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小兰

我的家乡,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大阿镇的民主村,那里有一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地势平坦开阔,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幅画卷。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名叫求雨塅的小组,那里便是我生命的摇篮,也是我童年记忆的宝库。
求雨塅的故事
求雨塅,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有些特别,但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敬畏。每当干旱季节来临,村民们便会聚集在这里举行求雨仪式,祈求天降甘霖,滋润大地。这样的场景,年复一年地上演,成为了我童年记忆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求雨塅,我度过了无数个无忧无虑的日子。春天,我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间追逐嬉戏,捉蝴蝶、采野花;夏天,我们则跳进清澈的小溪里游泳戏水,享受那份清凉与自由;秋天,金黄的稻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们帮忙收割,体验收获的喜悦;冬天,寒风凛冽,我们围坐在火炉旁,听长辈们讲述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
求雨塅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小径,都承载着我童年的欢笑与泪水。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即使岁月流转,时光荏苒,但那些美好的回忆却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醇厚。
如今,虽然我已经离开了求雨塅,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但我的心却始终牵挂着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会想起求雨塅的点点滴滴,那些纯真的笑容、那些简单的乐趣、那些淳朴的情感,都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与幸福。
农耕时代的温馨岁月
三十年前,我的家乡还是一个宁静的小村落,仅有四排整齐划一的土木结构房屋,居住着十八户人家。村子前方是一个宽敞的院子,夏日的夜晚,我常常依偎在奶奶的膝下,一同在月光下纳凉。奶奶会教我数星星,偶尔还会呼唤忙碌的爷爷一同享受这宁静的时光。作为村书记的爷爷,总是忙于工作,很少能有时间陪伴我们。更多时候,奶奶是与村里的老人们拉家常,温馨和谐的氛围在月光下弥漫开来。
院子右侧的晒谷场是丰收的象征。夏天,金黄色的稻谷和深黄色的花生铺满晒场,散发出浓郁的香气;秋天,各种豆类如红豆、黄豆、黑豆、豌豆和扁豆在晒场上形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冬天,半夏的成熟使晒谷场变成了一片白色的世界。日落时分,晒谷场变得热闹非凡,大人小孩齐心协力收起丰收的果实,欢声笑语在空中回荡。遇到天气突变时,老人们会高声呼喊,让大家赶快收好作物。这时,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田里劳作的人们,都会急忙赶来,抢先收获农作物。大家相互帮助,共同面对困难,这种和谐相处的氛围让我从小就感受到了温暖和幸福。每当有家庭迎来喜事,整个村落便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之中。夜幕降临,晒谷场化身为露天电影院,成为村民们欢聚的乐园。电影播放间隙,那位略带乡音的播放员会用他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向全村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和道贺,那情景既温馨又有趣,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农闲时节,晒谷场又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村民们会将田间地头、田埂上挖来的杂草挑到此处晾晒。待草料晒干后,便将其堆积起来,燃成灰。那是农家肥料的来源,更承载着对丰收的期盼与希望。
农田前方是一片竹林和草地,竹林边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时候,我们常在草地上放牛,而在竹林里捉迷藏、玩耍。小河环绕着半个村庄,滋润着河边小山丘上的农作物。我喜欢跟随父母到山丘上种植红薯和花生,尽管我能帮的忙不多,但我喜欢那里清新的空气和从周围村庄升起的袅袅炊烟。
家乡以农耕为主,主要种植半夏、荸荠、甘蔗、朝天椒等农作物,这些都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农忙时节,大家互相帮衬,干劲十足。家乡的土地肥沃,还种有梨树、桃树、枣树和葡萄等果树。春天时,田野上绿意盎然;夏天,稻谷和向日葵成熟,一片金黄;秋天,枫叶和杏叶变色,如同艳丽的水彩画;冬天,小溪边的野山菊绽放,倒映在水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美丽的家乡四季分明,各具特色,充满了温馨与和谐。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画卷
如今,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老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院子里建起了亭台楼阁和各种健身器材,成为老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新式楼房取代了老房子,宽阔的水泥路连接着每家每户,并延伸至远方。小汽车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足和快乐。大家都由衷地感谢党的领导和乡村振兴政策,使得城市与乡村能够和谐发展,相得益彰。儿时的景色虽然已成为回忆,但家乡的美好却依然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记忆与未来的交织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虽然家乡经历了种种变化,但那份温暖与幸福感却从未改变。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身处何地,我都会珍视这份来自乡村的记忆,并将这份美好传递给下一代。同时,我衷心祝愿家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美好;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乡村发展,支持乡村振兴政策,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富饶与充满活力!
审阅:董柏年
简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期待乡村的明天更加绚丽多彩!
终审:严景新
作者简介:郭小兰,信丰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分别在《江西工人报》《新法治报》《赣南日报》《文化信丰》《花园早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