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汽车连人心
石广东


2020年1月19日,从周村火车站开出的106路公交车,经过济青高速,长山镇政府、金鹏广场,到达长山中学对过的长山客运站。大大方便了这两个地区的乘客,长山居民奔走相告,终于可以从长山坐公交到周村了。甚至有私家车的朋友索性也坐一趟106,体验一把那惬意的感觉。这要特别感谢周村区和邹平市交通部门的积极努力与协调配合。
说起来,周村与长山有着难以割舍的历史渊源。从隋开皇十八年开始,曾作为长山县属1352年的一个周村镇;直至1950年11月,从长山析出划归淄博。而周村的历史文化,处处都有长山的深深烙印,永远不能分离。
随着旱码头的兴起和商业经济的发展,周村成“天下第一村”;有了“金周村,银潍县”“颜神日进斗金,比不上周村一个时辰”之说。曾有“河南朱仙镇、河北辛集镇,两镇并一镇,不如周村镇”的歌谣流传,这是对周村商业繁荣的真实写照。
周村划出后,成为淄博市一区级建制,其发展日新月异;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正在创建国家5A级古商城旅游景区。“张周同城化”“济淄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建设,使周村更加“富而强,精而美”。而长山作为邹平市的一个镇,除范公祠犹存,永安桥被冲垮,已无千年古县模样;其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进步很大,但难与周村同日而语。许多人感叹:“把长山与周村分开是个严重的历史错误。”
多少年来,不少长山人涌进周村,学徒、打工、做生意,一些名门望族和高官富豪也到周村建府第、设商号,从这里把生意做到全国。王应统的状元府建在周村,赵之随在周村建了花园,陈六子在周村开起大染坊,周村百货公司的创始人家是长山;著名书法家宋勉之年轻时在周村当过学徒。即使是六七十年代,长山姑娘也以嫁到周村为傲;年轻人都喜欢到周村当工人。长山人“上街”去看场电影、洗个澡,赶次交流会,回家后都兴奋不已。长山作家尚启元笔下《大门户》亦有描写周村商人“一手拿《孙子兵法》,一手拿《道德经》”的鲁商文化身影。
长山人的许多后代都在周村工作和生活,他们也需要常回家看看。尽管区划各有所属,但在人们心目中都不分彼此,毕竟血浓于水。每天来往两地的车辆、客流络绎不绝。唯独当地所属的公交车“老死不相往来”,这八公里的距离为老百姓添了一块心堵。
记得1992年我在长山镇党委办公室工作,那时淄博已开通至大姜的34路市内公交车;这大姜离相邻的邹平县长山镇驻地仅有几公里,长山居民去淄博乘车很不方便。
针对这一情况,长山镇党委政府急群众所需,研究决定,与淄博方面沟通,争取将开往大姜的公交车延长到长山。我随长山镇政府副镇长朱玉孝、高宝等赴张店公交公司,与其领导磋商将34路公交车延伸到长山。公交公司当即表示同意,很快开通淄博至长山的“跨市”公交车。沿线的居民欢欣鼓舞,称政府为他们办了件大好事。
但好景不长,该路车经常受到阻碍。一是运行在邹平至淄博专线车主不同意,称34路车的延长,影响到他们的客源;二是上级交通部门有规定,公交车只能在市内运营,否则是违规。无奈只能停运,连大姜也不跑了,令人遗憾至极。
好在两地领导真心为民,方便群众,毅然开通106路公交车。但愿长此以往,把周村长山的连心车开下去,多办这样有利群众,方便百姓的实事、好事。


周村的居民,长山的乡亲,永远是一家人。
公交汽车永远连着百姓心!
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淄博公交为纪念公司成立60周年,开展“追溯往昔 公交记忆”征文活动。本文应征入选,获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