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移风易俗 让“新风”入人心田
王晓瑜
2024年9月28日,早上的阳光洒在金黄的地面上,万物变得更加静美而深沉。遍野的红黄绿交织在一起,为大地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妆饰。秋天仿佛在绘制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诠释着万物成熟的华美之态。在这美好的一天,我有幸来到了雪野街道参与采访移风易俗文化建设活动。迎着金色的朝阳,我首先来到了东站里村进行调研、采访。

东站里村,位于莱芜区北部,在美丽富饶的雪野湖东畔,距离城区30公里,雪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5公里,距省会济南65公里。东临石泉村(紧靠马鞍山),西、南皆邻雪野湖,北接东峪村。
明朝初年毕姓迁此王姓早居,相传古时曾设驿站,曾名中站里。1958年,雪野水库动工修建,站里村成为水库区11个移民村之一。1960年春,站里村一分为三,分别迁至水库东西两岸,为东站里、西站村。还有30户村民迁至莱芜国营华山林场大舟院,成为林场职工。搬迁后至1980年,尽管东站里,西站村由水库相隔,但仍袭旧制为一个行政村。后因交通不便,上游公社报请上级批准,于1980年秋,分为两个行政村。即东站村和西站村。该村居东,故名东站里。
在村东放眼望去,整个村落,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旷野之中。居民房屋建筑格调是统一的白墙红瓦灰裙子,古色古香,“玲珑剔透”,似有世外桃源之美。
东站里村几乎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美丽温婉的小山村,鲜为人知。但里面隐藏着丰厚的移风易俗文化底蕴,藏着乡村振兴的“大文章”。这个袖珍式小山村真真实实演绎着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意蕴。
因其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东站里村先后获得了济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五星级村党组织、市级文明村、担当实干突出单位等荣誉。
一、多管齐下抓文化建设
东站里村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小山村。村里没有负面情绪,群众幸福指数非常高,只要村民提出有困难,村委第一时间抓紧给予解决。司法部门来调研村里有没有打架斗殴现象,要进行记录,并帮着解决纠纷。但村委委员耿鑫对他们说:“我们东站里村真的没有打架斗殴的。整个村庄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伙抬头不见低头见,有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在嬉笑谈说中和解了。”司法部门的人员感到很奇怪,但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给予称赞。你可知道东站里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宝吗?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近年来,村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村广大村民,在抓好经济建设、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同时,认真践行以建设移风易俗、文明新村为目标的发展宗旨,从每个家庭入手认真实施了移风易俗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不断提高全村群众的整体素质,初步实现了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新质精神生产力的目标。
东站里村常抓群众道德建设,树立移风易俗文明好村风。村里一直把移风易俗等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发放到了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
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促进移风易俗文化建设。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村委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常年开展评选“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移风易俗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移风易俗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
“东站里村村风本来就很好,通过评选促使被评选上的门户更加优秀,并带动其他村民追求文明,力争在下一轮评选中被评为文明户。有些门户被评选为文明户后,自我约束能力更强,让自己对得起这个荣誉。户比户,比如原来在大门口随便晾晒衣服,随便堆积杂物不见了,大家都变得有规有矩。”村妇女主任刘翠苹说,“我们村许多老年人都非常讲卫生,收拾得干净利落,年轻人更应该讲卫生,如果收拾的不好,会让邻居笑话,自己也会感到很不好意思。我们全村形成了人人讲卫生的好习惯。”
抓风气,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上新台阶。俗话说,欲求温饱,勤俭为要。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这些年来,东站里村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迷信活动、不得涉嫌违法犯罪等,发现有违规现象要向村委会及时报告的规定,村领导班子成员以签名的方式向全村人民承诺,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一个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在村内已经形成。这些好风气仿若一道道亮光照耀着家家户户,走在幸福的大道上。
73岁的退休村干部李念民介绍到:比如有村民在山上把鸡放在铁笼里喂养,养几只鸡下蛋自用,从来没有丢失的,东西放在大街上好几天不去拿也丢不了,电动车、自行车不上锁放在大门外头亦安然无恙,村民在广场上晾晒粮食,一放好几天才往家里存放,一粒也丢不了。
抓依法治村,强化移风易俗建设制度。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为开展移风易俗提供制度支持,村里一方面在全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遵法、用法、护法;另一方面,坚持依法进行民主选举、突出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认真落实“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大大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权利。享受权利同时履行义务,使得移风易俗文化建设上村民根据村规民约要求自觉践行和自我约束等。
86岁的村民朱梅香说:“教育孩子是一辈子的事。不仅要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而且还得培养孩子的制度、法治观念。”如今她的三个孩子都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他们每次回来,老人家都还教育他们说:“为人要谦虚谨慎,不要高高在上,要经得起群众给你提意见,提意见是帮助你。”
朱梅香老人还说,贪污者是傻子。你想一想,你有了工作,月月发工资已经足够花的了。贪污早晚要受到法律的惩处,这不是傻子的表现,是什么呢?
从孩子们上学起,朱梅香就对他们说不论到了什么时候,你到了父母庄就要立即下车和婶子大爷大娘握手说话,问寒问暖。
强化思想教育,促进移风易俗活动开展,提高文明素质。抓好思想教育,是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由于各种思想的影响,一些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集体主义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滋长,艰苦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出现滑坡现象。据此,东站里村着力从解决广大农民的精神动力入手,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发展集体经济,改变村貌做贡献。
82岁的退休村干部毕于顺老人深有感触地说道,其实, 东站里村的风气,如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民风一样,纯朴、勤劳、团结、友爱、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大队书记郭宗锋说:“一年到头村里几乎没有打牌现象,更没有打拖拉机的,目前,风靡全国的打掼蛋,在东站里村根本没有‘市场’。因为正经事都做不完,创业的,外出打工的,在家里种地的等,皆忙于各自事务,哪有心思、时间打惯蛋?!”
发挥核心作用,建设文明新村。村委时刻把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从不松懈。要求班子成员努力坚持勤政为民,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谋福利。在工作中要走在前,干在前,不接受吃请,不以权谋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围绕经济建设,移风易俗文化建设等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真正当好村民的“领头雁”,真正为群众当好家、理好财,真正引领群众开展好移风易俗活动。
村书记郭宗锋如是说:“老百姓愿望不多,百姓的工作还是好做的,只要你用一颗公平心对待他们,及时帮他们处理一些刺手问题,大家还都是积极配合工作的。”
村委还积极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在组织制度上,充分尊重党员的民主政治权利,实行民主议事和党内监督制度。在重大决策上,坚持集体研究,使全村经济、移风易俗文化建设等各项事业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在工作制度上,积极组织党员参与经济建设、移风易俗文化建设,参与村务管理,让广大党员同志在参与中经受锻炼,从而较好地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促村风,形成一个良好的村风、民风。
82岁的退休村干部毕于顺老人说:我觉得作为一名村官,首先要作风正派,二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三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处事公正,以身作则,带动村民,才能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做人要有骨有血有肉。“做人要像人,做官不要像官”。自己别沾光,把老百姓放在心坎上。说句实在话,愿管千军不管一民,但是如果你方法得当,按原则办事,做老百姓的工作还是不难的。

东站里村,不仅注重经济、思想、文化等建设,还注重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村里通过整体规划,对村内道路“户户通工程”进行整体铺设沥青;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初步建成了垃圾分类体系,规划修建垃圾集中处理站,确保村内环境整洁到位;对居民房屋进行墙面粉刷工作,并设计主要道路,提升乡村“气质”;同时,还进行了“自来水”改造工作,换装新自来水压力罐,对前期老旧水管进行换新并确保户户通自来水。把空中搭扯的蜘蛛似的线路由空中转移地下,整个村落显得整洁利落,就像城里一样。
一位村民高兴地说,真是没想到,我们老农民也过起了和城市人一样清洁卫生的好生活。
另一村民说,大家都非常讲究卫生,自动地维护村容村貌。出门没有随便扔垃圾的,相反的是有个别外来人员有时把垃圾扔在地上,村民看到后会及时自动地捡起来。
86岁的村民朱梅香说:“我从小就爱干净,到什么时候都爱干净,不打扫卫生,就感觉心里不舒服,东站里村是文明村,生活美,环境美,我们都喜欢。我的老伴毕于顺60年代就担任村干部。一直干了30多年,为人民服务了一辈子,家里的事根本顾不上,几乎都是我一个人打理。拉扯着三个孩子,忙了家里忙外头,我还不耽误在生产队挣170多工分,还得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的利利整整的。”
二、细抓落实移风易俗文化建设
话说东站里村在村委及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下,移风易俗宣传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
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倡导婚丧嫁娶文明理念,营造绿色生态文明,倡导勤俭节约、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移风易俗文化氛围。村委紧抓各个节日前夕时机,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志愿宣传活动。在节日召开由全体两委成员、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参加的专题大会,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推动村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工作。
加强领导。村里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部分党员、群众代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做好辖区内的移风易俗工作。
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红白理事会章程,对村里的红白喜事操办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不得讲排场、比阔气,倡导婚事新办、白事简办,要厚养薄葬,党员干部要带头。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典型,让身边的鲜活事迹带动更多的人,从而推动村的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
书记郭宗锋说:在移风易俗活动中,一是通过大喇叭宣讲,二是印明白纸,发放到每家每户。三是大队书记等村委委员要亲自到每家每户去做动员宣传讲解移风易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让村民按村里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长期落实,让移风易俗建设成为一种习惯。
提倡婚事新办,倡导文明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下发勤俭节约倡议书到每家每户,讲解勤俭节约的故事,引领居民养成勤俭节约好习惯,如开国领袖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 个补丁、穿了 20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居民阅读倡议书并签名予以保证。倡议书要求:合理控制人情往来,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铺张浪费,不搞豪华车队,不过量饮酒,不在公共场所乱贴红纸,严格遵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提倡公益婚礼、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方式办理婚事,拒绝高价彩礼、树立文明节俭、个性现代的婚俗新风。
一村民说:结婚不是摆样子的,是日后一点一滴的生活组成的,是在锅碗瓢勺交响曲中逐渐磨合才能获得幸福的。婚庆要节俭,人人都希望坚决遏制住婚礼、彩礼过高现象,坚决不受外地风俗的影响。婚礼、彩礼压缩压缩再压缩,已成为村民的共识。
提倡喜事简办,倡树文明新风。居民自觉做到乔迁、生日、升学、晋级等喜庆事宜不办或同亲属俭办庆祝,不大操大办、借机敛财,遏制挥霍浪费之风。提倡通过一杯清茶、一束鲜花、一声问候等方式表达心意、增进感情。
提倡丧事简办,倡导厚养薄葬。村民倡导行孝在前筑牢孝心风尚。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过去有“父母在,不远行”的坚守。西汉武帝时,施孝廉,以孝为选拔人才的标准。黄香就是因夏天为父凉席,冬为父暖被的一份孝心,被孝廉选中,成就了以政为民的清官。
生前尽孝视为大孝心。简化治丧仪式是孝心的延伸。不搞封建迷信,不占用公共场所,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亦是先人的心愿。倡导生态葬,树立文明、节俭、平安的丧葬新风利家利国利社会。
村民一致达成清明节等提倡文明祭奠,破除陈规陋习。大力提倡鲜花祭扫、植树祭扫、网上祭扫等低碳环保的现代祭扫方式,不在田间、山头、林地、居民生活区、城市街道、社区等禁火区域焚烧纸钱、抛撒冥币、燃烧香烛、燃放鞭炮,杜绝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积极倡导文明、绿色、环保的祭祀行为。
相应雪野街道开展“移风易俗改革宣传”活动。2024年6月11日,东站村举行“星级文明户”授牌仪式,为东站村11户村民颁发“十星文明户”奖牌。雪野街道以东站村为“星级文明户”创建试点,先后经过建档、宣传、评议等环节,评选出10个“十星文明户”、28个“九星文明户”、22个“八星文明户”7星18户,11个6星等其他星级文明户共计90个。
73岁的退休村干部李念民说,比如勤俭节约文明户的评选,要求结婚时谁家也不随礼,也就是本家的人,简单地吃一顿饭,以表庆贺。谁也不得打破规矩。做好宣传,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横幅、墙体彩绘等形式,深入宣传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活动,提升了俺们村民勤俭节约意识,让勤俭节约好习惯常态化。他还说到:“经济上不怕剩,坚决按制度进行。比如说白事,我们规定不能下饭店,可吃大锅菜,不吃就走人。厚养薄葬,老人活着时儿女尽孝道、社会多关心,让老人穿暖吃饱才是王道。”
三、移风易俗文化建设见成效
东站里村通过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活动及文明户评选活动,使得东站里村不但环境美、景色美,更风尚美、风俗美、风气美、和谐美了。
眼里藏着黑与白,爱心不分大和小,花有阳光自然开。书记郭宗锋深情地说:“在我们村,尊重善待老人成了一种好风尚。村风好,人人都孝敬老人。发放福利奖金的时候,我们村规定,一般就是让老年人自己来领取,这样让老年人有一种存在感,感觉自己腰板还是硬朗的。孝敬老人不仅要有物质上的给予,更要有精神上的关怀。”
退休村干部毕于顺说:“越困难的人家越要照顾,我在职时,经常用自己的钱办公家的事,有困难找书记是我的座右铭,村民有了困难,我晚上觉都睡不着。”
书记郭宗锋介绍说:“我们村里有许多活雷锋,距离自己家门口近的公共绿化带,村民会自动地提水进行浇灌,用不着做动员。”
村民王明芹介绍说,她家开了个小饭店,一年四季都很忙尤其是节假日来的人更多,十分忙碌,邻里都过来帮忙。尤其婆婆生病的时候,她去购买食材等,邻居常常自告奋勇地来帮她干家务,帮她给婆婆喂饭。王明芹家西院的老大娘主动帮着收拾衣服、看着炉子烧水等。王明芹的家门口有一棵山楂树,当落叶的时候,她来不及打扫,都是西院的老大娘帮着清理打扫落叶。
妇女主任刘萃苹高兴地说,这么多年来,东站里村人没有不良习惯,没有离婚的,没有单身的,都能找到对象。家庭和谐,邻里安详。
王明芹还介绍,客人到村里来,碰巧遇到有南瓜,芸豆,辣椒,茄子等,村民就顺手送给客人。有一位客人说,你们村的人都太实在了,这么多年没见过这么实在的村民了。
我去采访82岁的退休村干部毕于顺,临走时,他老人家硬是往我兜里塞了一小筐核桃,令我激动不已。退休村干部毕于顺家南墙处右侧有棵树岭60多年的核桃树,枝叶繁茂,造型美观,每逢秋天硕果累累。经过此处,老远就能看到这颗十分醒目的大核桃树。我想,他给我的何止是一小框核桃呢?!其实这是他一生践行的美德在向我传递。退休村干部毕于顺慈祥的面容、他娓娓道来的故事、他那种家国情怀时刻在影响着我。我要用好手中的笔,写好东站里村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的精彩篇章。
好居民,大家爱。大家伙的眼睛是雪亮的,行善自有人知天知。智慧装满两口袋,身体正影不歪,拥抱正义来。82岁的退休村干部毕于顺就是这样的人。他老人在村里工作30多年,现在退休了,但他一直把村里的事挂在心上。一发现村里有需要处理的事会自动和村委联系。
我问退休村干部毕于顺老人对现在村委有什么看法?
他爽快地说:“对现在的村委会很满意。现任村委没白没黑地干。大家伙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非常支持工作。上边千条线,下边万颗心。我们村的精神文明,移风易俗文化建设,环境卫生建设等都走在了前列,而村委会人员都很低调,没大宣传我们村的成绩。一个干部就是一面旗帜,成员团结,才能带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向前进。如果班子不团结,那怎么能带领村民团结发展呢?!”
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东站里村人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雪野街道东站里村必将更成为一个文明、和谐、富裕的美丽乡村,让每一个村民都能在文明新风中享受到实惠、感受到幸福、和谐与温暖。
结束一天的采访,下午五点我乘公交车返回莱芜城里。金色的阳光从西边透过玻璃折射进来,位于梦幻般雪野湖畔的东站里村美丽风景虽然渐行渐远,但是这里移风易俗文化建设的独特风采仍在脑海中闪现,祝愿未来东站里村移风易俗文化建设步步登高,更上一层楼……

王晓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高层次人才,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