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欣赏】
心灵之约(散文)
王长胜
01
那年夏天,我的心境不佳,为图暂时的清静,带着女儿来到了普陀山。
普陀山本是一座并不很大的海上岛屿。在这个蓬莱仙境般的世界里,天降的奇峰怪石呈现着一种诱人的原始美景;一座座修饰一新的寺庙,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放光,展示着庄严和安详。
走进普陀山,遥望绿树掩映中飞檐翘角的古建筑、寺院,心头时时享受着一种恬静;有时,一阵阵清凉的海风迎面扑来,真令人心驰神往,好不惬意啊!
传说,观世音菩萨在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从遥远的南海一跃跳上普陀山,为的是饱览这座小岛的美丽景观。在观世音菩萨立足之地,留下了一个下陷10公分的脚印。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观音跳”, 如今成为一大景观。从此,普陀山便成了佛家圣地,游客大多成了香客。
佛门弟子在日出时敲响晨钟,又在黄昏中叩动暮鼓。
阳光从苍黛的山石上缓缓流过。我被女儿牵着手,时而在飞檐流金的佛殿中驻足叩首,时而在山间的石级上停留,确有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还品味着神秘和宁静。
翌日,女儿提议要到游泳场游玩。在海边游泳场,我们忘乎所以地在海浪中搏击了整整一个下午。上岸来,都乏了,准备找个地方休息。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我与女儿沿海滩一路前行,穿越了一个阴冷、透着凉气的山洞。
大步从山洞中走出,我们站在岩石上拍照。
面朝大海,让人的襟怀豁然开阔了许多。我情不自禁地对着大海高声呼唤:“大海啊,我来啦!”
我喊,女儿也跟着喊:“大海啊,我来啦!”……
一阵海风吹过,海面扬波,掀起层层波涛;紧接着又随风轻轻合拢。我稍一聚神,发现夕阳从远处的岩石缝隙中抛来一道嫣红。转瞬间,那嫣红又变幻成一大片,泛滥开来……
顿时,海面上闪闪点点,煞是好看。
大海啊,宽广而神奇!
这一刻,我们几乎忘却了尘世。

02
暮色中,我们踏着青石路,走进一个寺院。
寺院幽静,香烟飘缈,很舍不得离去,便在一块黛色的石阶上坐定小憩。
没一会,寺院外走进一位长老,约七八十岁,鹤发童颜,十分精神。我立即起身,双手合十,目送着他向前走去。
长老像脑后长了眼睛一般,突然驻足停住,转身后,竟定定地将我上下打量良久,然后问:“施主想必是位做学问的人?”
我不置可否,连声称:“惭愧。喜欢读书而已。”
长老见状,一扬手,指着里屋,客气地请我们进去喝茶。
我喝了几口茶,向长老借了个蒲团,盘腿坐了下去。在佛门,这叫打坐,而且我是双腿盘坐;女儿则在旁边的圆木凳上坐下了。
我们开始了交流。话匣打开,话题越来越广泛,谈了佛学上造诣较深的柳宗元、苏东坡,还谈了章太炎、苏曼殊;继而,又谈及了自己的情况。
那段时间,我创作上渐入佳境,在国内一些大刊物上连续发表了小说,散文,还获了奖;又创作、拍摄了电视剧。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些意想不到的纠结。我处处小心翼翼,仍然免不了遭受伤害。
我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当时,我在ー家文学杂志社当编审。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上级财政拨款开始递减,必须靠广告收入来补充不足,领导号召大家去拉赞助。我平时有些人脉,很快搞来了几笔赞助。但其中有一笔迟迟没到账。对方是我老家无锡的。我几经交涉,对方总是说“款己汇出。”并且出示了汇款单的复印件。主编戎林很重视,亲自陪我去市邮电总局查询。一查,令人惊讶的是:汇款单附件上明明白白写着:汇款三千,收件人签名栏目中,居然签着我的名字。
主编用诧异的眼光望着我。我无语,心里不是滋味。
没什么好说了,这是遭人暗算了。考虑再三,我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决定认栽,自掏三千,守住承诺。
如此想着,我的心里渐趋平静了些。
一天, 我从编辑部骑自行车回家。我骑得很慢,悠哉游哉。
微风送爽。恍惚中,我好似进入了一个超然的境界。蓦地发现天空中海市蜃楼般的显现着一个小山一样的废旧报纸堆。一阵风过,墙角里的旧报纸突然飞扬;接着,一张汇款单展现在我的眼前……
天哪!那不是我们编辑部的一角吗?
我定睛细看,一切都消失了。蓝蓝的天空,飘逸着几朵白云。
我揉揉眼睛,闪过一个念头: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灵光乍现?
我没有迟疑,立马返身,一口气骑回了编辑部。
没一会,我居然真的在旧报纸堆中找到了那张汇款单。
我们会计后来告诉我:“取款的期限是50天。王老师,你运气好,还剩4天。如果再过4天,这笔钱就退回去了!”……
想起这些,我感慨颇多。在全国文学期刊处在关停并转的底谷时期,不少文学刊物已相继停刋。我们办的杂志,在举步维艰中苦苦支撑,几位老编辑都卯着劲在死撑。感情深厚啊!谁愿意自己办的杂志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湮灭?我们挣扎着,各自尽着自己的努力。诚心可鉴啊!
我告诉长老这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长老听了却一点不奇怪,只是频频微笑。
稍停了片刻,他才问:“施主平时打坐吗?”
“嗯。我每天打坐。”
“坚持打坐多久了?”
“十多年了。”
长老对我端祥了一会,气定神闲,淡淡ー笑:“哦,很好。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才是静。打坐是学静态的根本办法。一个人,如果真正处在静的状态,便能感知一些东西。”
我随后问:“请问长老,我如何做才好?”
长老依然慈祥地ー笑,说:“这好比几个人一起走路,你走得太快啦。是不是该停下来等等别人了?人家收起了你的汇款单,并不取走,只是设置点障碍,钱到账,没人取,自然会退回去。没人想害你啊!在业力的推动下,有人也许本意只是为了阻挡ー下你的运势。智者悲悯有情,凡夫相互为难…… 到此为止吧。计较不得。”
长老叹了口气,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补充了ー句:“其实,你越是认为看透了什么,那越是你看不透的东西。”
我仔细琢磨长老的话,顿时心灵一阵震颤。
佛门智慧高深莫测。佛学提倡宽恕,教人去除恶念,多做善事,以宽广的胸襟去承受世间的不平与烦恼,甚至还主张原谅别人的过错。但又总是笃信“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因果报应。
长老ー番话,深入浅出,让人豁然开朗。ー瞬间,我的心里顿时明亮了许多。
仿佛又像刚走出山洞,看到了天际的ー抹光亮。
这情景,只有置身其中,方能心有灵犀一般让人顿悟。
03
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从小父母亲告诉我:真心待人,才能换来别人的真心。经历了生活的种种艰辛,却发现:自己对别人或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群体付出了真心,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这样的困惑,一度让我无法释怀。
我突然懂了:你对别人付出真心、对别人善良,人心百态,你能企望别人都跟你一样付出真心吗?
长老说:“是不是你该停下来等等别人了?到此为止吧。计较不得。”真是一种智慧啊!
是的,世界虽大,却免不了拥挤。人与人之间会有误解,会有隔厥,甚至还会有算计。然而,岁月终将揭去一切面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遇到了不愉快的事,豁达一些,宽容一些,让人三分,又如何呢?
豁达,是人生的一大境界,是一种幽默的持重。生活中,快乐的人总在享受好心情;聪明的人总在寻找好心情。同样一颗心,大心量者方能有大 格局,方能有海阔天空啊!
离开寺院,天色渐暗,白天的骄阳在灰蒙蒙的云幕上呈现着暗红色,似乎不再有活力,不再有光泽。但岚气蒙蒙的普陀山却依然展现着恬静的秀姿。
空山鸟语,没有人懂得山的语言,可是人永远了解自己。
哦,懂得释怀,不然越走越沉重;懂得原谅,不然越走越艰难。
成熟,或许就是学会自己走出泥潭。
生命中最艰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看不清自己。在普陀山的夕阳山色里,隐现着粉墙黛瓦,斑斓如画的山光水影,填充在诗意的人间。我用自己的感知收获到了温暖与自信。
顿时,我滋生了一种感觉:恰似来到寺院前我穿越那个阴冷的山洞以后,面朝大海那一刻一样心明眼亮、心旷神怡。
佛说: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当一个人一如既往地对世界怀抱温暖,世界定然对他回馈阳光。假如一个人始终能安静地在风雨中行走,跋涉长途中的每个人、每一次相遇,其实也都值得珍惜。你曾经的纠结,不是提升了你的境界吗?
我凝视着夕阳慢慢从远山下滑落,遐想着今天的落日将会在明天展现新的灿烂和明媚。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去燃烧自己吧,去产生光和热,努力去将所有的一言难尽成为破茧成蝶吧。当心念在心田里萌发时,我依稀感觉到普陀的山影下一缕又一缕余晖总是十分安静地散发着光亮。
寺院里频频传出了佛鼓、佛钟的声音。
钟声悠扬,余音绕耳。哦!或许,这是一次人与自然的心灵之约吧。
作者简介:
王长胜,上海人,国家二级作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原安徽省马鞍山市文学院副编审;已发表小说、散文、纪实文学计250余万字,作品散见《长江》《花城》《人物》《小说界》《青春》《安徽文学》《海峡》《奔流》《鸭绿江》《新华文摘》等杂志;有作品多次被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结集出版;另有小说集《纯情》、散文集《岁月如歌》、长篇纪实小说《张家港首富》《今生无悔》等;已拍摄的电影故事片《叶圣陶在甪直》,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入围第十五届中国金鸡百花奖,成为展映故事片、电视剧《碧血秦淮》《苦果》等,都赞誉满满,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小说《无辞的歌》、散文《天都峰上连心锁》《海粟老人会见刘国松先生》《散淡情怀》《荠菜香》《书趣》和《享受宁静》,7次荣获全国文学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