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贞民 时值临猗县孙吉镇天兴村诸葛亮古庙会,故翻阅资料草拟“拙文”一篇,意欲纪念诸葛。但老朽自感笔力不逮,有负初心反辱先贤,敬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以遂吾愿。
——题记
诸葛亮27岁出山辅佐刘备兴复汉室,虽然是初生牛犊,但却表现出惊人的才干,不仅规划了隆中对策这样的“顶层设计”,而且在复杂危险的局面下缔结孙刘联盟,改变了刘备集团的命运,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身上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志存高远”的突出才能是他的成才之道。
诸葛亮出生于书香门弟。他是西汉名臣诸葛丰的后人,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哥哥诸葛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汉朝末年战乱频仍,汉献帝兴平元年,曹操以替父报仇为旗号由兖州南征徐州,“拔五城,遂畧地至东海”。初期曹軍纪律较差,《三国志.武帝纪》称:“所过多所残戮。”战乱的惨状在年仅十三岁的诸葛亮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忆。诸葛亮小时父母先后去世,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叔父诸葛玄照顾。诸葛玄“少以侠气闻”,年轻时与袁术、刘表都有交往。诸葛珪去世前后,袁术正以寿春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势力,豫章郡太守周术这时死了,袁术表奏诸葛玄为豫章太守。面对家乡的不安定,诸葛玄决定冒着风险去赴任。汉献帝兴平二年,诸葛玄携诸葛亮、诸葛均兄弟及诸葛亮两个姐姐南下,诸葛瑾(亮兄)暂留家乡侍奉继母。
到达豫章郡后并不顺利。《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献帝春秋》则记载:“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记载虽有不同,但对诸葛亮姐弟来说是个磨炼。豫章郡无法立足,叔父也离开了人世。大约在汉献帝建安元年,诸葛亮姐弟到了荆州,受到荆州牧刘表的照顾。两个姐姐先后出嫁,一个嫁给庞山民,一个嫁给蒯琪。庞氏、蒯氏都是当时荆州的大族。诸葛亮可以依附两个姐姐或刘表谋一份职业,还不到20岁的诸葛亮经过认真思考,决定找一处安定的地方继续学习。《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献帝春秋》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隆中所在的万山虽不高,但岗峦起伏,风景优美,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好去处。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还说“夫学须静也”“非宁静无以致远”,反复強调“静”对修身、求学的重要性。隆中正是这样一个“静”的所在,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可以免受很多俗事的打扰,“静”下心来积累知识,以图“致远”。静下心来学习,是先贤诸葛亮成才的必由之路。
诸葛亮一生追求节俭,这是他“俭以养德”思想的一贯体现。诸葛亮按当时背景,可以在襄阳城建豪宅,过养尊处优的生活,但他要“隐居”于隆中小山村,偏僻而又生活条件落后。他隐居其间成了家,岳父黄承彦是荆州名士。《襄阳记》记载,黄承彦看中诸葛亮的人品和才学,认为他很有前途,主动对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诸葛亮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三国志》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但亮不以貌取人,答应了这门亲事,当时人们开玩笑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诸葛亮娶的黄氏是丑女吗?笔者看到一则材料,从遗传学角度上推断诸葛亮妻子黄月英或是“白富美”。说诸葛亮妻子是“丑女”,除来自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编写的地方人物志《襄阳记》外并无其他记载。诸葛亮妻子黄氏的母亲姓蔡,有个亲姐妹嫁给了刘表,如果蔡氏姐妹长得“丑”,刘表是不会娶的。由此推断亮的母亲有可能也是个美女,亮的岳父黄承彦是荆州大财主蔡讽相中的女婿,起码也不应该难看。如果黄月英母亲长得丑,大财主黄承彦也不会娶的。黄母亲是美女,父亲不难看,从遗传学角度看,其女黄月英能又黑又丑吗?至于黄承彦说女儿“丑”,其实是自谦,所以故意那么一说。至于这种说法可信度多大,无须考证。
诸葛亮的隆中生活非常艰苦,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刻意让自己过着“男耕女织”生活,他是用这样的生活方式磨砺自己的品行,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10年。南北朝时梁鲍至所著《南雍州记》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極高,云是孔明避暑台。宅西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由此可见孔明生活艰苦之一斑。如果一个人沉湎于优渥的生活中,就会丧失奋斗精神。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还说“俭以养德”,这是他人生的经验总结。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始终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地位发生多大的变化,他从来不搞特殊化。临终前,他还留下这样的遗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这些既是廉洁奉公的体现,也是他“俭以养德”思想的践行。艰苦奋斗俭以养德,是先贤诸葛亮成才的重要条件。
诸葛亮隐居隆中10年之久,默默无闻地生活在小山村中,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其实他的心中志向十分远大。《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还说他“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垮陵边疆,震荡宇内”。《魏畧》也记载:诸葛亮“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抒发自己的壮志。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下卿,是历史上宰相的典范,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齐桓公任用管仲搞改革,齐国由此強大。乐毅是战国时燕国上将軍,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后人称他“神于用兵,所向无敌”。一个是名相,一个是名将,他们是诸葛亮心目中的楷模,是他未来的人生标尺。他静观时局,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才出来做事。后来成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蜀国著名宰相。
《诫子书》強调“非志无以成学”,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诸葛亮曾给二姐的儿子庞涣写了一篇《诫外甥书》写道:“夫志当存高志,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进一步強调立志应当高远。立志高远是先贤诸葛亮成其才学的先决条件。
诸葛亮的成才之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戛戛乎难哉!简而言之,他的成才之道在于坚持学习、艰苦奋斗、志存高远……此可供读者们借鉴实施。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目标虽未实现,但其身上的传统美德光照后人永垂不朽,他不失为历史上著名的先贤才俊。
至于诸葛亮的出生地在哪里,迄今尚有争论。民间千余年的“亮生于天兴,长在卧龙”的美丽传说及明嘉庆年间《荣河县志》上记载的诸葛亮生于县南(荣河县南)三十里天兴村的史料、千百年的天兴村诸葛武侯庙(可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毁弃)以及每年两次——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和十月初一的诸葛亮古庙会,直至今日还盛行不衰,都给我们提供了诸葛亮出生地的走向,可供史学界及有关部门的进一步考证。这方面的翔实资料,以前我曾有过条分缕析的论述,这里不予赘言。据此,我们认为诸葛亮生于河东荣河(今临猗县)孙吉镇天兴村绝不是空穴来风无稽之谈。退而言之,笔者认为,诸葛亮出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继承和发扬诸葛先贤的传统美德!暂不论诸葛亮是否生于天兴村,诸葛武侯庙在天兴村存在千年有余,这是不争的事实。倘若能在天兴村被毁弃多年的诸葛武侯庙遗址上,重新建起诸葛武侯庙来,将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明智之举,是符合中央领导关于保护利用开发传承传统文化和文物遗产的精神的,有利于促进临猗文旅事业的发展并带动地方经济的振兴,同时对传承发扬诸葛亮美德和传统文化大有裨益,没有什么不好的,何乐而不为?
二O二四年十一月一日农历十月初一天兴诸葛亮古庙会草就于学院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