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之梦)
10月27日是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周年纪念日,又逢10月3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19号载人飞船。经原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刘庆贵将军推荐,由当年东风试验基地的马成立、李玉柱、徐 虹三位老兵!创作整理的文章分享给大家,礼赞中国两弹一星和航天英雄。音频由风雅诵文学社朗诵团亲情奉献!
导弹核武器试验中队的炊事班
作者: 马成立、李玉柱、徐 虹
航天战士怎能忘?
柴米油盐炊事兵。
我操作来你做饭,
同在戈壁献青春。
10月27日,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周年纪念日。记得有一年,参加试验任务的东风老战友在郑州聚会,原发射团二中队参加试验任务的老战友,深情地回忆起当年那些令人难忘的时刻:1966年10月26日下午,二中队转运的同志们在基地李福泽司令的亲自带队下,冒着狂风黑沙,在能见度只有几十米的情况下,李玉柱开着“狗熊”车,将导弹转运至50号发射阵地……在进行导弹和原子弹对接中,三班长田现坤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脱掉皮工作服,奋战了80分钟,将原子弹牢牢地和导弹连接在一起……导弹原子弹起竖后,进行瞄准时,一阵狂风刮来,二班的闫海洋一把将瞄准仪器抱在怀里,避免了一次严重事故……二分队的同志们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连续奋战,按时将两种推进剂加注完毕……在临射前的舵机调零中,六班副班长赵富修将四个舵机精确地调整到零位……最后,将生命置之度外的“七勇士”,留在狭小的地下控制室,操纵员佟连捷、徐虹完成了最后的测试和点火发射……1966年10月27日,东风二号甲导弹携带着原子弹,从50号发射场起飞,按照预定程序,顺利飞行,最后在新疆罗布泊上空实现了核爆炸……

导弹起竖

地下控制室的操纵员佟连捷和徐虹
就在大家纷纷回忆起那些闪闪发光、激动心弦的一件件往事之后,一位当年的基地参谋却记起了我们炊事班热情服务的平凡故事。他说:“当年基地和一部机关的参谋、干事、技术助理员,在任务准备和实施阶段,经常到4号几个单位协调工作,只要错过了吃饭时间,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到二中队‘蹭饭’,因为你们炊事班会热情接待我们,会提供我们热饭热菜。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至今仍然令我记忆犹新。”
这位老战友一番美好的赞誉,立即勾起了我们这些二中队老兵对炊事班的回忆。会后,当年二中队司务长马成立和司机李玉柱,将炊事班的几个故事书写出来,后经徐虹协助整理成文。今天是“两弹”结合试验纪念日,现将本文作为献给“两弹”结合试验成功的礼物,供各位战友及关心中国航天的人们分享。
油炸花生米的故事(苓)
我们二中队1959年3月20日于北京长辛店组建,是我国组建最早的两个导弹发射中队之一。中队组建后,即于当年11月进驻东风。由于当时尚未建好部队营房,只好在新西庙的破庙中过冬,而后也住过库房和帐篷,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而首当其冲最苦的就数炊事班了。但再苦再难也难不倒我们二中队的官兵,更难不倒炊事班。炊事班在老班长左小三的领导下,克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保证了官兵能吃饱饭。

困难时期煮沙枣充饥
左小三是1958年入伍的安徽老兵,1959年从上海警备区选调进场,分配到二中队炊事班。别人进来搞导弹试验,他却干起了炊事工作。但他乐呵呵地说,我做饭是为导弹试验服务的,同样光荣。

导弹测试加注合练
按照计划,1960年要发射我国第一枚地地导弹。该导弹是苏联援助我国的1059导弹,后经我国仿制,起名为东风一号。为了尽快掌握导弹发射技术,二中队在3号发射阵地反复进行综合训练。我们按照苏联专家提供的操作规程,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一步一步进行操作。到了吃饭时间,炊事班就给操作人员送饭。苏联专家住在10号第一招待所,饭菜由第一招待所提供,二中队只负责提供开水即可。左小三送饭到3号阵地,免不了打听苏联专家的情况。我们一些人就说起了苏联专家爱喝酒,而且是那种烈性酒,还说他们馋的时候,甚至会用给导弹加注的酒精兑水喝。有人还对他说:“领导一再要求我们要虚心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为了搞好关系,你们炊事班有什么好办法吗?”左班长一听,脑瓜一转,说:“有了,我给他们炸点花生米怎么样?”
苏联专家在场区
左小三回去后,立马就炸了半盒花生米。为了增加口味,又乘热洒了一点盐,简单地搅拌一下,就送到了3号发射场休息室。我们的苏联老大哥一见到香喷喷的油炸花生米,顿时来了精神,伸手就抓着吃起来,也不要盘子和勺子,一个个吃得非常高兴,还朝着左班长竖起大拇指,嘴里直说:“欧切尼!哈拉哨!”在一旁的翻译,也忍不住笑着说:“苏联专家在夸奖你呢!”有一个晚到的苏联专家看到盒里花生米不多了,就摘下头上戴的船形帽,把剩余的花生米全部倒入军帽中,一手捧着帽子,一手抓着吃,一点也不顾专家的形象了。
看到苏联专家吃油炸花生米的高兴模样,左班长也忍不住笑起来。他对苏联专家说:“以后每次综合训练,我们都会提前给各位苏联老大哥准备一盒油炸花生米。”
此后,油炸花生米成了二中队炊事班款待苏联专家的一项保留项目。以后的训练中,二中队与苏联专家的关系相处得越来越融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这一颗颗小小的油炸花生米,成为中队与苏联专家沟通小插曲中的一个个美妙的音符。这一举动,为二中队尽快掌握发射技术,更好地与苏联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合作条件。
四川大厨刘开文(珠穆朗玛)
刘开文是一名1961年3月入伍的四川兵,没什么文化,就被分配到炊事班当了一名火头军。入伍前,他在四川嘉陵江上当放排工,在深山里把砍伐下来的树木扎成木排,顺江漂流而下。放木排吃住都在木排上,闯激流,过险滩,是个提着脑袋玩命的苦力活。放一趟木排需要个把月,到了重庆一带买掉木排,才能上岸休息几天,接着又得去迎接新的挑战。就这样,刘开文也养成了放排工不爱多说话、憨厚倔强、埋头苦干的性格,也在放排中学会了做简单的饭菜。到炊事班,班长安排他炒菜。开始做菜时,他按着放木排时的习惯,舍不得放油,就用水煮。结果做出来的菜,清汤寡味,煮出来的鱼,腥味十足,陕西籍的战士都不爱吃。基地代司令李福泽将军来中队蹲点时,听到同志们的反映后,对中队领导说:“大家反映,你们的菜不好吃。吃不好饭,怎么进行操作训练?我特批你们,派两名炊事员到10号第一招待所,跟班厨房大师傅学习炒菜。”
基地代司令李福泽(前排左一)
就这样,刘开文被选派到第一招待所去跟大厨师傅学习烹调技术。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跟着师傅,形影不离,脏活累活抢着干,虚心好学,不懂就问。一个月后,学成归来,从此二中队的饭菜质量来了个大改观,炒出来的菜肴,色香味形具佳,同志们吃得有滋有味。特别是刘开文做的红烧带鱼,更是名噪4号。他先把带鱼清洗干净,然后去头去尾,切成段,油炸后整齐地码放在大铁锅中,浇上配制好的红烧料汁,大火烧开,再小火焖制一夜,出锅时撒上青蒜苗和小葱花,烧好的带鱼段色泽鲜亮,汤汁浓郁,肉鲜酥软,香飘四溢。红烧带鱼味美色鲜,成了二中队的招牌菜,兄弟中队的炊事员都跑来学习红烧带鱼的烹调方法。原来吵吵嚷嚷的陕西兵,吃了刘开文的红烧带鱼后说:“比大饭店做的还好,一点也不腥,好吃得很。”
刘开文和炊事班的同志们不满足于取得的成绩,他们研究起额济纳旗的特产羊肉的烹饪技巧,为中队官兵周日改善生活送上一份大餐。他们把杀好的整只羊洗干净,放入大铁锅,如果是大羊就放一只,如果是小羊就放两只,加满水,不放佐料,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炖。星期六晚上开始炖,用余火焖制一夜,星期天捞出。这时羊肉已脱骨,把羊肉剔下,羊骨放回汤锅继续清炖。他们把羊肉用手撕碎,撒上佐料,拌成羊肉馅,包成羊肉大包子。炊事员把一个个包子包得像瓷碗一样大,馅多油大,皮白如玉。再将熬好的羊骨汤加上少许盐,就成了浓浓的羊骨鲜汤,味如琼浆。中队官兵咬上一口羊肉大包子,再喝上一口浓郁的羊骨鲜汤,满嘴醇香,简直美到了极致!就这样,羊肉大包子和羊骨头汤又成为二中队星期天改善伙食的一项保留项目。
此后,刘开文不断提高饭菜技艺,真正成了二中队炊事务班的“掌勺刘大厨”。
司务长“皮笊篱”(丽丽)
提起“皮笊篱”,4号地区的后勤人员都知道这是我们二中队 司务长皮凤林的雅号。大家知道,笊篱是用来捞东西的,比方说,面条煮好了,一笊篱下去,就把面条全给捞起来了。但这只是铁笊篱或者竹笊篱的功能,而皮做的笊篱,就不光捞干的,连汤水也一起捞起来了。可想而知,我们的“皮笊篱”是多么能捞会捞,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不过,这个雅号却不雅,有点贬义或者嘲笑的意味,就是形容皮司务长太抠门了。
是啊!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司务长是中队的当家人,管钱管物管中队的后勤生活,他的工作做好了,同志们就安心训练,就全力去搞试验任务了,否则大家饿着肚子,怎么能完成任务呢?特别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生活物资极其困难,不精打细算怎么能搞好连队的伙食呢?因此,皮司务长在资金管理上处处精打细算,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瓣花;在粮食和物资管理上斤斤计较,那怕一粒米掉到地上他也要拣起来;烧完的煤渣他也要把未烧净的煤核捡回来再用。反正就一条,从不浪费。同志们外出回来报销费用,他更是严抠细查,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一视同仁,谁也别想多报一分钱。给养员出去采购物品,他反复叮咛,要货比三家。他对别人抠,对自己更抠,他回家探亲时总是坐硬席;平时吃饭总是在最后,有时饭菜不够了,就啃点凉馒头和咸菜。另外,他严格遵守连队的经济民主管理制度,连队的伙食由中队革命军人委员会选出的生活管理员负责监督,每顿吃的粮、用的油、烧的煤,都进行称重记录。他管理的经济账目更是清清楚楚,定期查账,定期公布。
领导研究第一发导弹试验任务
皮司务长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保密工作做得好。他是党支部委员,每当党支部开会研究有关试验任务相关机密的问题时,他会主动提出回避。按他自己的说法:“后勤人员经常要和试验无关的人员打交道,试验任务的事,不听就不知道,就不会泄密。”同时,他经常教育后勤人员,一定要遵守保密条令,做到“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
磨豆腐(老玩童)
上世纪六十年代基地建场初期,物资缺乏,生活极为艰苦。怎么样改善部队伙食成了二中队领导经常思考的问题。队长隋治同和指导员左迺元两位老领导商量后决定,自己动手,把分配给中队的黄豆磨成豆腐,这样既好吃,又增加营养。
要磨豆腐就必需有石磨。隋队长四处打听,得知酒泉地区的石料生产作坊有石磨卖,就派中队给养员谢云兴和司机李玉柱前往采购。他们俩人一路打听,最终走进祁连山里找到了石料加工场,并挑选到一款适合中队使用的石磨,谈妥价钱,买了下来。但山里的交通很不方便,雇车运回来不现实,因为他俩带来的钱不多,再说买石磨的钱还是大家平时从牙缝中节省出来的呢。怎么办?他俩把一盘石磨拆成上下两扇,大块头的谢云兴和瘦小的李玉柱,一人背上一扇就下山了。一扇40斤左右的石磨,他们从石料场步行几公里,咬牙坚持背到了长途汽车站,乘汽车到酒泉,坐火车到清水,再转乘基地火车回来。他们经过600多里的长途跋涉,身背肩抗,终于把两扇石磨带回中队,受到同志们的好评,也得到了中队领导的表彰。
祁连山
石磨买回来了。左指导员领着中队的能工巧匠在4号营区的西北角盖起了一间豆腐房,隋队长指挥木工同志给石磨量身制作了磨盘的支架,以及滤豆浆用的十字吊架、压制豆腐的木床框架、推磨手把等。
一切准备就绪,司务长和炊事班长带领炊事员来到磨房,早已等候在此的中队领导和亲自把石磨背回来的谢云兴、李玉柱等均在现场。看到炊事班同志一个个摩拳擦掌的样子,中队长喊了一声:
“开磨!”
在班长的指挥下,有人把泡发好的黄豆一勺勺舀进磨眼,有人用手推着石磨手把,开始磨起了豆腐。随着涮涮的石磨研磨声,一股乳白色浆液从两扇石磨的缝隙间缓缓地流淌出来,一会就接满了一大盆。几个人轮流上阵,石磨飞快地转动,豆浆水哗哗地流淌,不一会就把浸泡的黄豆磨完了。接着把豆浆乳液倒入十字吊架的滤袋中,炊事员轻轻地摇动着十字架,乳白色的豆浆从滤袋中渗出,豆渣也随即被分离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盆盆豆浆倒满了大铁桶。炊事员把大桶豆浆抬到厨房,倒入大锅。班长下令点火煮豆浆,谢云兴不停地搅动锅里的豆浆,以防止糊底,并及时撇出浮沫。
俗话说的好,“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点豆腐是做豆腐中关键的一步。戈壁滩到哪去找卤水呢?中国人做豆腐有多种点豆腐的方法,除卤水外,最常用的是石膏。隋队长早就叫炊事班的同志准备好了石膏,并用水泡上。他们慢慢地将石膏水加入到豆浆中,不停的搅动,不一会就出现了絮状物,随着加入石膏水的增加,絮状物也渐渐增多。隋队长看看差不多了,连忙叫停。大家睁大眼睛瞪着看豆浆的反应,十分钟,二十分钟,半小时……豆浆凝结成水豆腐状。炊事员把水豆腐舀出来,倒入垫上衬布的木框架中,裹紧衬布,盖上木板,压上重物,水豆腐中的水慢慢被挤压出来。最后把重物搬除,去掉木板,揭开衬布,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块又白又嫩的大豆腐。司务长急不可耐地用手按压一下,软软的,有点弹性,他用铁勺舀了一勺,放在鼻子前闻了闻,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他用手抓了一小块放到嘴里,咂咂嘴,笑着说:
“成功了!”
在场的炊事员高兴得全都伸出手,将勺里的豆腐一抢而光。
“好吃!” ,“有味道!”
大家一边议论,一边细细地品尝着带有余温的滑嫰的豆腐,人人的嘴上都喷着一股清香!
从此,二中队的餐桌又多了几道用豆腐烹饪的豆腐佳肴。二中队自己磨豆腐的消息很快就传遍4号地区,各兄弟中队也纷纷来借用二中队的豆腐房制作豆腐。
发射场上的“哆来咪”(开心果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队接连在3号执行东风二号导弹试验任务,有时是早上进入,晚上发射;有时是下午进入,第二天上午发射。只要进入3号,操作人员就严格按照试验程序和操作规程进行各系统的测试检查,加注,最后实施点火发射,可以说是连轴转,一环扣一环。而且操作岗位分散,有的在地面,有的在导弹上,有的在掩体设备间。炊事班送饭来了,如何通知操作人员就餐?如何保证操作人员吃上热饭热菜?就成了炊事班的一个大问题了。
可能读者会说,那还不容易吗?用电话通知一声“开饭啰”不就得了。同志,你先别想得那么简单。那时我国的通讯技术还比较落后,发射阵地用来指挥调度的的通讯手段还是手摇电话机,十部单机并联使用。而操作人员只能靠头戴耳机、胸前佩带送话器进行通话,也只有这样才能腾出双手进行操作。(这个问题困扰我们好几年,直到1966年上海开发出60门的晶体管程控调度电话,才得以解决。)任务中还有一条严格的死规定,除了下达口令,报告测试结果等与试验相关的内容,其他话语一概不准说,所以炊事班想在调度电话中通知操作人员过来就餐,那是绝对不行的,总不能让炊事员一个个岗位去跑吧。
不过,困难难不倒炊事班,他们和我们三分队的操作人员商量,电源班老兵朱俊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他说:“前些日子我们刚看过一部外国电影,他们当兵的在澡堂中吹口哨,我们也在电话中吹个口哨,如何?”大家说,这太俗气了。他说:“那就在电话中增加一段背景音乐。这总可以吧!”大家一听,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并选中了一段“哆来咪”的背景音乐。这段音乐简短、明快、悦耳,大家一听乐曲,就明白这是吃饭信号了。最后决定由三分队仪表组的操作人员负责瞭望送饭车辆的到来,而电话员负责“哆来咪”的传递。
3号导弹试验发射场
执行任务时,仪表组的操作位置在十几米高的操作平台,他们高高在上,方圆一望无际大戈壁尽收眼底,从4号营区到3号发射场只有3公里左右,专门为二中队送饭的苏式嘎斯51汽车,一出4号营区路口就能看到,加上任务期间道路封闭,很少有车辆通行。要是晚上,汽车大灯一开,更是耀眼,看的清清楚楚。因此,只要稍微注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送饭的汽车到来。待汽车到达3号休息间,立即由三分队电话员送出“哆来咪”音乐,告诉大家“开饭啦”。各个专业组再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前往就餐。
这就是发射场上一段用“哆来咪”音乐通知就餐的故事。事隔多年,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蛮有趣味的。
21-2任务中的炊事班(子豪)
1966年10月,二中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导弹核武器试验任务(代号2-12任务)。任务动员之后,中队后勤保障党小组及时召开了党小组会,大家纷纷表示,我们虽然不像一线操作人员那样直接上阵操作,但我们二线人员也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一切为了任务,一切服务于任务,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保证让每个参加试验任务的同志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暖和,吃得卫生。紧接着,我们一个个都向中队党支部递交了决心书,保证做好本职工作,让中队参试人员满意。
2-12任务导弹转运现场
按照中队党支部的安排,在试验任务期间,我们负责中队后勤保障的炊事班及队部的司务长、文书、给养员、卫生员等人,由副指导员罗应先统一领导,在他的指挥协调下工作。我们明确了分工:马成立作为司务长,协助副指导员做好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带领汽车司机与两名炊事员向发射阵地运送饭菜,保证让操作人员吃上热饭热菜。给养员张瑞珍负责采购和领取发放各类生活物资;文书李西正负责营区的值班保卫和电话的通讯联系。炊事班负责做好饭菜,要求一日三餐不重样,在食堂留有值班人员,保证随时能生火做饭。
“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暖和,吃得卫生。”这四句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到实处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我们这次试验任务的发射场是在距离中队驻地几十公里外的戈壁滩上,除了试验任务用的场坪、地下控制室、油机房及必要的防护掩体之外,没有其他休息和吃饭的用房,连个多余的水泥场坪都没有。我们把饭送到发射阵地,操作人员只能在空旷的戈壁滩上就餐。其次,导弹核武器试验之时,已是初冬,昼夜温差很大,晚上温度降到零下20度左右,而发射阵地严禁生火,所以操作人员吃到的饭菜,很难保证热乎。而且在野外就餐,寒风卷起的沙子纷纷落到饭菜上,怎么能让操作人员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暖和吃得卫生呢?炊事班同志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分析,感到困难还真不少。但炊事班的同志不为困难所吓倒,群策群力,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提出了十多条措施和合理化建议。
其中,最难解决的是“吃得暖和”的问题,为此,我们建议上级在发射场解决一顶帐篷。这个建议被上级采纳,很快就在阵地入口处搭建了一座大型的棉帐篷,里面还配置了桌椅板凳。如此一来,既解决了操作人员有一个温暖吃饭的环境,还可以作为试验操作人员开会和休息的地方。另外,还配发了一座大型的蒙古包,作为国防科委及基地领导研究解决问题的场所,并供领导和专家们休息使用。为了方便送饭,上级还专门给二中队调配了一辆嘎斯51中型卡车,用起来十分方便,使我们随时都可以送饭送水。
为了解决饭菜保温问题,中队专门购置了四个大型保温桶,用来盛菜盛汤和开水,还为饭筐保温增加了双层棉被。炊事班同志还根据试验任务操作时间长,人员流动大,吃饭时间不固定的特殊情况,伙房有专人值班,做到只要需要,就生火做饭,保证操作人员随时能吃到热饭热菜。炊事班还想办法改善伙食,每天变着花样调剂食谱,除了馒头、大米饭、面条等常规主食外,还做起了土面包,经常给大家包羊肉包子,大家特别爱吃。增加菜的品种花样,保证每顿两菜不重样,还提供鲜美的羊肉汤、紫菜蛋花汤、胡辣汤。胡辣汤是河南周口的名吃,将洗面筋、油炸豆腐(切成细条)、海带丝、粉条拌匀,放上五香粉、白胡椒,加水烧开,再用洗面筋的淀粉水勾芡熬制而成。中队操作人员从阵地下来,摩擦着被寒风冻得僵硬的双手,端上热气腾腾的胡辣汤,喝上一口,又麻又辣,管叫你鼻子尖直冒汗,浑身发热,顿时暖暖和和,喝完口中还留着一股胡椒的清香。
在执行任务期间,炊事班克服任务重、人员紧张等困难,每天坚持抽出两个人,向发射阵地送饭送菜。在向50号发射阵地送饭途中,有很长一段路是在戈壁滩上行进,负责送饭的司务长马成立,睁大眼睛,紧紧盯着前方,时时提醒汽车司机认真驾驶,避开坑洼和沙丘,防止汽车颠簸把饭菜倾倒弄洒了。到了发射阵地后,我们将饭菜从车上扛下来放到帐篷内,通知中队操作人员来用餐。炊事员给同志们盛飯打菜,吃罢饭还负责擦桌子、扫地、清理卫生。由于阵地没有水,我们还得收拾碗筷,带回营区洗涮。炊事班的同志们不怕辛苦,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责,周到细致,每次运送饭菜都坚持盘点所带物品,包括勺碗筷子等餐具的数量和质量,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在50号发射阵地负责值班的炊事员,还要留心观察吃饭人员到来的情况,统计人数,防止个别参试人员忙于操作顾不上吃饭而被遗漏了。对于加班人员,要给他们留好饭菜,保证每个操作人员都能吃上热饭,不漏过一个人。
记得在任务的准备阶段,七机部的技术人员跟随我们三分队人员在50号调试地面测试设备。一次,他们加班工作到晚上八、九点钟才结束,回到4号后,招待所食堂早就关门,没处吃饭了。怎么办?罗应先副指导员知道后,立即把七机部的技术人员请到中队食堂,并立即派人通知炊事班生火做饭。不一会,热腾腾的饭菜就端上饭桌,还把准备第二天改善伙食的卤肉也切了一大盘给他们加餐。七机部技术组负责人陆组长,对二中队炊事班热情款待表示了深深的谢意。一位老师傅激动地对我们炊事员说:“谢谢你们,小兄弟!这是我在戈壁滩吃到的最暖心、最难忘的一顿饭。”我们的炊事员也动情地对他们说:“各位老大哥,你们不远千里来到这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不辞辛劳帮助我们调试仪器设备,我们应当很好的感谢你们。为你们提供热饭热菜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我们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你们吃饱了,我们共同完成这次21-2发射试验任务。”
2-12任务庆功大会
《人民日报》号外: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经过军民共同努力,21-2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担任导弹核武器试验测试发射任务的二中队官兵,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此,二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另有三个分队(班、组)荣立集体二等功,八个分队(班、组)荣立集体三等功。由于炊事班的同志们工作突出,服务热情周到,也荣立了集体三等功。
俺给聂帅去送饭(阡陌紫薇)
下面单独讲一讲俺(马成立)给聂帅送饭的故事。
在21-2任务期间,聂荣臻元帅受毛主席的委托,亲自率领七机部钱学森副部长、二机部李觉副部长等领导和科学家,从北京专程到基地坐镇指挥。聂帅深入试验现场,指导工作,协调解决问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三班长田现坤进行原子弹和导弹连接这个最为危险的操作时,聂帅从始至终站在旁边,给操作人员予以极大的鼓舞。田现坤操作完毕下来时,聂帅还将自己的大衣给他披上。
聂帅(左一)在导弹转运现场
聂帅工作忙起来经常顾不上回到住所吃饭,很多时候就在阵地上和我们操作人员吃一样的饭菜。俺记得清清楚楚,炊事班把饭菜送到50号时,只要聂帅他们在阵地,就由俺把中队做的米饭、羊肉包子以及大锅菜、胡辣汤等,送到他们休息的蒙古包内,给聂帅和各位专家吃。聂帅高兴地接过饭菜,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赞赏我们的胡椒汤做得好。他边吃边询问中队的伙食情况,鼓励我们一定要保证同志们吃饱吃好吃得暖和,保障21-2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一次,二中队长颜振清怕那些出过国的专家们吃不惯我们中队的饭菜,特意叫俺到地下控制室,找到徐虹班长,把他们贮存的战备面包和两盒肉罐头拿来给几位专家送过去。
给聂荣臻元帅送饭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但聂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依然深深地刻在俺的脑海中,历历在目,永远难以忘怀!
最后,俺(马成立)胡诌几句顺口溜,作为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的深切怀念。
俺为21-2任务做贡献
中队导弹核试验,
炊事人员不简单。
热饭热菜花样多,
吃饱吃好还卫生。
聂帅吃了连说好,
钱老尝罢也称赞。
俺为试验做好饭,
哪分一线和二线!
2024年10月27日
朗诵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