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康妮”仍在周边徘徊,那狂风犹如发了疯的巨兽呼啸肆虐着,它卷着沙石,扯着树枝,似乎要把整个世界都搅得天翻地覆。然而,这强劲到足以让人心生畏惧的风力,却丝毫不能阻挡我应邀与耀聪、紫炎两位文友,前往洛阳镇陈埭头的陈青山纪念馆的行程。 前不久,我和耀聪兄合著的长篇纪实文学《华侨将军陈青山》刚刚完稿,每一个字、每一个段落,都是我们对将军深深敬意的凝聚。今日,是华侨将军陈青山诞辰105周年纪念的特殊日子,于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日,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召唤,我必须前去拜谒,去靠近那位伟大的灵魂。
步入陈青山纪念馆的那一刻,我的心瞬间被一种庄严而崇敬的情感填满。仿若踏入了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画卷,往昔的岁月如同潮水般向我涌来。馆内精心设置的五个板块,宛如五颗璀璨的星辰,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动人心弦的光芒。
“少年立志,雏鹰展翅在南洋”。看着那展示着将军少年时光的板块,我的思绪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远在南洋土地上的那个少年。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炽热的渴望和坚定的志向,犹如一颗火种,在那片土地上开始燃烧起对未来、对祖国的无限向往。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即便身处异国他乡,心中却始终装着远方的祖国,那是他灵魂深处的根,这种对根的执着和眷恋,让我不禁心生敬意,眼眶也微微有些湿润。
“回归祖国,喋血沙场建功勋”。归国后的将军,就像一头勇猛无畏的雄狮,驰骋于沙场之上。我仿佛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看到了弥漫的硝烟。将军在战火中穿梭,热血飞溅在他热爱的土地上,每一滴热血都浇灌着胜利的花朵,每一次冲锋都铸就着不朽的功勋。他不顾自身安危,为了祖国的解放和尊严,奋勇杀敌。在这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将军的英勇和无畏,这种英勇无畏并非来自于一时的冲动,而是源于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我的心中涌起一股热血,为将军的壮举而热血沸腾。
“守卫疆土,军旅生涯献丹心”。漫长的军旅岁月,在这个板块中一一呈现。将军用他的丹心,如同守护最珍贵的宝物一般,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疆土。那片土地,是他的信仰依托,是他心中最神圣的存在。每一个边疆的角落,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每一寸土地上,都倾注了他无尽的忠诚。我站在那里,心中充满了对将军的钦佩。他就像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峰,为祖国遮风挡雨,为人民保驾护航。这种忠诚和奉献精神,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我心中对爱国和奉献的理解。
“老骥伏枥,解甲归侨生余辉”。即便将军卸甲归侨,他的光芒也未曾有丝毫的黯淡。他就像一支燃烧未尽的蜡烛,继续散发着温暖的光和热。他以归侨的身份,积极投身于各种建设和发展之中,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家乡、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将军的一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在践行着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和担当。他的生命就像一首永不落幕的赞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相濡以沫,执手到老乐融融”。这个板块让我们看到了将军柔情的一面。在家庭的港湾里,他是温情的丈夫,与家人相伴,尽享天伦之乐。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能在保家卫国的同时,心中还保留着对家人的深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将军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丰满立体起来,他不仅是英勇无畏的战士,也是充满柔情的家人。这种刚柔并济的品质,让我对他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
馆内珍贵的图片、实物以及详实的文字介绍,就像灵动的音符,奏响着将军心系祖国、胸怀大志、对党忠诚、高风亮节的革命爱国精神的壮丽乐章。每一张图片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件实物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每一行文字都是对将军伟大灵魂的歌颂。我静静地站在那里,任由这股精神的洪流冲击着我的心灵。我在心中默默地告诉自己,将军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前行,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中,我也要像将军一样,心怀祖国,忠诚于自己的信仰,积极奉献,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纪念馆那雄伟壮观的身姿,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庄严肃穆地矗立在那里,让人不禁心生敬畏。每次踏入其中,都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厚重历史气息,仿佛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然而,在我的心中,却始终对将军的故居怀着一种更为炽热、更为深切的向往。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如同远方传来的幽微而坚定的呼唤,那呼唤像是来自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充满着质朴与深沉的力量,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要靠近。
趁着活动的短暂空隙,我迫不及待地与两位兄长一同踏上了寻访将军故居的路途。我们沿着蜿蜒的道路前行,目的地是洛阳镇的陈埭头村。这个看似平凡的村落,名字背后却藏着深深的历史印记,宛如一部古老的史书,等待着有缘人去翻阅解读。听村里的老人说,始祖为陈姓的村民,他们在黄塘溪下游埭田之前端建居。这一建居,不仅是为了寻找一处安身立命之所,更是开启了一段家族与这片土地的传奇故事。姓氏与地形巧妙结合,于是便有了这充满韵味的村名——陈埭头村。这名字,就像是岁月长河中的一颗明珠,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走进村子,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村中的小路沿着山势蜿蜒前行,那窄窄的青石巷道,就像是古老村落的脉络,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四通八达地延伸向各个角落。每一块青石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们见证了村民们世世代代的悲欢离合,见证了村庄的兴衰荣辱。我轻轻地走在这些青石上,脚下传来的是一种坚实而又略带沧桑的触感,仿佛在与历史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而那在弯弯曲曲的山体上凿出的石阶,更是像时间的纽带一般。它们如同一位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将村里的家家户户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每一级石阶都有着独特的形状和纹理,那是岁月和风雨留下的痕迹。我缓缓踏上这些石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在这些石阶上辛勤劳作的身影,看到了孩子们在石阶间嬉笑玩耍的场景,那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画卷,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温暖和力量。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与现代都市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和生命气息,它让我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沉浸在这片土地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之中。
陈青山将军的故居就坐落在这村子的中央,宛如一颗低调而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那是一座建于清末民国初期的建筑,时光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砖木瓦结构的它,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气息。
故居的四间古式瓦房,就像四位沧桑的老者,默默地伫立在那里,每一道木纹、每一片砖瓦,似乎都在轻轻诉说着岁月的悠长故事。我静静地站在故居前,仿佛能看到历史的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大门左侧,那是将军出生和度过童年的房间,那土坯房就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虽然简陋,却仿佛还留存着将军儿时的气息。那气息,带着旧时光的温暖,带着一个穷苦农家孩子最初的梦想与希望。我轻轻触摸着前部的块石与红砖墙体,粗糙的质感从指尖传来,这是历史的见证者啊,坚实而沉默,它们见证了将军在这里度过的懵懂岁月,见证了这个家庭的兴衰荣辱。三合土的地板,虽然有些坑洼不平,但却承载着往昔的记忆,那是无数个脚步踏过的痕迹,是生活的沉淀。顶部的砖瓦结构,就像一个忠诚的庇护者,庇佑着曾经在这屋檐下的梦想,那些关于成长、关于未来的梦想,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生根发芽。
大门右侧的厨房,那是一个充满生活烟火气的地方。我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昔日的烟火缭绕,灶膛里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锅里的食物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将军的母亲或许就在这里忙碌地为家人准备着餐食,那是家的味道,也是爱的味道。后面的两间房,一间杂物间里,柴草、农具和粮食似乎还留存着生活的余温。那些柴草,仿佛还能听到曾经在灶膛里燃烧时的噼啪声;那些农具,似乎还带着泥土的气息,仿佛刚刚被勤劳的双手使用过;那些粮食,是一家人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生活的希望所在。另一间卧室,宁静而祥和,我仿佛能看到年幼的将军在这里安然入睡,梦中或许有对未来的憧憬,有对远方的向往。后房两侧中间那口露天深井,宛如大地的眼眸,深邃而神秘。井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一切,它就像一个沉默的倾听者,倾听着这个家庭的喜怒哀乐,倾听着岁月的呢喃细语。
陈青山将军(1919年 - 2003年),这位福建省“三大华侨将军”之一,原名陈欠火。他诞生于这个穷苦农家,命运的齿轮从这里开始转动。四岁时,他随着父亲远渡重洋,那是怎样的一种离别啊。小小的身影踏上未知的旅途,离开熟悉的故乡,前往马来西亚槟城。在那里,他求学成长,就像一颗种子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努力汲取养分。1936年,他怀着满腔的热血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选择是那么的坚定而勇敢。他积极投身于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南洋的土地上为正义而战,他的身影如同燃烧的火炬,照亮了黑暗中的人们,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力量。1941年,他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那一刻,他的心中一定充满了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他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舞台上奋勇杀敌,他的英勇无畏如同璀璨的星光,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每一次冲锋陷阵,每一次坚守阵地,都是他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奉献,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赫赫战功。将军的故居,不仅仅是一座古朴的闽南特色建筑,它更是一座爱国主义教育的神圣殿堂,是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的示范基地。当我走进故居内,看到陈列的大量珍贵图片和实物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动。这些展品就像一本本生动的教材,它们静静地讲述着将军那感人至深的赤子情怀和爱国故事。每一张图片都是一个瞬间的定格,每一件实物都是一段历史的承载。年复一年,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在这里驻足、凝视、沉思,仿佛穿越时空,与将军的精神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传承那如火焰般炽热的红色基因,培育着心中那深厚的爱国情怀。在这台风呼啸的日子里,外面的世界虽然风雨交加,但我们在将军的精神世界里,却寻得了一片宁静而伟大的天地。这片天地,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什么是一个人生命的真正价值。将军的精神,如同灯塔,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作者简介:杨新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民盟泉州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