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无字丰碑■彭宇文
无字碑前脚步轻,一川烟雨叶飘零。媚娘翻转千秋事,天下男儿叹几声。
鲛帐冷,梦常惊,神都春暖也无晴。风吟白发犹沾泪,还把江山复李名。
【题记】无字碑:立于武则天(624年-705年)与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合葬墓乾陵(今陕西乾县)。陵前有两块碑:一块是高宗墓碑,上有武则天题词;另一块是武则天的无字碑。对此,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1.武则天自认为,其丰功伟绩非文字所能表达;2.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感觉还是不写碑文为好;3.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其功过是非留给后人去评论;4.武则天儿子恨透了母亲。她本已写好碑文,却被儿子藏于墓中,留下无字碑;5.墓碑原本计划刻字,因武则天死后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势力难以对其做出一致的评价,结果不了了之;6.因为武则天既是皇后又是皇帝,朝中不知如何撰写碑文,所以没有文字。史上对武则天褒贬不一,李白则称其为唐朝“七圣”之一。
【注一】媚娘:武则天14岁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后人称之“武媚娘”或“媚娘”。
【注二】梦常惊:传说武则天晚年常做恶梦,被她诛杀者化作厉鬼找她纠缠不休。
【注三】神都:即洛阳,也称东都。武则天于684年迁都洛阳。她掌权期间,仅在长安住了3年,后久居洛阳,直至病逝。其时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注四】复李名:武则天(690年)称帝后,改国号“唐”为“周”。在没立太子问题上,她却极为困惑:若让儿子继位,那倒是一家,却跟自己不是一个姓;若把皇位传给侄子,跟自己是一个姓,却又不是一家。后经狄仁杰等大臣劝说,加之契丹、突厥打出匡复李唐旗号反周,武则天意识到天下人心仍向着李唐皇室,又见武氏子弟不成器,于是最终决定重立已废李显为太子。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朝中发生“神龙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李显复位,恢复李唐旧制。同年12月,武则天逝世,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2012-12-06)
(摄影:云梦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