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
这次,有幸参加全国散文名家现代钢都行,脚踏实地,进入鞍钢,参观鞍钢博物馆,目睹炼钢车间那繁忙的流水线生产场景,感受轧钢车间那火热的“中国温度”,那规模,那气场,无数次让我从心底里震撼!让我在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时,有了很深感悟:鞍钢,炼的不仅仅是钢,还有一种鞍钢魂。
鞍钢,炼的是一种斗志。一片富饶的土地,最初却没有给鞍山人带来福音,反而引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
从日本的霸占,到苏联红军的全部拆迁,到国民党的统治,再到美军的数次轰炸,无奈百姓多次哄抢,鞍钢一片荒凉,回到人民手中时,厂区破旧不堪、日本专家认为“这里只能种高粱”,鞍钢往事,不堪回首。
扬眉吐气的1949年,中共中央发出电令,要求鞍山工人阶级要迅速在鞍钢恢复生产。鞍钢从诞生伊始,就肩负起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迎接新中国成立和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光荣使命。
经历残酷的剥削统治,历经多次的战火硝烟,鞍钢炼就了一种不屈不挠的中国魂,一种打不烂摧不毁的意志。
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1949年6月27日,鞍钢炼铁厂2号高炉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铁水。鞍钢,全新起航!
鞍钢,炼的是一种成长。一直以来,鞍钢急国家之所急,克服重重困难,羽翼日渐丰满。
鞍钢不仅要出钢材,还要出人才。那一年,毛泽东途经沈阳,得知鞍钢生产的钢材已经运往全国各地,非常高兴,立即指示:“鞍钢出了钢材,还要出人才”,“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于是,邓小平亲临金沙江畔实地考察,一锤定音,亲点鞍钢支援,鞍钢迅即抽调干部和技术业务骨干,配备大量生产熟练工,日夜兼程,赶赴“不毛之地”,以几代人的艰苦卓绝奋斗,实践了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豪迈诺言。
那一年,病榻上的鞍钢副经理陶惕成受命担任水钢建设总指挥,一声令下,一支庞大的鞍钢建设大军,急速开赴云贵高原。
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是历史的选择,是祖国的厚望。历史轱辘滚滚向前,水钢、攀钢、宝钢、包钢、本钢……逐渐形成集团,簇拥左右,鞍钢从一片废墟上神奇崛起。
鞍钢,炼的是一种精神。奉献,是一个团队跳动的脉搏。鞍钢,一路走来,一直在奉献!
那一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鞍钢人慷慨解囊,用家国情怀凝聚数十亿元人民币购买“鞍钢号”“本溪煤矿工人号”战斗机,数百名鞍钢人积极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入朝参战。
那一年,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鞍钢再一次捐款捐物、派遣医疗小分队和红十字会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那饱含民族情谊的4658万元,拯救了一个个无辜的生命,那“绿色通道”紧急生产的6万多吨钢材,安置了许多温暖的家。
那一年,新冠肺炎肆虐席卷全球,鞍钢再一次捐献众多物资,先后派遣四批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
鞍钢,炼的是一种先锋。鞍钢,英模辈出的地方。
“钢都个个逞英豪,生产热情日益高;叠放卫星惊世界,和平保卫看今朝”——
雷锋,郭明义,王崇伦,孟泰……在这里,名字与光环同行,事迹与鲜花相伴,道不完,也数不清。
“新中国钢铁工业从这里开始”,也应该说,新中国的崛起从这里开始,这是历史的厚重回音,是祖国经济建设的嘹亮序曲,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这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他们不惧怕,因为他们有这样一群人。
进入新时代,阔步新征程,鞍钢以“长子风范”领跑,品牌价值从2008年的168亿元2019年的765亿元,给工业强国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从鞍钢回来,登上返程的客机,窗外,那多姿多彩的云朵没有打乱我的思绪,轧钢车间那火红的钢板,炼钢车间那火花四溅的钢花,还有那一个个无私奉献的鞍钢人,总是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猛然顿悟:鞍钢,炼的不仅仅是钢,还有一种鞍钢魂,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