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我不想说三道四,讲四个小故事请大家耐下心来看看。这是我1947年到1953年,在昆明市书林小学上体育课时得到的教育。我记得,我的体育老师姓臧。
一、到位
一天下午,臧老师把我们集合在操场上,教我们立正。
“立正的要害,就是这个‘正’字。”臧老师一边说要领,一边做示范。“昂首,目光要正视前方。挺胸,让双肩平平正正。收腹,两手中指紧贴裤缝中央。脚跟并拢,脚尖分开,像稳稳当当的八字。”
我们练习了几次,他突然吹一声长哨,大声下令:‘全体都有!稍息,立——正!’
当时,我们全班背对偏西的太阳,臧老师面对太阳。他立正站好,眼睛反射着太阳的光芒,整个身子钢打铁铸,纹丝不动。我们跟着他立正站好,齐刷刷地盯着他。他目光炯炯地瞪着太阳,我们目光炯炯地盯着他,我们师生就这么定格在操场上。他不下令稍息,我们也像他一样雷打不动。五分钟过去,十分钟过去,整个操场鸦雀无声。整整20分钟,他才发出稍息的指令。
他说:“你们将来不管做什么,都要记住:第一步,做;第二步,做到;第三步,做到位!”
臧老师的话,我一辈子记住,一辈子照着做。后来,我把它延伸了,拓展了。看事物,要看——看到——看到位;想问题,要想——想到——想到位;写文章,要写——写到——写到位。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到位”就是有心人的立足之本。
二、球打呆子
我从小酷爱打篮球,被臧老师看中,选进学校篮球代表队,穿上大红背心。
臧老师录取队员,有一个钢打铁铸的标准,语文数学都得上90分。谁掉下这个标准,他马上要他脱下大红,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配穿!”
训练时,他要求我们全神贯注:“上了球场,你就必须眼到、耳到、心到、手脚到。人有什么区别?没什么区别。硬要说区别,只有一条,有的人上了场,全身心都到;有的人脚到,手不到,脚手到了,心不到。传给你的是好球,你接不住,球打呆子。”
他发现,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人走神,就叫我们12名球员围成一圈,面对他站好。
“现在传球。”他站在圈子中间说,“别人传给你的球,你必须接住。你传给别人的球,出手必须是好球。”说完,他开始传球。他的球直线传出,迅猛,有力。我们接住,要马上回传给他。球场上只有传球接球的“啪啪”声。
球就这么传着,越传越快。顺时针传一圈,逆时针传一圈。顺时针传两圈,逆时针传两圈。有人以为臧老师都是顺序传,便走神。我的好朋友站在我的旁边,他以为球要先传到我,我回传给臧老师,臧老师才会接着传给他。借着这个空档,他偏着身子挠了一下屁股。没想到,臧老师突然改变传球顺序,隔着四五个人,一个球飞传到他胸前。他来不及直起身子伸出手,球就直冲他的脑门,“嘭”一声,把他砸倒在地。
他趴在地上发愣。
我偏着头发愣。
全场发愣。
那一天,臧老师是安着心要教训我们。他脚边摆着四五个篮球。一瞬间,那些球一个个飞腾起来,射向我们。
幸好,我把射向我的球全都接住,还回去了。没有接住球的人,纷纷倒在地上。
臧老师愤怒呼喊:
“球打呆子!”
“捡球!”
“回传!”
“躺着干什么?”
“快!”
那一天训练结束,我们养成了一种习惯,一旦露出红背心,亮出学校的名称和自己的号数,就得全神贯注,敢打敢拼。战术善变,球路多变,接住好球,传出好球,永久不变。
几十年过去,臧老师“球打呆子”的呼喊,始终在我耳边回响。生活就像一场篮球赛,我们每个人都会上场。“球”可以形形色色,“赛”可以别具一格,但全神贯注不能少,敢打敢拼不能少,善变多变,那就必须随机应变。一句话,球打呆子,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这个理。你不是呆子,不管什么球向你飞来,接住就是进球得分的机会。你是呆子,哪怕只呆一秒钟,都会被好球砸懵,被教练换下场,坐冷板凳。
三、亮肌肉
臧老师上体育课,喜欢穿一件白背心,亮肌肉给我们看。女孩子只能看,我们看不够,还会去摸。
他垂下胳膊肘,肩胛隆起两个“大馒头”,手臂上二头肌力量喷张,三头肌威风凛凛。胸肌更不要说了,顶起背心,活像两个小盾牌。腹肌隔着背心也能看出,一块一块界线分明,都争着抢着要往外凸起。
我们是男生,摸着他的肌肉,都渴望自己也能练出那么一身“肉疙瘩”。于是,不用他多说,我们都自觉地练引体向上,练俯卧撑。
练引体向上,他要我们当众先报数字:“8下!”或者“10下!”报完数字,起跳抓杠,开始一下一下做。做到极限,他会呼喊:“不要停!拼!”我们咬牙一拼,常常超过自己预期的指标。
学校的院子里有一棵高高的老滇朴,臧老师爬上树去,拴一根粗粗的拔河绳,让我们把它当爬杆练。他示范给我们看。双手握绳,双腿垂直,一下一下往上攀。他腿不沾绳,只用双手,七八下就到顶。看我们喝彩,他第二次抓住绳子,干脆让双腿90度挺直,单凭双手的力量一气到顶。我们拍手,见他落地就冲上去,团团把他抱住。
我们爱他,崇拜他,因此爱体育,崇拜实力。
我记得非常清楚,臧老师手心里有很多老茧,摸上去,生铁疙瘩一样坚硬。我们就天天练单杆,练双杆,练爬绳,而且互相比赛,赛完就摸摸手心,比谁的老茧大。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一个男孩没有肌肉,或者肌肉不发达,是十分丢人的事情。这让我小小的就产生一种心理力量。这种心理力量要求我,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别人做不到的,自己争取做到。有一项超过别人就自得,有两项三项超过别人就自豪。这种心理力量总是在催我上进,结果发现,上无止境,唯有天天向上才心安理得。
有人不相信永动机,我相信。它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自我要求的尺度。因为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就不算过分。活着,就要开发潜能,天天爆发新动力。
四、继续
学校组织体操队,我们争着报名,一下子就有30多人。
臧老师首先教我们跳鞍马,铺好垫子,示范给我们看。
起初是跳“小马”,齐腰高。他跑步起跳,双腿飞起就像展开翅膀,双手刚把马背拍响,人已经在垫子那头双脚并拢,稳稳当当站住了。
我们学着他,一个追着一个跳过去。因为是“小马”,我们毫不畏惧,每一个男生都跳得很好。只是双腿飞起的时候,不像“一”字,而像“人”字,没有臧老师那么规范和潇洒。
看我们车轮一样转起来,他大叫一声:“快!”
30多人,你追我赶,速度越来越快。这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起跑快,起跳快,落地快撤,一秒钟也不能耽误。
“快!”臧老师接着催促。
我们车轮一样转了10多圈,有人喘不过气来,想靠边站。
“继续!”臧老师不让我们松气。
“车轮”转到20圈,速度自然慢了下来。
“继续!”臧老师仍然不让我们松懈。
那一天,我们大汗淋漓,一个个累得瘫倒在地,什么都记不住,只记住了“继续”两个字。
后来,鞍马变高,变长。
变长之后的鞍马,两腿不能接近“一”字就过不去。于是,我们压腿,下“一”字,做了很多辅助训练。接下来是跳直马,臧老师示范给我们看。他脚踩踏板就起跳,起跳时双腿分开,要让身子过了“马”腰,才拍“马”背,“啪”一声,屁股掠过“马”头,稳稳当当落在垫子上。这一套动作,没有勇气不行,弹跳不好不行,下手过早就会骑在“马”脖子上。一切都要过硬,半点假都掺不了。
30多人,很快减少到12个人。我们12个人被录取,当天就给全校同学表演。
表演依然是转车轮,12个人拉开距离,相互追赶。
臧老师依然是先喊:“快!”10圈之后,喊:“继续!”
12个人,没一个人懈怠。追赶,起跳,分腿,过“马”头,脚掌刚刚落地,立马转身“继续”。我在奔跑,跳跃,转身紧跟的循环中,心里只有两个字在呐喊:“继续!继续!继续!”这不是臧老师在呼喊,是我自己在呼喊,我的心在呼喊。

辛勤老师简介
今年85岁,当代教育家孟国泰先生的忘年交,是著名的少儿文学作家,著名演讲家。其作品《一块奶酪》入选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在60岁时,荣获过首届“红河杯”全国演讲大赛特等奖!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