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塘游记
文/谢鸿
十月,正是江南好时节。花草们都还繁茂,瓜果持续飘香,阳光温软,天气开始变得凉爽起来,不再是那么地浓烈炙烤;青山葱郁,小河明亮,非常适合外出旅游。借着十一小长假,我们一家三口,踏上了前往西塘的寻梦之旅。
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善县,离上海很近,我们车子出了上海高速收费站,往右一拐就到了。恰好订的旅店离西塘景区不远,登记的时候,服务员说,西塘景区下午四点半以后是免门票的。我低头看了一下手机,都下午一点多了,迟点去景区也好,听说西塘的夜景挺美的。
浅睡了一会,我们按照免门票的点儿进入古镇,不禁眼前为之一亮:但见桥廊林立,水巷纵横,苔痕上阶绿,柳色入眼青。我们临水而行,走过长满历史皱纹的青石板,走入幽深狭窄的古巷,轻轻触碰斑驳的墙,感受着古镇的灵动与恬美;心,一点一点的静下来;仿佛在听一首老歌,悠悠荡荡、或近或远。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水乡遗梦在西塘》中这样写到:“江南的古镇应该都像西塘那样闲适中带一点寂寞。”此时的我们,应该与朱自清文中的感觉是相通的。
古街的房屋为明清时建筑,白墙黛瓦,翘角飞檐,梁檩椽柱雕花彩绘,店招匾额黑漆鎏金。门楣上大红灯笼高高挂,鲜艳喜庆。这里不同于皖南水乡,临水的地方多搭有廊棚,长约千米之遥,故有烟雨长廊之说。“青石桥傍木廊旧,细柳阶边水阳楼”。关于廊棚,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说西塘边有一个开烟纸店的老板,遇见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躲雨,就请叫花子到屋里来,叫花子眼见店里要打烊,自然不便打扰。老板心善,就顺手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下,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花子躲雨。结果,第二天店主开门的时候,看见叫花子在门板上留下了两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老板烟纸店的生意果然兴隆起来,店主为了感谢叫花子的恩德,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个有砖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过小街直至河埠。其他的店家见了,也纷纷效仿,渐渐形成了西塘独特的风景。这既方便了游人,也带火了店家的生意,可谓是双赢。来西塘旅游的人,无不对廊棚的印象深刻,不仅可以躲雨,累了也可以歇脚,坐在临水的美人靠上,看河水悠悠,赏乌篷船穿梭,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趣。
西塘有一百多条长短各异的老弄堂,最出名的就数石皮弄了,只有一米的宽度。勉强可以让一个人通过,趁着人少,我钻入巷中,在片刻的宁静里,怀古之思扑面而来。我缓步前行,贴着斑驳的墙面,听着脚步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慢慢感受着弄堂中与世隔绝般的静美。
西塘的河道很多,自然少不了形态各异的石桥,著名的有卧龙桥、五福桥、送子来凤桥、安境桥等。其中,数送子来凤桥最具特点,这是一座始建于明朝的双排石廊桥,传说当年建造时,适有一鸟飞来,造桥人认为祥瑞,取名“送子来凤桥”。桥下为游船码头,有游客等候夜游,正中有花墙相隔,左侧台阶右侧斜坡,行人可各走一边。据这里的老人说:“新婚夫妇走一走,南则送子,北则来凤”,要是有婚后还未得子的,不妨也来走一走,或许真的灵验呢!
江南多雨。记得吴冠中说过:“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我们走到半途下起了雨, 不大,如丝。是落在头上转眼即逝的那种,因有了雨的渲染,西塘的楼台亭榭更美了,仿佛融进了中国画里的墨色,少了俗气,多了仙气。有人撑起了伞,是名姑娘,穿着古式的衣裳,撑起的是极赋江南韵味的油纸伞,青衫一袭,撑伞过头,她缓缓走上桥口,人站定,凝眸远方,那古旧的情味让人为之沉醉。在细雨氤氲洇中,我们也仿佛融入画中,房屋朦胧、河道漫漫,草木萋萋,如泣如诉,如梦如幻。
“江南忆,最忆是西塘,阶前流水浆声远,巷月桥影梦里长,晓市闻渔唱。”天渐暗,沿河的大红灯笼开始亮了起来,那一排排灯光,悬挂在梁上,倒映在水里,把一河潋滟的碧水,摇曳得清冽怡然。恍惚间,那一地薄明的夜霭,如月辉般地弥漫开来。如诗如画,分外撩人。
夜色如此美好,肚子也需填饱。都晚上7点多了,该找一家饭店歇歇脚了。我们在北栅街找了一家老饭馆,临水,可以望见窗外的游船。听说这里的红烧羊肉不错。我们要了一份,羊是太湖地区特有的湖羊,配以秘制的香料,烧的酥酥软软,甜中带辣。佐以乌镇特有的清蒸白水鱼,外加若干时蔬,甚为鲜美。
夜色阑珊,窗外不时地有游船驶过,摇曳的灯光,为河面镀了一层暖色,这给了我们许些的静寞,许些的迷恋,我知道,很快就要与西塘说再见了,抬起的衣袖,可以不带走一片云彩,却悄悄地将水色的氤氲注入到了我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