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华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美食最好的档口。
说起秋日的美食:来自于五谷丰登,猪羊肥壮,瓜果飘香,鱼蟹满塘。看着家庭主妇们,一到秋季都在不辞辛劳忙绿着,将秋天的滋味一一呈上。
说起秋天的滋味,螃蟹排名第一。要说螃蟹的吃法有多种多样,最简单的是放在锅里蒸她一下,就能品味出螃蟹的原汁原味。吃螃蟹,母蟹吃的是黄;公蟹品的是膏,这是秋天最美的滋味。其实膏满肉实的公蟹,只有到立冬以后才是它味道的最佳。
老伴是食蟹的爱好者,说她爱好除了喜欢,还有能将螃蟹吃出各种花样。一般人吃蟹,都是囫囵吞枣,而老伴则用上了斧钺钩叉。而经过她一番打理,可将螃蟹肉、黄、膏的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以上。斧即细剪,钺即小刀,加上钩叉一道,在蒸红的螃蟹身上,通过外科式的解剖,取其肉、刮其黄;剔其膏、集其壳。
说起吃螃蟹,吃的是味道,品的是过程。如想大块朵颐,应该是肉于愿违。因为蟹肉的容积,还不到它的三分之一,且又藏匿在坚硬的蟹壳之中。而为了发挥蟹肉鲜美的最大化,老伴别出心裁,将取出的蟹肉,按一比五的比例,同猪的精瘦肉糜一起,再加入蛋清勾兑粉搅拌成肉糊后,一碗蟹肉的食材便鲜香扑鼻。
蟹肉糊即可下锅炸成肉圆,同扬州青或黄芽菜大锅烩烧,便是一道烩蟹圆的美味。蟹肉糊还可用上馄饨皮,再包上小馄饨。至于馄饨勾兑的碗中汤,则是集螃蟹之壳,充分利用后煮制而成。那蟹骨汤放进蟹馄饨,其鲜其味必让你食欲大增,味蕾大开。
其实,螃蟹之精华并非蟹肉,而是她们的膏黄。螃蟹膏黄的营养价值极高,也是人们冬令大补的常选。老伴在刮剔出膏黄后,不是一吃口福。而是用上猪大油,一并熬制成蟹黄膏油,以备做菜下面之用。而她最最拿手的菜,则是蟹黄豆腐。只见其取一块嫩豆腐下锅,除了葱姜蒜外,只需挖上一大块蟹黄膏油烹烧,蟹黄豆腐便大功告成。都说平桥豆腐是淮扬菜的经典,只不过蟹黄豆腐深藏不露。
淮菜豆腐又嫩又鲜,是淮扬菜的特点。而用蟹黄膏油下出的面条,更能称一绝。都说淮安人喜吃面条,还有着不少的讲究,单说烩面中的长鱼、杂烩、腰花、拆骨等,已经吃遍早餐的大街小巷。至于名闻遐迩的阳春面,其面条要精到,其汤汁要精致。如果在面条中加入蟹黄膏油,那下出的阳春面,自然是风味之中更胜一筹。 冬吃秋味,有荤有蔬。生活中有一蔬,常会被人当着垃圾丢弃。只记得过去的年月,寻常百姓人家,到了冬季都有腌制萝卜干的习惯。不过随着人民的富足,这一习惯也渐渐在现实中改变。一周前的老伴下乡,从邻居老家买回来十多斤连着萝卜缨的食材。当我准备帮忙,将其拾掇后的萝卜缨丢弃时,竟被她及时的制止。
“这萝卜缨可是好东西,我要用它包顿包子。”印象中的萝卜缨在蔬菜中,根本没有它的名分,至于用其包上包子还真头一回听说。只见老伴将洗净的萝卜缨,在开水锅中上下的翻动。她得意的介绍道:“萝卜缨可好吃了。它虽也有点辣味,但在热水里焯一下,就是不错的蔬菜。曾经下放农村那会儿,常常用它炒着吃。”
既然萝卜缨能吃,那包上包子也是不错的选择。老伴不愧是金牌的家庭煮妇,她将斩成豆粒大小的萝卜缨,搅拌至有肉糊、虾仁、香菇、蛋皮、豆干等食材之中。而包包子所用的面粉,则是从淮阴五里的乡下,购得现磨现出的纯天然小麦面粉。
萝卜缨包子一出锅时,起先是大失所望,因为包子的形象灰不溜秋。可当咬上一口,皱起的眉头顿时舒展。一句“味道好极了!”算是对包子的点赞。不怕别人笑话,由于萝卜缨包子其味独特,接下来是连吃五个。第二天到二姨子家做客,老伴带礼也捎上了包子。未曾想,一看到如此之礼的二姨子果然不快,可第二天又电话索要。
民间有习俗:立冬之日吃饺子。而家中的冰箱里,也为冬季的储存,备好了各种风味。可老伴立冬那天,却一反常态跑到同学家的小菜地里,割回了一大把芹菜一样长的芫荽。本以为入冬时烧鱼炖肉所用,结果她用芫荽作馅,包起了从未见识过的饺子。
虽然季节已经立冬,但那青翠诱人的芫荽,仍享受着秋天给予的恩惠。如果不是散发出浓香的浑味,还真以为是芹菜本家。应该说芹菜与芫荽为同一家族,只不过芫荽包出的饺子,同芹菜相比则更显出色彩的碧绿,味道的香美。老伴说的还好:“芫荽饺子不仅有越冬圆满之寓意,还有冬令进补之功效。”
听了老伴不着边际的如是说,这芫荽饺子吃起来,在寒露后的当下,自然是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