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拾残秋之美
赵小明
时值霜降已过,立冬未到的残秋时节。这几天大概是十月初一快要到了的缘故,竟下起了最后一场秋雨。
这雨下得时而小时而大。它与秋风联手,降温,扫落叶,把寒秋的风景描画得淋漓尽致。
降雨,降温,窝在家,钻在被窝久了,就有些心急烦躁。于是添衣撑伞走出了家门。可一时不知去向,去那里呢,心想还是去公园为佳,因为雨天公园人少,幽静,最合我的心境。心想,公园里的秋叶一定还有,但再不去,恐怕就错失良机。等天晴霜降,叶落缤纷,赏残秋之美只能再等来年了。
走进东湖,雨雾轻纱似的笼罩着湖中风光,有一种雾蒙蒙,雨菲菲的诗情画意。林荫道上几乎看不到行人,水雾一般的细雨只能触摸,而听不到它敲打树叶,跌落地面的滴嗒声。抬头,梧桐树阔大的叶子已经黄得晶亮。红叶李经过细雨的冲刷,叶子红得更加晶莹剔透。百日红的叶片红黄相间,在清朗的枝条上有致排列,给人一种简约明亮之感。
雨中东湖,静谧幽静,没有了平日里的喧嚣和嘈杂声,广播里正播放着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作赏析: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广播里的女播音普通话纯正,声言抑扬顿挫。公园里的寂静,让人听得真切。苏轼这首年轻时的诗作,却似历经沧桑的老者发出的人生感慨,让人深思。雪泥鸿爪,老枝红叶,意境竟如此相近。
东湖小而精致,只十多分钟就从北到南,一晃而过。
出得南大门,就看到苏轼高大的汉白玉雕像,他面南而立,远眺秦岭寒秋,俯视脚下红叶,一定心中感慨良多。想当初,初仕凤翔,春风得意,怀揣梦想,恃才傲物。可谁知,命运如此不尽人意,仕途从这里启航,并非一帆风顺,坎坷的人生,让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可苏轼却最终在坎坷中变成了达观通透的苏东坡,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
告别苏轼雕像,便向饮凤苑走去。
其实饮凤苑的秋色早已被凤翔人认可,我是年年必来这里赏秋的。
走进饮凤苑,依然清幽静怡,寻望半天,也不见个人影。可路边的秋叶却娇艳欲滴,令人赏心悦目。
饮凤苑虽没有东湖悠久的历史供人翻阅,但它远比东湖宽阔舒畅,面积是东湖的好几倍。加上它更多的注入了现代元素,犹如新潮的现代人充满了新意与活力。
苑内秋色斑斓,十分惹眼。本以为残秋时节,满眼皆是凋敝,眼前一片凄凉。可一踏进苑内,令人喜出望外的风景却是如此亮眼,如此令人心动。
沿着水泥小路往进走,两边的樱花树叶黄中透红,不亚于春天繁茂的樱花。看来古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叹实为心动之吟,并非娇情之作。
林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那几株错落其中的红枫,远看如一方鲜艳的旗帜在飘动,近前,却似一团炉火在燃烧,热烈得使人有几分眩晕,久久不忍离去。
饮凤苑的秋色,最不同的是它的树种繁多,叶色真可谓赤橙黄绿青蓝紫斑斓多彩。叶子大的小的,圆的长的,三角的五星的形状各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用相机任意角度一拍,皆是一幅画匠都难为之的美妙画图。
走到曲栏桥边,看池中残荷,更是一幅幅凄美地晚秋图画,给人一种残缺的美感享受。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之四季,人的一生也同样有着由盛转衰的过程。看着苑内满径色彩不一的落叶,就想起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叶子作为树的衣裳,呵护了树的春夏秋冬,一生在寒暑中经风沐雨,到头来在秋风秋雨中飘落凋谢。但它却没有哀愁和悲伤,反倒给人以回归泥土的静美之感。
人到晚年,如同晚秋,岁月之叶到了发红变黄的季节。夏花的绚烂已成过往,一切都如烟云飘过,不必再去计较。到了秋叶之期,更重要的是珍惜当下,该沐浴的阳光要尽情享受,该看的风景尽量不要错过,有益的爱好轻易不要丢弃。这样才能让你的快乐在晚秋里得以延续。
赏秋归来,颇有收获。老就老了,别老得让人生嫌,让己生烦,物质富足,永远比不上精神富有,快乐才是王道!
2024.10.31
作者简介
赵小明:(网名:清风明月),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凤翔区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在《中国粮食经济》《粮油市场报》《宝鸡日报》《雍州文学》《时光捡漏》等报刊和网络文学平台发表作品数十篇,有多篇散文在文学平台获奖。
(审核:杨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