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园地 传递正能量



即兴篇
(30)七绝 感事闲吟
喳喳切语唤匆忙,雏鸟莘莘嘴几张。
日落西山霞不减,只因有爱放余光。
【赏析】
评论家王罡
雏鸟喳喳喳地叫个不停,这是在说,爸爸妈妈,我腹中饥饿,你们为什么还不回来?亲鸟听到孩子们的呼唤,心急火燎地匆忙返回,出去找食儿只找到一只虫子,看着几张嘴叉发黄的大嘴张得大大的,都在等着喂食儿,吃不到东西又开始喳喳喳地“叫”——这个喊,妈妈妈妈,我要吃东西;那个说,爸爸爸爸,我要赶快长大!——这“叫声”“叫”得亲鸟心里难受极了:眼下只有一条虫子啊,这可怎么办呀?看着孩子们像莘莘学子一样抱着企盼长大成人的殷切希望恳切央求的样子,亲鸟不顾日落西山、天光渐暗、蝙蝠将出的风险,毅然决然地匆忙飞离巢穴,又出去找食儿了。这可是“鸟间大爱”啊!天边逐渐变暗的霞,那不是霞,那是亲鸟爱的余光,爱的见证。
这首诗前两句讲了一个跨界的“现实生活”中非常感人的类似“寓言”的故事,后两句形象地象征性地揭示出了“万物有灵、鸟亦有爱”的深刻寓意。
(31)七绝 登大顶山
踩雾攀云上陡崖,俯身放眼慢寻家。
房多瓦小难识色,尽是炊烟绣彩霞。
【点评】
评论家王罡
第一句是说山高路陡,又有云雾缭绕,因而登山非常危险。这句,行动描写非常形象,环境氛围和人物心情融为一体。这次登山比较困难,因而走不了几步就歇一会儿。歇的“闲暇功夫”干点什么呢?看看山下,找找自己的家。第二句极富童趣,登山者返老还童的好心态尽显无遗。三四句是“寻家”所见,既有实景实写,又具浪漫想象。“房多瓦小”透漏视距较远、视线垂直的信息。“难识色”,实话实说,其原因多半是云遮雾拦,影响视线。“炊烟”不可能绣成彩霞,“彩霞”的出现,一半是因为有水汽(云雾)和“刚露头”的阳光,一半是基于浪漫的想象,意欲表达希望没有烟尘污染的美好心愿。

哲理篇
(32)七绝 落花
莫在人前论晚情,东风无力守残红。
花心已被蝶偷走,望断千枝也是空。
【点评】
评论家王罡
哲理诗所讲的“哲理”,第一要深刻,第二要辩证,这跟“哲理文”(哲学论文或论著)是一样的。二者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要用“形象”说话,而后者只需堆砌“概念”、运作概念、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行了。换句话说,前者是“形象思维”,整个过程都具有“形象性”,整体形象是由个别形象组成的,“个别形象”的组织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实现,蕴涵在“形象”之中的“理念”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也就是说需要“心领神会”。而后者却是“抽象思维”,又叫“逻辑思维”,整个过程中充满了严密的“逻辑推理”,也就是对各个“抽象概念”的“本质”(而不是“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实事求是”的准确判断(而不是梦幻般的离奇“想象”和跨界“联想”),然后把判断出来的具有本质意义的“抽象概念”来一个能够形成“同一理念”之结果的梳理,理清理顺并“阐述”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进行“推理”,通过“全程”推理,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从概念到结论都需要“学习”,而不是“享受”。
第一句是对老年人的劝诫,下面三句都是为什么“不要这样做”的“道理”(具有哲理性)。“晚情”,晚年情怀。“东风”、“残红”是借用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喻指社会人生。“花心”具有双关意,都是以花喻人:一是“残花败柳”样的“花形”所显现出来的“花”的“精神状态”;二是花花之心,青春年少之心,即“花”的“精髓”、“精魂”、“理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两层意涵,第二层为重点。“被蝶偷走”是说“随蝶而去”,精魂不在。“千枝”是对于“落花”来说,前途和命运与“本枝”相同的“其他植株”。“望”是拟人手法。这首诗讲的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抽象”理念(义理),但全诗用“落花”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作为“事实依据”(考据),使表达极为“形象”,前一句之“论点”与后三句之“论据”以及整个“论证”(借用“论说文”的概念和术语)过程,结构非常严谨,逻辑性非常严密,又综合运用借喻、拟人、双关、移就等多种修辞手法,因而文采(辭章)卓尔不群。
(33)七绝 春雨闲题
小雨霏霏逗草芽,春风野火也奇葩。
天天有梦无人解,总爱清晨带泪花。
【点评】
评论家王罡
第一句围绕诗题中的“春雨”展开“闲聊”,“细雨润无声”的“霏霏小雨”引起的自然界的应变反应,其典型代表便是枯草发芽,第二句是由描写“原上草”的古诗演绎变造而来,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但诗意的“意蕴”却不在“讴歌”“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是暗中“转移”到对草的生命力之所以“旺盛”的“天机”的“探究”和“追问”上。“奇葩”一词正是这个意思。为什么“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呢?“奇葩”在春雨!“逗”,拟人手法。“奇葩”,名词动用,“感觉是奇葩”之意。春风野火对草的旺盛生命力的“奥秘”“感觉”有些蹊跷,这也是拟人手法。三四句承第一句的“草芽”而来,“意象”由“主旨意象”小雨,经“一般意象”春风野火,转圜到了“重要意象”“草”,通过对草的“梦”和“泪”的形象描写,表达草渴求“春雨”的热望,以及草的心愿不被世人理解而难过落泪的“心境”,从而“反衬”出“春雨”才是真正的草之旺盛生命力之“赋予力量”和生命源泉,“雄辩”地“反证”了“春雨”才是表现作品“主旨”的第一意象——“主旨意象”。“梦”和“泪”都是拟人手法,不光形象感人,而且情景交融。
(34)五绝 又写杏花
争春无对错,正反一墙隔。
磊落无杂念,依然犯口舌。
【点评】
评论家王罡
第一句不跟梅花的“俏也不争春”之高风亮节相比,只就“同类”而言,争春与不争春的高低对错问题进行辩证认识和深入探讨。第二句是说,传统观念认为,正面形象与反面形象只有一墙之隔,“一枝红杏出墙来”便是不守妇道、水性杨花、卖弄风骚、偷情出轨的反面形象的典型。三四句用的是“转折”和“让步”关系兼具且为“先”转折“后”让步的句式,为具有“与众不同”的品格、招人喜欢又惹人嫉妒的“红杏”鸣冤叫屈,打抱不平,并对其“光明磊落、毫无杂念”的精神境界进行了展示和褒扬。最后一句的“犯”字彰显“红杏”虽然没有招谁惹谁 但依然不被世俗观念和守旧势力所容之深刻寓意,并用明显带有讥讽意味的“贬义词”“口舌”来揭露批判、嘲讽鞭挞非议者。
(35)七绝 看段延民油画《静观溪水》留笔
一湾溪水静还流,画笔无需刻意求。
只要时光能永驻,管它冬夏与春秋。
【点评】
评论家王罡
油画的“画意”是“静观溪水”,原本要突出 要求画作观赏者观看溪水时 像画作里的“主人公”那样,抱持一颗“平静如水”的“心”(心态、心境);有了“静”的心态,看什么样的“水”都是“静”的。所以,油画本身所要表现的“主题”就是一个“静”字。“静还流”有两层含义:一是溪水“到底是静止不动还是在流动”(本诗取其意以建立与下一句“诗意”之间的联系,使其“语意”和“语气”具有顺畅性);二是溪水“貌似流动却无声无息(“近听水无声”的“静默感”),侧耳静止不动 触目则在流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弦外音”之意蕴)的似静非静的视觉直观形象。这湾溪水到底是“静”还是“在流”之“不静”,就跟“地球上到底是先有鸡🐔 还是先有蛋”一样难以求证。画师要表达的是画中主人公观水时的平静如水的“心境”,至于作为被主人公观看的“对象”的溪水是静是动的“实情”(实况)在画师的构图表意因素考虑的重要程度上则处于次要位置。既然如此,第二句诗人便因应画师的意图,提出了一个“顺其自然”的作画理念或理论指导,即作画人本身就应该首先做到“心静如水”。“时间”是物质运动生成的概念,所以,第三句从第一句溪水“静”(运动的一种特色形式)“流”的物质运动中“提炼”出“时光”的概念,并把每时每刻都在流逝的“时光”比作一去不返的“流水”,从而表达珍惜时光、莫负年华的警策之言和希望青春不老、长伴人生的美好愿望。从“只要”二字可以看出,这仅仅是“愿望”而已,诗人也不相信这会变成现实。
这幅画构图简单,画意深刻。这首诗才思旷达,意境辽远。
(36)七绝 樱桃
花开花落总无奇,却把青春挂满枝。
一旦情怀红上树,敢和红豆比相思。
【点评】
评论家王罡
本诗抓住了“樱桃”从生涩到成熟全过程中“颜色”变化最终结果之呈现——红色的视觉特征,与被王维辈流称之为“相思豆”的“红豆”进行“类比”,加以重点描述并揭示其内在的精神品格,而把“前期”的“花开花落”的“预备条件”一笔带过。诗中的“说词”是,“花开花落”因习以为常而总觉平淡无奇的。“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的如实描写,从第二句开始 加进了“人文理念”,“青春”、“情怀”便是诗人赋予自然物“樱桃”的只有人才具有的“理念”、“情感”和“人生态度”。“青春”是“樱桃”“果实”的“换名”,寓意“累累硕果”是青春付出、条件积累和发育生长 长期积淀的“成果”。
🌟🌟🌟🌟🌟🌟🌟

(37)浣溪沙◎农家乐(通韵)
最喜当年那个家,炊烟日日醉流霞。篱笆小院养鹅鸭。
常聚炕头尝烈酒,时蹲垅上论桑麻。人前总爱互相夸。
【点评】
评论家王罡
上阕通过对农家小院生活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令人喜爱和陶醉的乡村风貌。重点在第三句。“喜”和“醉”相互“映衬”。“流霞”都醉情于此,天天光顾,人会是什么情感呢?不言而喻!
下阕进一步展开,写农家的日常生活和自得其乐的情趣。常“聚”,表现出乡情、义气,爱喝“烈”酒,因太辣而只能“尝”,性格和情趣跃然纸上。前两句是对仗关系,第三句是“注脚”。酒后显性情,酒后吐真言。一般说某人总爱在人前卖弄,这里却说互相“夸”,把容易打起架的“自吹”换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互相夸”,“吹胡子瞪眼”的场面和形象留给读者去想象。第一句的“说”(蕴涵),第二句的“论”,第三句的“夸”,意趣越变越浓。
本词的特点是:叙事笔调,叙事中寄寓抒情的笔法。
(38)鹧鸪天◎采风之康熙贡米
一入沟川满目青,天刀切陌隐方形。巡天白鹭移猫步,唱柳黄鹂仿鹊声。
追远古,问详情,康熙在此品过粳(音jing ,阴平声)。帝王一次开心笑,百姓求精累一生。
【点评】
评论家王罡
上阕第一句描写视野开阔的视觉形象,这是整体感觉,第二句描绘田畴的棋盘格局,“隐”是“隐隐约约”的感觉,或者说“隐约可见”,这里把人造“景观”想象成“天设地造”一般。后两句有“作秀”的意味,可能是田间地头现场文艺表演之类的宣传推广活动,否则,下阕前两句的“追”和“问”就是空穴来风。
下阕前两句是“正对”关系,第三句是前两句的“注脚”。四五句为第二层诗意,与上一层相比,意味翻转,情趣陡变,由津津乐道变为一声慨叹。
(39)鹧鸪天◎农民工的中秋
手指扳弯数破天,归心数到月边缘。民航拒售梦中票,鸿雁偏签南下单。
情切切,意绵绵,相思上面又加砖。工期已把秋拖老,欠我时间不肯还。
【点评】
评论家王罡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农民工肯定想家,。上阕前两句写期盼团圆的“归心”,殷殷之情,日月可鉴。“外形于事”的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夸张手法贴合实际,恰到好处。后两句用“对比”手法反衬农民工心中的焦急和无奈。“梦中票”,情趣多多。“鸿雁”是主人公自比。
下阕的“又加砖”是说“相思”的“程度”(重度、烈度)在不断增加,语言通俗易懂且切合主人公的身份。最后两句提到了一种社会生产(建筑业)的特殊情况——工期,实际是对“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自私老板的无情鞭挞和向全社会的据理申诉。“工期”“把秋拖老”,耐人寻味。
(40)西江月◎诗友会
新柳牵来月影,夜莺唱醉星光。霓虹乱笔染西窗,弄得春心荡漾。
屋内高朋满座,桌前笑语飞扬。杯中诗酒共飘香,喝到心花怒放。
【点评】
评论家王罡
上阕交代了“诗友会”的时间、背景和人物的心情。
下阕写“诗酒会”的醉情场面。形象阐明了“诗酒兴情古来一体”的深刻道理。
抓住特征描写事物和“逆向思维”的形象思维逻辑是本词形象描写的两大特色,“牵”这一具有交互关系和作用的动词,把新柳和月影的关系来了一个换位,将“月光”“隐藏”了起来。
夜莺“唱”、星光“醉”都是“拟人”手法,“人醉”说成“星光醉”属于情感“移就”的手法。
(41)如梦令◎晨练随笔
老柳飘丝散漫,鸟欲春歌忽断。树下有情人,相互搀扶晨练。罕见,罕见,百岁犹如初恋。
【点评】
评论家王罡
前两句用的是借喻的修辞手法,“散漫”形容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欲”和“断”表达老年人重圆青春梦的“有心无力”。三四句用事实证明“少是夫妻老是伴儿”的“真理性”,“情”是他们相依为命、聊度晚年的基础。最后三句是对此情此景的赞许赞叹。
(42)卜算子◎老家一行(通韵)
已是花甲人,还念青春路。梦里常回年少时,不酷偏装酷。
桥是那座桥,树是那棵树。只是当年那段情,早已没温度。
【点评】
评论家王罡
上阕写对青春年华的怀念“青春路”是年少时走过的路,做过的事。“不酷偏装酷”意趣盎然。当年肯定不酷,也不懂什么叫“酷”;因为是“梦”,做梦人又受到当今社会的影响,所以梦境中才虚构了一个主人公年少时的“新形象”。
与上阕的梦境相比,下阕的现实出现了一个极大的反差,映证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情感逻辑。
(43)江城子◎宿鸟怨秋
乌云堆处山也低,草凄迷,鸟迷离。
雷雨交加,难以把身栖。饱食金秋原是梦,风还冷,树还稀。
【点评】
评论家王罡
这首词的主旨在于一个“怨”字。上阕通过“生物”对自然环境错觉的描写,并用两个“迷”字表达生物对环境氛围的疑惑不解。下阕承上阕的首句而来,写生存条件的恶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宿鸟对以往认识的反省,从而有了现实足可证明的清醒的认识。
(44)临江仙◎秋雁
一场冷露呈霜色,山枫红到台前。金秋与我总无缘。景观虽有愿,不敢试冬寒。
飞过江川情未散,仍留美梦三千。心魂总是在乡关。西风不解意,一送到天边。
【赏析】
评论家王罡
这首词写秋雁南飞前的心理活动和南飞中的情感回放。
第一句是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演绎,这是“白露”以后的气候特征。第二句渲染“山枫”“红”的程度,无需远望即可尽收眼底,这是深秋时节的景象。诗人以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外界客观事物,结果当然是不断变化的。第三句既是过渡句,也是主旨句。它总结了前两句“越来越寒”的气候变化,突出了此时此刻的“心境”,发出了“金秋总是擦肩而过,饱食金秋原是笑话”的慨叹和抱怨,并为下面两句“我将何去何从”的问题的提出创设了“心理准备”上的条件。四五句承上而来,秋雁根据以往的经验,深刻认识到“天气”将会越变越坏,再迟疑就会临近冬天,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即使有“观景”的愿望,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地放弃留守,毅然决然地离开故土,飞往南天。“景观虽有愿”用的是“天雨留人”之逆向思维的“通情”想象笔法。
下阕前三句为一层诗意,深入秋雁的灵魂深处,揭示其热爱故土的情怀。“情”、“美梦”、“心魂”是主题词,“未散”、“仍留”、“总是在”是“情真意笃”之很好的注脚。第三句的“意义”和“作用”同上阕第三句。用“总是在”来连接“心魂”和“乡关”,揭示其情感关系。“心魂”,先细化为“情”,再具化为“美梦”。这“美梦”就是,既可以观赏美景,由可以饱食终日。最后两句是第二层诗意。与上一层的“正面交代”相比,这一层属于“反面求证”的写法。既有求关注、求理解的热望,也有怨天尤人的抱怨。
(45)浣溪沙◎贺神舟十三号凯旋(通韵)
千古风云写到今,九天神话总更新。自由往返是真神。
出入银舱通广宇,对接日月绑星辰。神人便是中华人。
【赏析】
评论家王罡
上阕前两句写的是人类的飞天梦想,不乏“风云”变幻的现实,更有神幻离奇的想象,重点在“神话”二字,诗人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和研判了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云“人物”和传奇“故事”,读者尽可查阅古籍。第三句既是前两句诗意的顺延和总结,又为下阕故事的展开提起了话题。“自由往返”比神话还要神话,它是古人的不懈追求,也是当今社会的现实成就。
下阕第一句是现实主义的写法,这是令人深信不疑的事实。第二句兼具科幻和神话两种色彩。“对接”和“绑”意义十分宽泛,并不是只有一眼就能看见的具体动作,它更蕴涵着人与自然万物“天人合一”的“相亲共存”关系。最后一句是对中华民族风云人物的赞扬,中华民族已经、正在、将要从一个必然王国,经由理想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