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河北省花鸟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李智纲先生
(接昨天)可以这样说,凡画家都要接触和解决“古今”、“中外”、“物我”等几个关系,那么,李智纲先生是怎样对待这些关系的呢?他认为学传统(古)是为了发展,借古开今;学洋人(外)是为了丰富和壮大自己,但不能洋化。对“客观”(物)和“主观”(我)这一谁也避不开的问题,他认为师“造化”(客观)不能作造化的奴隶,尤其不能忘掉自己,要去芜存精,在丰富的生活中寻求自我。他的这些思想,读者不难从他众多作品中找到印证。李智纲在上美术学院之前曾上过两年大学的文科,这给他的艺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良好的文学修养是他绘画艺术的主要“画外功”。
(图一:与河北省花鸟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李智纲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在这里,我记录了著名美术理论家、版画家马克先生对李智纲的一段评论:心境与画境的统一,既继承民族传统,又注重创新现代。我认为这是李智纲绘画创作的突出特色。他的花鸟画多源于生活感悟,情之所至,有感而发。善于选取他人不画或少画的题材,如虎刺梅、仙人掌、一品红等。并在构思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独出机抒,大胆创造,不仅丰富了我国花鸟的表现领域,而且又能张扬个性,另辟蹊径,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更值得称赞的是,他又长于自然而然地、寓较丰富的文化内涵于可视的形象之中,既引人看,更耐人思。在这方面,他在南开大学的文科学习,和后来多年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以及自己的文学写作实践中,勤于学习吸收的精神,都为他花鸟创作的文化底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正如刘海栗老先生生前所书写的对联所云:“动无畦心常坦,腹有诗书气自华”。
此时此刻,我把曾经记录的天津美院教授、天津美协副主席霍春阳先生对李先生的一段评论,也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师兄李智纲,学生时代即以花鸟画见长,深得李鹤筹教授赏识。他心境平和、恬淡,心悟至道。潜心艺术研究与实践,以心写象,以象达意,深谙中国画意象艺术三味,题材的开拓是他对花鸟画的贡献。现实生活中做生活的奴隶者多,做生活的主宰者少。他对生活与艺术有独到的见解,他以艺术家的视角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在他人视野之外,发现属于自己独有的内容,提炼出独到的艺术作品,创造出自己的艺术语言与绘画风格。我赞赏他的探索精神,敢走自己的路。他的作品新而不失传统,是传统的发展与延续……
看了和读了这些名家、大家对李智纲先生的评论与赞扬,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话都苍白无力,只有再告诉一下读者朋友,李智纲的创作成果颇丰:1986年花鸟画作品入选《中日水墨画交流展》在日本获优秀奖;1990年6幅花鸟画作品入选《全国第六次新人新作展》;1993年花鸟画作品入选《北京国际书画博览会》获优秀奖;1994年花鸟画《情系南北》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河北省美展一等奖;1990年在北京中央美院画廊举办个展;1991年在天津美院举办个展;1993年为天安门城楼创作大幅花鸟画《万绿丛中一品红》,为天安门城楼珍藏;他还多次参加“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参加赴英国、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展览。不仅如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政协报》等中央级报纸和专业美术刊物《美术》《美术研究》《中国画》《国画家》等,多次发表过他的作品、评价文章。著有《怎样画木本花卉》,出版有《李智纲画集》及多部多人合集,散文集《心境》。
写完这篇“股份制”的文章,我的感慨很深,从“心境”到“画境”,使这二者完美地统一,这对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个考验,而且是严峻的考验。但是,在这种考验面前,我们的主人公李智纲先生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和艺术素养。我们祝愿李智纲先生,期待着他的明天更加辉煌、更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