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岳母
文/金成
婚前的那两年,我在岳母家过了足面食瘾。岳母是武威人,善做面食,半个月里,岳母能面不重样。之前,我也就吃过新疆拌面、兰州拉面、河南烩面,而真正让我对面食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还是岳母的家常面。行面、面皮、面饼、转百刀、凉面、臊子面、清汤面、扁豆面,让我吃得目瞪口呆,揪片子、炮仗子、手擀面,面面劲道,酸菜面、浆水面、宁汤面也让人吃出了厚重的历史感,油饼、花卷、蒸饼、烙饼、羊血馍馍,也是个性十足,特色分明。油果子、馓子、油塔子、麻花、江米条、油炸糕,琳琅满目,香气扑鼻。
临近年关,最大的工程就是包饺子,馅料除了大肉白菜、萝卜牛肉、羊肉芹菜、鸡蛋韭菜,还包一种馓子粉条馅的饺子。包子除了各种肉馅糖馅豆沙馅外,还有油瓤包子,就是牛羊油汤面为馅的包子。过年的馍馍,为了讨彩头,总要掺上各种色素,什么红曲、姜黄、香豆子、胡麻、红花绒、红枣。瓶瓶罐罐摆在案头,抻面抹油上色,折叠揉搓一气呵成, 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我父母也是闲不住的人,结婚前一年冬闲时去了一趟岳母家,回来逢人便夸岳母的勤劳,这样的勤劳,需要经过多少年才能养成。想想十几口子的大家,没有一个勤快麻利的人,如何维持一家子的日常周转,没有人计算过她老人家,一天工作多少个小时,一个夏天手洗多少件衣服,纳多少双鞋底,粘制多少张袼褙,淘洗过多少袋麦子,割过多少捆芨芨草,从鸡窝里捡回多少枚鸡蛋。
在远离集市的那些日子,岳母家自制蓬灰,香豆子,酱油醋,每年都会腌制几大缸酸白菜、酱黄瓜、黄豆酱,晒几筐干馍馍,晒多少把萝卜干、豆角干、茄子干…… 家大事多,每天天麻麻亮,岳母开始忙碌起来。捅炉生火,倒灰扫院,喂鸡喂狗喂猪,抽空还要剪羊毛纺羊毛,搓麻线,擀毡擀毯。
岳母熟知各种农活的技巧。初到女友家,她老人家会时常告诉我们一些劳动技巧,有次我挑麦捆子装车,总是挑散,岳母见我沮丧的样子,就说,农活也是粗中有细,要轻挑慢送,这话给了很深的印象,干啥事都有规律,都有窍门,这话已经超越了农活的范畴,已上升到了生存智慧,真是智慧在民间,智慧之人就在身边。
岳母在刘家后生眼里有绝对的威信。当年,刘红父亲的两个弟弟,两个妹妹,都是岳父岳母操办成家的,刘红奶奶还健在时。几家的娃娃,也是时常送到乡下度假,岳父岳母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样养着,惯着,这些孩子开学了都不想被自己的爸妈接走。我的刘刚哥,燕子哥,慧慧,军军,那次见到岳母的,都像小时见到娘亲一样。
岳母对刘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岳母嫁到刘家,刘家已是四世同堂,后来有了重孙,又是五世家庭,岳母在庞大的家庭里,以极大的耐心,包容之心,将大家打理的井井有条,除了伺候太爷太奶爷爷奶奶,为他们养老送终外,还拉扯了小叔,小姑,以及她的几个孙子外孙。
岳母娘家也是当地大户,亲戚多,交往多,岳母为人公道,很善于平衡各种关系,在脾性不同的亲人面前,我没看过岳母生过一次气,当众发过一次火,即便有不满,交流时,也是语平调顺,这都源自岳母宽广的胸怀与早年接受的良好教育。她是一位真正的大家闺秀。
老老小小居于一院,年复一年,开销大,需求杂,手头又不宽裕,若说没有心烦意乱的时候,绝无可能。但在大面上,你压根看不到她内心的愁闷。岳母大度,最大的特点是融通,她总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处理事。她很好地继承了古凉州留下的温良谦恭让,即便明知对方言有不妥,也不道破让人难堪,这种语言上的分寸感,是种过人的交往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出的是思维的敏锐性,应对的分寸感,这是识人无数,待人良多后的修炼的境界。
在乡下,我见惯了邻里间的恶语相向,包括亲戚之间的大打出手。但是岳母却能让一大家子,和和美美,让每个人舒舒服服,岳母识人待人的高超能力,这样的能力这样的威信,在更大的群体中就是优秀的组织者,听刘红讲起,七十年代初期,岳母当了多年的民兵队长和妇女主任。
岳父去世时,刘红还有一妹一弟没有成家,刚刚成家的哥哥,也是清贫度日,这个时候,在那些发了财的富亲戚面前,岳母没有乱了心思,待人如常,既不艳羡,也不埋怨,抵御着金钱对情感的瓦解,依旧与各类亲戚自然走动,没有因为经济的变化,而心生不同的态度,这绝对是一种极高的修养,亲戚之亲,是情,而非亲情之外的东西。她很淡泊,从这就可以看出她老人家对人生有着通透的理解。
2021年总场给她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岳母就积极要求入党,可以想见,岳母当时是怎样一位昂扬向上的先进青年,在发展党员严苛的时代,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被场部评为党员。我的眼前一下子凸现出塞罕坝国营林场,想到了«最美青春»中那个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待人热情,乐于奉献,坚持原则的覃雪梅,每次从反映积极投身社会改造建设时代的博物馆走出,我都会想到岳母这样的人,那些举旗子的,开拖拉机的,上台做汇报的,胸带大红花的毕竟是有限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党员还是像岳母这样的:听党话跟党走,竭尽所能,奋斗的一生。
我与刘红闯荡乌市时,也经历了一段动荡期,我们忙,儿子小,岳母精心照料着源源和我们的家,陪我们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那些年,每到暑期,岳母就盼着我们回农场小住,我想留在城里打点工,岳母就打消我的顾念,在刘尕的老房子里,专门给我腾出一个空间来,让我写作,她老人家多么希望,我能写出点东西,这让我极其感动也十分地愧疚。
有段时期,我贪了小钱无心工作,岳母也对我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实践证明,老人能抓住社会的主流,能在晚辈迷失方向的时候,给他们指出一条正确的路来,后来国家取消了教培,证明了岳母过人的眼力。我转到新校后,岳母也不断地鼓励我干出名堂。
岳母是个重情的人。2006年从北京途径兰州,2009年从青岛返回,路过兰州时,都不顾身体疲惫,去看她老家的姐姐,看那个把她从水渠里拉出来的姐姐,这位姐姐两次来疆,她也是全程陪同。她还有一位姐姐在乌鲁木齐,每次到我们这来,她都抽空去看她的姐姐。每回讲起姐妹的家事来,也是声情并茂,仿佛回到了从前。刘家张家这些年的大事小事,她也是亲去安慰祝福。
她深爱着她的孩子。她看自己的孩子的眼光是令人嫉妒的,每次家人聚餐时,她对子女的那种欣赏赞誉欣慰之情,是不加掩饰的 ,那是极其自然的佛光。有这样的目光,那个孩子,不为之努力,那个孩子不在这样的佛光照耀下,坚韧地奋斗。
在岳母总场的库房里积存着几代人的老物件,每个物件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每件物品,都能唤起你对一段往事的回忆,每个锈迹斑斑的物品,都有一段亮晶晶的故事。
岳母今年已经八十岁了,这是我们两家最后一位老人,我最渴望就是想让老人,给她的儿女讲讲她的过去,讲讲她积累的生活智慧,讲讲老人最大的心愿。岳母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一个有一份光发十分光的人,这也正是岳母一家走出困境,走向幸福的力量所在,这也是兵团战士屯垦戍边,抗风御沙,无私奉献,追求幸福的具体写照。
总觉得,速写式的散记,写岳母和岳母一家过于单薄,这个家族应该有人记录传奇的百年历史,从民勤逃难到新疆的百年,期间发生了多少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就是就是新疆的近代史,就是兵团的创业史,就是边疆儿女建疆兴疆稳疆润疆富疆的历史缩影。
作者简介:
金成,男,56岁。自中学起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中文系毕业后,长年在执教高中语文教学,业余笔耕不辍,在单位兼任文秘宣传工作,指导学生获全国作文一等奖多人,多次获得各级各类文学征文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