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代同床
文/王凌燏
这是一张来自民国时期的老床,上面曾睡着外婆、妈妈和我。
小时候,妈妈手掌轻轻地拍打着我的背,外婆声音缓缓地说着从前的事哄我入睡。当讲到这张老床时,外婆的声音有些微颤,原来这张床是外公的奶奶留下来唯一的家当。民国年代,社会混乱,强盗横行,外高祖母家中的财物被土匪一洗而空,仅剩的这一张床便成了外公和外婆的新婚礼物。
外婆家的老床,以暗红色为主色调,些许深褐色的纹理彰显着历史的厚重,百年时光的流逝并未让它老旧且黯淡,而是愈加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长大后我才知晓,这种床被称为“六柱床”,它的架构和高低床大不相同:上头承着床顶,顶下围有挂檐,三面设有护栏,四角立着柱子,床沿又多加了两根门柱,门柱和角柱之间摆有两块方形的“门围子”,就像一个房间的缩影。床顶四周的挂檐由锼花的绦环板组成,雕饰繁复精美。门围子上浮雕鸟兽、花卉等纹饰,刻绘精细入微。围栏的图案更为复杂,既雕有福字纹、禄字纹,寓意着福禄双全,还刻有极大欢喜的戏剧故事,以此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架子床讲究风水,可以藏风聚气,四周又有护栏,给人以足够的安全感。相比于六柱床,躺在高低床上,抬头是天花板空空如也的死白,四周是一片空荡,睡觉还容易掉落,因此我格外喜欢外婆家的老床。
一阵秋雨一场寒,淅淅沥沥的几场雨,温度一下子降下来,傍晚的风中也裹挟着丝丝的凉意。“宝啊,郭细凉,赶快告凑(冷死人,赶快回家)!”外婆站在院门口用敲锣般的嗓门喊着,我只好与同伴摇手再见,耷拉着脑袋跑回门口,抓住外婆被风吹起的衣角和她进了屋。妈妈一早就躺在老床上替我暖好了被窝,我三两下脱掉鞋,换了衣,钻进暖呼呼的被窝中,两只脚在妈妈温热的小腿肚上来回地蹭。“脚怎么这么冰?”妈妈的眉头皱了皱。“还不是一直待外面卡溜(玩闹)。”外婆顺势接过话,从外头拿了一团毛线和两根长针,坐在床边,“宝啊都木衣尤讯,给依写件毛给。(都没有衣服穿,给她做件毛衣)”“老一母(老人家)了还做什么做,我离(我来)。”妈妈坐起身,将一根毛线轻轻绕在右手微微翘起的小拇指上,左右手各拿一根毛衣针,两手熟练地配合,一会儿向上挑一针,一会儿向下挑一针,手法格外娴熟。“妈妈我也要玩!”我眼馋极了,起身伸手就要去抢。外婆轻打一下我的手背,嗔责道:“捏月耐做(小孩子不要做),等会手一割色亢(等会手被戳个洞)!”我瑟瑟地缩回了手,委屈地看向妈妈。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等你再长大些我就教你。”我这才心甘情愿地躺下。外婆拿了个暖水袋放在我怀里,躺在床的另一侧,用家乡话絮絮叨叨地和妈妈聊天。我虽然听不大懂,也偏要凑进去插科打诨。秋风侧着身子从窗户缝隙挤进屋内,与系在灯绳上的白炽灯摇摆起舞,暖黄色的光线也随之摇曳,如灿烂的阳光,给床罩上一层黄晕,也照得我们心里暖洋洋的。
秋天眨眼而过,冬日的乡野过早就被黑幔所吞噬。老床静静地躺在黑暗中,像黑色宇宙中的飞船,像夜色海面上的航船,对幼时的我来说,亦像回外婆家时乘坐的客车。这时,我便是客车司机,坐在床上看电视剧的外婆和妈妈则是乘客。我双手扶着床角的柱子,神气地将右腿一跨,骑在护栏上,对着外婆和妈妈喊:“坐稳了啊,车要开了!”我全然不顾她们眼中的笑意,沉醉在表演中,将柱子当作方向盘握住,时而身体前倾,当作是加速前进,时而身体后仰,当作是紧急刹车,时而左右摇摆,当作是躲避车辆。“前方是北头岭站,有下车的乘客请提前做好准备。”我模仿售票阿姨的声音捏尖了嗓子说话,外婆和妈妈也为我精彩的表演而热烈鼓掌。“演也巧咯(演得真像)!”外婆笑得眼角的鱼尾纹又多了几道,弯起食指蹭一下我的鼻头。我一个翻身躲进她们的怀里,前俯后仰地大笑。老床慢悠悠地聆听着我们的笑语,时不时发出“吱呀”的声音,回应包容着我们的吵闹。
时节轮变,季节流转,岁月就在弹指间悄然而过。“外婆,我和妈妈告凑辽(回来啦)!”“哎呀,宝啊又撒高啦(又长高啦)!快去洗手,准必写麻(准备吃饭)。”外婆一边给我夹菜,一边询问我的近况,闲聊几句后,饭桌上只剩碗筷碰撞的声音。如今,外婆家又添置了几张新床,我们有了自己的房间,也有了自己的床。吃完饭,妈妈在楼下洗碗,我和外婆在仅隔着一墙的两间房里,各自玩手机看电视。哗哗的流水声和电视剧中的对话声交织着,充斥着整个房间,却填不满内心深处的孤独。我独自躺在高低床上,看着窗外的整个世界,一点一点暗了下去,静静地卧在我的脚头。床头的小灯散发着柔和的黄光,电视剧里人物的笑声透过墙壁传来,和记忆中的某个片段重叠,与外婆和妈妈在老床上的欢声笑语似乎在一刹那间重现。曾经祖孙三代共同眠睡的六柱床,早已被闲置,如同旧时的欢乐,被遗忘在某个角落,被灰尘所封印。然而这张老床掩藏着岁月的经纬,承载着过去的温暖,永远不会被我们忘记。
如果可以,我愿留在孩童的时光中,留在故乡的夜晚里,躺在红褐色的老床上,听外婆与妈妈的闲聊,然后缓缓睡去。
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大赛为期一年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
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