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届“李白杯”《中国诗歌·百家》大赛南京师范大学颁奖大会获奖感言
文/王书海
尊敬的嘉宾老师、尊敬的王伟先生、亲爱的文友们,大家好!
能够作为获奖代表来发言,我个人感到很荣幸。首先,让我代表获奖文友对参与此次大会筹备的老师们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地感谢!对此次盛会的圆满举办表示衷心地祝贺!其次,我也要衷心地祝贺此次获奖的诸位文友,你们的优秀,让我找到了新的学习榜样。
由中华作家网、中国精英文艺网、(北京)《中国诗歌》编辑部、北京华夏永兴文化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一系列文学大赛活动,我参与了多次,“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至今已举办到第四届,这四届我也全程参与了。我深知这一系列大赛活动崇尚百花齐放,评选公平公正,重名家,亦不薄新人。努力践行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力求“高端、深入、探索、多元”,致力打造一流的学术交流舞台,为更多优秀作者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这是王伟先生及大赛组委会和相关参与单位的共同宗旨。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进步。优秀的文化是时代的歌者、时代的足音。没有优秀文化的时代,即使经济再发达,那也是一种残缺,也是一种精神的荒漠。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每一个时代都有优秀的文人留下了他们经典的篇章。同样,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也理所当然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歌音、文化足迹。令人可喜的是,在数字媒体及快餐文化流行的时代,我们仍然有很多优秀的作者用他们挚情的文字记录生活,思考生活,讴歌时代,畅想未来。让我们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没有空白,不留遗憾——从这一角度而言,无论编辑老师们,还是诸位获奖文友都是功不可没的,是很值得称赞的。
一个时代需要长篇小说这样的大部头文化精品,短小精炼的诗歌、散文亦不可或缺。当今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大大加快。诗歌作为短小精炼的一种文体,更切合当下人们追求“诗与远方”的情怀。可以说,短小的诗歌、散文,在抚慰人们心灵,缓解生活压力,鼓舞士气,美化生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诗歌、散文不同于小说,这两种文体本身就很接地气。以“短平快”的形式,记录当下的现实生活,抒发人们的性情,讴歌生活,思考生活,弘扬真善美,这是诗歌和散文所长。优秀的诗歌与散文既贴近了民众的生活,服务于当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又相当于记录着“当下的影像”,起到了独特的历史功能。
优秀的文化总要有所继承和发展。弘扬“古诗词”文化传统,让灿烂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并发展,这也是以王伟先生为主体的编辑团队的初心所在。我们这一个时代,文化百花园,应该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古诗词”不缺席,不仅能够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也利于我们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固然,今人的“古诗词”水平赶不上唐、宋、元时代,但文化“足迹”从来不是以“优秀”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的。优秀文化的作品的产生,很需要良好的文化土壤和氛围。今天我们积极鼓励时人创作“旧体诗词”,正是为未来民族优秀文化的再度辉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一角度而言,“李白杯”这样的文学赛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国人民族文化自信力的提升,从来都不是只喊一喊口号就能得以实现的,而是需要我们躬身实践,实实在在地干出来的。今天,有王伟先生为主体的编辑团体和广大作者的倾情付出,才使得这次文学盛会得以顺利召开,这真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
和王伟先生相识几年,虽然交往有限,但我能够深深感受到他的苦心追求和心怀的美好理想。信息化时代,纸刊渐渐衰落,单靠“文学创作”也难以安身立命,养家活口。视文学为事业和使命的人处于了尴尬的地位和角色,但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离不开文学。从这个角度而言,王伟先生和他领导的团队是在做着一件伟大工作,他们在搭建着一个亲民的平台,这个平台接地气,有温度,他们在传播好声音,在弘扬真善美。虽然王伟先生的善举也会有人不理解,但他的付出与执着是我们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福音,也是我们当下中国文坛之幸。评价一个团队要看它的领导,要看它的旗手。与美好的人物同行,去做美好的事,这也是我愿意参加由王伟先生牵头举办的一系列文学大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亲爱的文友们,借助今天大会这个平台,我也简单汇报一下我的诗歌创作之路。
我以前爱好写散文和杂文,诗歌是我的弱项,也是我的畏途。我写诗歌的契机是:十几年前北京高考作文里有了允许学生写“诗歌”这一项“微写作”(10分的作文题目),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为了指导学生写作,当然更主要的是为了锤炼自己的语感,也为了突破自我增加一名老师的教学底气,我便从此与“诗歌”为伍,而且一发二不可收。要知道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嘴强、笔弱是不行的,那些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人是教不好学生写作的。
写好诗歌,不仅有利于教学,也能够愉悦身心,甚至可以作为良药缓解身心的病痛。诗歌短小明快,在快捷奏的当下生活中,它更利于舒缓身心,释放焦虑。2019下半年我的身体遭遇到了巨大的冲击,2020春节以后我们举国又卷入了严重疫情之中,在这些艰难的时日里,是诗歌一直陪伴着我,让我积极,让我思索,让我欢乐。
十几年的写诗生涯,我也是有着一些个人体会的。
首先,诗的种类很多,我们不必拘泥一种固定形式。对诗歌写作不要有畏惧之心,要敢于尝试,大胆地去写,随心所欲地去写,不必很“严肃”正经八百的。诗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不要怕自己诗歌初期的丑陋,要知道没有幼稚的迈步,就不会有通达的远行。写诗没有捷径可言,实践为主导。我们可以当做写日记来对待它,写诗没有禁区,什么都可以入诗歌。
其次,好诗是有基本的标准的。好诗的共性是朗朗上口,有真情实感,接地气,有诗味,给人以联想想象和美感愉悦。好的诗歌贵在新颖,不落俗套。
诗歌的语言具有独特性。独特意象,词句的跳跃性、陌生化,语言的张力性,赋予了诗歌丰富的内涵及情感,使诗歌获得了独有的文学魅力。
其实,说到诗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伟大诗人陆游所倡导的“功夫在诗外”的道理。究其实,诗的本质核心是“生活”及“情感”。一个诗人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爱自然、爱生灵、爱同类、爱生活、爱社会的大爱,他是写不好诗歌的。与其说诗人写诗是在进行文学创作,还不说诗人在学习如何生活,学习如何做一个心怀美好有着高雅趣味的人。
我个人总觉得,真正的好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心理自然而然地情感流动,诗歌只是诗人个性化情感及生活的外化。诗歌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不同,它不能打草稿,不能复盘,它需要一气呵成,一首诗歌完成后只需要简单地修改词句。一首自己心怡的诗稿不小心丢失了,就再也恢复不了它曾经的全貌。
创作诗歌要避免矫揉造作,要避免硬写,为赋新诗强说愁是不行的,要避免口号派和老干部体。写诗固然强调个性化,但诗歌的内容要接地气,要避免孤芳自赏和圈子化,好的诗歌要面向大众,愉悦大众。一个好的诗人应该有美好的情怀和大我的担当。
写诗歌不需要职业化,生活为主,诗歌为辅。在古代没有职业诗人,古代的诗人头衔都是后代人给封赏的。今天诗人头衔、作家头衔满天飞,这并不是好事情。一个人只有爱好诗歌、爱好文学,并深入生活,面向大众潜心创作,才能够生产出优秀的作品,并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诗人头衔、作家头衔,只能是个虛而不实的负累,靠帽子和头衔是产生不了优秀作品的。
学习写作诗歌,还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写诗贵在坚持,让写诗成为生活里的一部分,诗歌生活化,生活化诗歌。我们不妨把写作诗歌当做一个良好的爱好,当做写日记,一天天地写给自己看,至于投稿、获奖、稿费、名利等等统统抛诸脑后,我想一旦某天突破瓶颈,就会水到渠成,柳暗花明,写诗必将大有所成。
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之一是“李白杯”诗歌大赛颁奖活动,为此我也以一首小诗《致敬李白》表达我对先贤的崇敬和本次活动衷心祝贺!
致敬李白
文/王书海
站在大河之侧
听1262年前的涛声
蔓延它经久不息的余波
那世间无两的豪歌
在历史的筋脉中穿梭
那傲岸洒脱的身影
在时空里璀璨闪烁
那精美刚性的文字
将汉唐的脊骨勾勒
那坚毅不辍的足迹
将神州的现实与希冀诉说
一杯酒
就酝酿出最美的山河
一把剑
就斩断所有的艰难和寂寞
曾经的段落不可或缺
一个灵魂的呐喊
空前激越
一个响亮的名字
如山似岳
总是令后来者崇敬思索
有谁可以比肩日月
有谁可以将权贵轻蔑
有谁可以倾动朝野
你神游天宇
你生花妙笔恣肆磅礴
你衣袂飘飘扁舟一叶
站在大河之侧
听1262年前的涛声
蔓延它经久不息的余波
金樽依然碰响
莲花依旧芬芳
散尽千金的马蹄踏出远方
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乐章
在神圣的殿堂里
任凭朝代更迭
那金属质感欢音的袅袅不落
我今天的发言时间较长,感谢嘉宾老师及文友的宽容和支持。最后再次衷心祝贺盛会顺利召开,并祝愿文友们再创佳作,共续辉煌!
作者简介
王书海,河北廊坊固安人,中华作家网终身制签约作家。曾获“《岁时文学》第一届现实主义题材征文大赛‘岁时流光奖’”第二名,“《当代先锋文学》2020‘福瑞金石杯’诗歌大奖赛”第二名,“文豪杯中外诗歌散文年度赛(2020)”文豪杯十首最佳诗歌奖,2022十大年度桂冠精英奖,“2023年炎黄杯中外文学艺术精英赛”金奖,2023全国第九届“重阳节笔会金奖”,2023年“陶渊明杯”中国文学艺术大赛“最佳诗歌奖”等。有多篇作品编入《百家诗选》《新世纪新诗典(五卷)》《当代精英诗人作品选》《2022年度中国经典诗歌》《中国诗歌百佳精英作家》《2023年度中国最美爱情诗歌经典》《中国世纪新诗典》(2023国典)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