他们受苦,没钱花了,我还给你送。”
蔡莫两口演的这场“戏”就像真的一样。邻居们听说烧纸有这样的好处,都忙着掏钱向蔡莫买草纸,去各自的坟上烧了起来。不到两天蔡莫家堆积满屋的草纸便全卖光了。
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农历十月一日。后来人们每年都在这一天上坟烧纸,并将纸张剪成寒衣,一并烧掉。说是天冷了,送些衣服让亲人在阴间穿。再后来,人们又将纸印成冥币,叠成元宝等,这一天到坟上烧。用来浇纸灰的水,盛水器里还放上一些米粒和面粉,寓意是送些粮食,在阴间食用。还渐成为一种祭祖习俗。
烧纸能成为阴间的钱,当然是一种迷信。但人们通过这一形式上坟祭奠已故的亲人,那种孝道之心和缅怀之情是真真切切的,是一种哀思寄托和心灵上的慰藉。亲人故去,对亲人的思念却难以忘怀。
上坟祭祖,在峰峰乃至更远的地方,一年有清明,农历七月十五(为道教的中元节,民间称“鬼节”,佛教称“孟兰盆会”,孟兰盆是天竺语,意为解脱倒悬),农历十月一日,除夕等四次。
现在绿化面积多了,为防止烧纸钱引起火灾,乡村不提倡烧纸,改为在坟头插花、摆果品点心等形式。以示对先祖的悼念缅怀。
编辑刘海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