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赏王福国同学美文(上)
高全成
1、有关《琵琶女孩》的评议
众同学皆云福国文章美,并非有意阿之,亦非因是同学或因福国为人仗义酷爱读书为文而于下意识里自然流溢,而是对比周围的浮躁喧嚣而油然而生的真情实语。贺先生以发现美的慧眼见出福国佳文构思之美:明海兄以读福国美文而生的惬意之感,巧妙地衬托出福国佳文作法之巧:焦波兄的两则评论,一则寓庄于谐,一则直抒胸臆,画龙点睛:玉霞姐从社会意义、心灵触动角度精准评价福国佳文:善群弟重情重义独以感恩角度赞誉福国佳文:岳班长从感慨世事、触发良知的角度发见福国美文之魅力:文正弟的评论、由文及人、由往事而钩沉、由琵琶美女而阅读美感、堪称全面而深刻。我之感想呢?已被大家说尽,只能说完全遵从各位同学精准美妙的评论。
2、时代的魔力
——读《黄瓜》有感
有亲历的生活,才有有趣的故事;有真实的情感,才有诱人的力量;有细致的观察,才有独到的感悟;有涌动的爱心,才有感人的共鸣。
福国此篇有关黄瓜的小文,写的是平凡小事,映出的却是人间真情。黄瓜,现在四季都能吃到,而有些注重养生的人,在冬天因黄瓜不是适季菜而不吃它。可,人不能超越历史,在当时,冬天,节日里,餐桌上有黄瓜真是凤毛麟角。在那种情况下,福国得了几根非常珍贵的黄瓜,不让正怀孕的妻子吃,而留着招待朋友。我想,对福国此举,当时就会有很多投反对票的,现在大概全都会对福国的不能消弭的内疚有深切的同感。
有不悖情的感受,才会有不谬理的抒发。三十年前,冬天,黃瓜是餐桌上的珍品;三十年后,同样是冬天,黄瓜是普通百姓菜篮子里的常物:这是一个兼具赞扬新型农民、现代科技、伟大时代的大铺垫。以黄瓜诱客的故事既是大铺垫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平添有趣的亮色。在此种情况下,是招待朋友,还是照顾妻子?作者心中的波谰强烈地冲击着读者原本平静的心,而令人心灵震颤的还不止于此:那六条黄瓜若是朋友吃了,作者肯定高兴,妻子也许因为丈夫的高兴而感欣慰。可是,珍贵的六条黄瓜怀孕的妻子想吃而因顺从丈夫而舍弃、朋友未至而终至烂掉。悲剧啊,简直就是悲剧,但是,这是平民的闪烁着真情之花的悲剧!
3、读《三哥的婚事》有感
读了《三哥的婚事》,我钦羡三哥的人格魅力,更敬佩三嫂骇世惊俗的人生选择。一个家境优越、生活滋润、年轻貌美的姑娘在没有任何威逼利诱的外部条件下,完完全全自觉自愿地下嫁给一个平民之家的超大龄青年。毋庸说三嫂的父母亲友,即或局外之人又会做何感想呢?有情人终成眷属,俩亲家激烈的矛盾冲突不了了之,而使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主导因素当是三嫂。三嫂辱负不孝之名,冲破旧观念的藩篱,勇敢地追求爱情、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且终获天圆地满之结果。
三嫂以独到的慧眼、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勇敢的抉择,收获了一对情侣的幸福且使之四溢、旁泽于弟、妹。从这个方面说,三嫂堪当“巾帼不让须眉”之誉。
福国文章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父子之情、手足之情亦颇为感人,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文风、秉性:不转弯,不矫饰。故,此文因其真乃美,以其实而佳。文如其人,赏鉴美文如同见到一位心地坦荡、透明不隐的人。
4、淡雅如菊 ——读《妻子的食谱》有感
福国正直、透明,厌恶装腔作势,《维权》慷慨陈辞、《三哥的婚事》直言不讳,便是明证。福国向善,思齐,喜爱真才实学,仰慕焦波兄的非凡造诣,敬佩天豪兄、玉霞姐、桂文姐、宇怒兄、庆林兄、明海兄的深知卓识,赞许善群弟的热情、坚强,欣赏希文弟的幽默、淡定及黄海弟的豪爽、多才,盛赞洪亮弟、传斗弟、京龙弟、金伯弟、文正弟的骄人业绩,微信文章可以佐证。福国内涵丰富、品味颇高,《小佩》《琵琶女孩》已使人耳目一新,新作《妻子的食谱》对作者为人柔情似水的一面,为文清丽婉约的一面更是表现得可视可感。
无情未必真豪杰,夸妻如何不大夫。夸夫、夸妻是时下新潮,倍受欢迎,因为这是夫妻琴瑟永协、家庭幸福永驻的灵丹妙药。有些人甚至是明星,夸妻流于直白,令人感到乏味。福国夸妻佳作,以真情统之,以艺术绘之,使一位淡雅如菊的贤妻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福国的读者皆知,福国无论写什么文章、都是抒真情说真话的,这不再赘述,单说该文的艺术性。福国选写“妻子的食谱”,不是信手拈来,而是颇费匠心。写妻子的大事很多,如谈恋爱、办婚礼、生孩子、买房子、搞装修、访亲友、户外游,特别是一般女人酷爱的逛商场。但是这些题材,福国统而舍之、独钟情于“妻子的食谱”。“食”不就是粊米油盐酱醋茶吗?是,但它不是小事,是大事,是天大的事,殊不闻“民以食为天”吗?有人觉得“食”是小事、琐事,不愿写之:有人觉得“食”是小事却能以小见大,然而难于写的深切、写得有味道而望而却步。有道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福国既有独辟蹊径之匠心,又有艰难前行之能力。
谈恋爱时到准岳翁家蹭饭,是写“妻子食谱”的颇具力度的切入点。博山习俗,已经确立了关系的准女婿,就被尊称为贵客,对别人说时为表示亲近就说“俺那客(kei)”。岳翁家接待贵客是非常隆重的。博山俗语云“丈母娘疼女婿,一顿一只老毌鸡”;就是不拘礼节将女婿视为一家人的人家,对贵客临门就餐,也要一反常态地改换食谱;而晓冬家不改常态,仍旧用自己惯常吃的罗卜、白菜招待贵客。读到这里,不免有些想法,再深思便恍然明悟:这是在写食谱,也是在写家风;是在写妻子食谱的由来,也是在写妻子为人的家学渊源。晓冬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在济南时与赵蔚芝老师共事,后任淄博一中数学教研组组长、教导主任,最后在淄博市招生办公室主任任上病退,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不大讲究吃穿。是不是不大会做饭而导致食谱单调呢?晓冬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博山人,谙熟博山的风土人情,包括饮食文化。是不是没有充足的时间烹调呢?晓冬的母亲曾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上个世纪因为不争不抢而被下放,她有大把的时间研究伙食。
但是,他们全家不追求出人头地,不追求排场奢华,而崇尚生活谈泊,为人友善。晓冬的老家在远方的同事出嫁时,以晓冬家为娘家,晓冬的毌亲为新娘弹奏优美悦耳的钢琴曲送行,新娘恋恋不舍地走到门口后,终于控制不住激动动的情绪,回转身跪拜晓冬的母亲。补充这点资料对理解福国的匠心、晓冬的食谱、晓冬的家风或能有些许注脚作用。 当男人在外面“胡吃海喝”时,女人在家里简单吃饱即可,这是很多女人能做到的。然而在身不由己的职场,面对物欲的激流,面对名利的浊浪,能够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保持淡泊平静,神闲气定,则非养德久、道行深之人所能做到的。对此,福国感受最深,但是怎么与“食谱”联系起来呢?福国又巧妙地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为吃韭菜馅子水饺,福国两次开车出去转了大半个博山城才买到那韭菜、不只为满足自己的食欲之需、也想让妻子享到口舌之福。没想到妻子对吃什么、早吃晚吃都无所谓,不挑不拣,一贯如此。
福国自然地由妻子的饮食习惯过渡到妻子的为人秉性,道出了一个透明的丈夫对身居闹市而心不乱的妻子的心语:妻子的食谱一如她的性情与人生态度。她不急不躁,不愠不怒,不争不抢。对人对事既不飞长流短,也不说三道四。清静无为,淡然处事。 多少次家庭聚餐、妻子总是默默充当照看亲戚孩子的保姆角色;几十年辛勤工作,妻子所获证书屈指可数。这两个典型事例,从妻子对家人、对同事两个方面有力说明妻子的确是任劳任怨、与世无争之人。 作为福国的同学,我情不自禁地说,福国此文,淡雅如菊!
作为晓冬的同事,我深有感触地说,晓冬此人,淡雅如菊!
5、读《可怜可敬的强哥》有感
强哥两岁时治病,却治成了半哑巴,我认为很有可能是误甪药物造成的。三十多年前,我到淄博市第一医院看鼻炎,亲见亲听了耳鼻喉科一个姓丁的医生对一聋童的诊断。丁医生问聋童家长:“孩子先前会说话吗?”家长说:“会。”丁医生问:“何时不会了?”答:“得肺炎后。”问:“用何药?”答:“青霉素、链霉素。”丁医生说:“你孩子哑,是因为聋,聋是链霉素作的怪。”听说很多哑童都是滥打链霉素所致。强哥也许是被庸医夺去了说话的权利。本来能自由说话的人,却变成了半哑巴,这是导致强哥一生不幸的直接原因。这种不幸找谁怨谁呢!有位专家说,后天的残疾不知要比先天的残疾痛苦多少倍。强哥不仅不能自如地用语言表达心声,还要遭受一些人也许并无恶意的异样的眼光,强哥的内心该是多么痛苦啊!
旧时代,民间的不会写字的人对对子。一个说:老来无子黄蓮苦。另一个对:小孩无娘苦似黄莲。强哥比这两种苦还多出两种。八岁,正是无忧无虑的年龄,却失去了母爱。这怨谁?只能说经济落后、科技欠发达。十八年后,二十六岁的尚未成家的强哥所依以为屏的大山却突然崩倒。强哥的父亲在“一打三反”的高强压力下,难以洗凊莫须有的罪名,难以挣脱精神桎梏,只能万般无奈地撇下半哑巴且尚未成家的儿子以自缢了却人间就烦恼。这又怨谁?指向很明确,却又说不明道不清。强哥结婚生子,本是由不幸而幸福的转折。谁知,妻子离他而去了,孩子也不与他联系。强哥晚年的景况竟是如此凄凉。
强哥的命运确实不强,而强哥的精确实很强。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哥能干打铁的活且干得出色,这是强哥身板之强。早起扫院子,为大家美化生活环境,这是强哥向善之强。洗澡毕,照镜子、整容饰,这是强哥热爱生活,注重仪表的向上之强。身在敬老院,向亲友们显示食物丰足,这是强哥不愿别人为自己担忧的善良之强。
悲哉,强哥!
壮哉,强哥!
6、读《忆岳父》有感
福国回忆岳父的一篇文章,让我想起对吴志魁老师的良好印象。他在济南师范任教时是福国高中的班主任孟凡秦的老师。他在淄博一中数学组组长任上被张陶村校长提升为教导主任,我调入三中给我安排工作的就是已经调入三中的吴主任。他待人接物始终是微笑着,和蔼可亲。每天几次从教导处门口经过,见他对属员不用命令的口气,属员做错事,从不发火,而是微笑着讲道理。福国的岳父力排各种非议支持福国重走长征路的精神作用,比不辞辛苦为福国带孩子的作用还要大。这些福国当然体会得更深。无情未必真豪杰。福国是重情重义之人,福国以感恩之心体会长辈的无私爱心,深深地叩击了我的心弦。福国说在岳父家老少三代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的生活包含了岳父岳母多少辛苦。这话让全天下辛勤操劳的父母听了都会感到欣慰的。
7、人,要懂得感恩
——读《逯大哥》有感
福国的《逮大哥》真好,明海兄的评论真妙。受福国美文之激荡、受明海佳评之启迪,禁不住插嘴凑热闹,以快己之心意。
正如明海兄所言,福国多写凡人琐事,从《三哥的婚事》《傻子強哥》《妻子的食谱》,到《琵琶女孩》《小佩》,再到《逯大哥》都是自己的亲人、邻人,所关注的人,也都是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平常的人。
我想,这样的人,在我的生话中也不少,有许多比福国写的《琵琶女孩》正面接触得要多、要深,而在情感世界里却是擦肩而过。读了福国的多篇写凡人的文章自然对比之点就出现了:你这若许年是怎么过来的?你是生活的有心人吗?你一直保着对生活的激情吗?你的认知仓库里能够储存平凡而有价值物什吗?你会管理自己的仓库,能够把它们分门别类储存吗?
这样一对比就知道原因了:有对生活的爱心,有及时捕捉绚丽画面的应急素养,有把瞬间定格为永恒的能力。与人接触时间的长短很重要,但不是主要的。有的朝夕相处几十年,让其说一说所相处者时,所说甚少甚浅,而崔护与桃花女只一面之交便有流传千年而不衰的“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佳作。
所谓凡人,大概是就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而言的,但是每个凡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福国写的凡人绝不是脸谱化的,都是个性非常鲜明的。先前的几篇不再说了。单说《逯大哥》一篇,几个人的言行举止让人感到都是些善良而又个性鲜明的人。
逯大哥,文革中的逍遥派——足见其处世态度;给“我”讲历史——足见其文化或阅历;让其侄子做一桌地道的博山菜招待“我”一家——足见其愿与邻居和睦相处的善良性格;自己养的鸡被药死了,不问,更不骂街——足见其有一定忍耐性而又不善沟通的性格。最后以砌墙隔开有矛盾的两家,是正直而又呆板的性格发展到极至的结果。
大姐,侧面介绍其工作方面的先进,正面写其对“我”近于母爱的爱,写其眼神的细节感染力很强。
逯大哥的岳母给“我”做鞋,生动地表现出一位慈祥大妈的形象。
父亲,沏上茶水恭敬地给正在辛劳摊煎饼的邻居端到身旁,只此一笔,就把一个忠厚老实、为人诚恳、待人善良的邻居(自己的父亲)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
“我”作为历史的叙述人显示出公正客观的态度和懂得感恩、笃重友情的性格。产生探望老邻居的冲动,电话询问老邻居的状况,备礼拜望老邻居的情景着实感人。许多人,不在乎花钱买点礼品,而是苦于没有时间;而有些人有钱也有闲,却难以产生探望老邻居的冲动;也有的人有了冲动却转瞬即逝:由此看来,“我”的性格也包含着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好,向前看,在让别人快乐的时候自己也享受到快乐的阳光向上的内涵。
《逯大哥》,一段往事,一个故事,跨越五十载,过往如昨日。平凡的主人,平凡的邻居,平凡的锁事,却折射出时代的无奈,物资的短缺,生活的清苦。但是,普通的人物却在记忆中永不磨灭,人性的本真却在平凡中永远闪光。福国心怀往事,追忆历史,感恩邻居,字里行间洋溢着最朴素,最纯真的人间之情。
8、涓涓流淌的溪 隐隐作痛的心
——读《1958,我家的春节前后》
福国先生写阖族行动为祖母祝寿的大福之事及母亲乳汁榨干赍志而没的大苦之事所表现的不是大喜大悲,而是情感幽深心潮暗漩。把轰鸣的巨浪化作潺潺的溪水,把翻滚的奔涌化作缓缓的流淌,不是刻意抑之,而是顺意为之。这不是家人渐行渐远而疏了,而是识见愈旋愈紧而更深了;不是时间把情感销蚀得淡了,而是思念把亲情叠加得更浓了。与其说生活的风霜使人的锐气减损了,不如说世事的磨难使人更加深沉了;与其说坎坷的旅途使人内心强大了,不如说岁月的洗礼使人更加老练了。
福国由一帧黑白老相片辐射出若干搅动人心的片断;由家庭几天的生活断面,折射出家庭六十年的沧桑。这种独具匠心的构思与曹禺创作《雷雨》所遵循的“三一律”有诸多不经意的吻合。简约的文字,浓缩的家史,既表现出父亲掌舵、母亲相助、兄妹戮力、风雨同舟的家庭概况,又描摹出懂事、上进、顾家、敬兄、友弟而又个性鲜明的阿兄、阿姊的形象。描写得具体、细致、生动,令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王氏家族老老少少,忙忙碌碌,高高兴兴地为祖母祝寿备办各种佳肴的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的氛围;感到福国先生的邻居、朋友也思绪回到当年,身处彼地,参与了与阿兄、阿姊愉悦的交淡一般。
听父辈讲,1957年是50年代生活最好的一年,福国先出生的1958年是生活开始下滑的一年,其家仍然显示出红红火火的景象。家境殷实的背后浸透着福国先生父亲、伯父乃至祖父多少心血啊!而那些不直接挣钱的祖母、伯母、母亲等女性,肯定也没少操劳,养儿育女付出的艰辛是说不清道不完的。福国先生的母亲更是一个悲剧式人物。母亲生六男一女,劳累过度且病魔缠身。父亲及能挣钱的兄长们不惜负重债相救,也不能如愿。有些人生悲剧是个人能力所不能避免的,子女们只能无奈地感叹“子欲孝而亲不待”。
福国的大哥十五岁就参加工作,确实过早,但在那个时代不算奇,而八级工却是很奇的。即使上千人的大厂,八级工也是屈指可数的。我们村有个常见面年四十岁左右的昃大伯,当听同学说他是国家一级部所属的博山电机厂八级工时,我非常惊讶,以至于故意与其走个对面,再仔细看看他长得到底有何奇特之处。而福国先生的大哥二十多岁就是八级工,这不仅奇,而且是奇中之奇,定有过人之处,怪不得韩复渠镖头的孙女钟情于大哥。大哥的技术出类拔萃,令人佩服,而大哥坚持几十年每月往家寄钱,这种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更是令人赞叹,堪为楷模。
年幼的五哥不能挣钱,见六弟啼哭,想尽法子哄不住,就虔诚地说,别哭了,我长大挣了钱,给你买猴子玩。这种至性的亲情,就是一万年之后重提,也会令人唏嘘不已。
福国先生出生就没有母乳吃而代之以炼乳。阿姊说,炼乳也不是想吃就有的,断顿时就以面糊继之。此事,我有同感,吾曾遵母命用铁勺熬面糊(糕摊)给三弟充饥。福国先生幼年丧母是人生多大的苦难啊!可是,有哲人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这真是站着说话不害腰疼。请问,这是什么财富啊?如果这样的财富能够自由选择和支配的话,我愿毫不吝啬地把我所有这样的财富捐赠给说此话的哲人,使他增加一些财富。福国先生不幸幼年丧母,若不是众兄长悉心呵护,若不是福国先生自己不向厄运低头,我们能见到今天这样人高马大、底气十足的福国吗?
福国先生平实地叙述刻骨铭心的往事,读之感到如重读袁枚先生的《祭妹文》,字面是清风徐来,波澜不惊,深层却是灼伤难消,隐隐作痛。
9、记沧桑之地 抒悠悠乡情
—— 读《四十亩地》有感
福国美文一出,犹如一块瑰丽玉石,激起千层绚烂浪花,一时间佳评纷出,争奇斗妍,蔚为壮观。宝花姐一马当先,发表宝贵的第一感觉,希文弟、桂文姐双马并驱发表情真意切,言简意赅之点评。文正弟一读,评四十亩地之人,尊老敬贤之真切情状呼之欲出;二读,评写《四十亩地》之文,引已故学兄之语,写美文之忠告,既赞福国又嘱众人。黄海弟怨而不怒,联系先父奇特遭遇,可以想见令尊当年忧国忧民,特立独行的精神风范。月英姐,淄博一中高中老三届之人,由福国之文引发的感想也令人不由地对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些人物,那些事情思潮涌动。善群弟,起于病榻,半夜服药,有意翻看83群,见福国美文,“一股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庆林兄见地独到,评论深辟,誉福国美文“入目入心入情”,赞83群“百鸟聚鸣”,总结福国为文成功的秘诀是“大道至简”,然后联系自己的祖父辈攻打四十亩地的传奇,自己于1967年为援助围攻电机厂“2l3”而一到四十亩地的情景,为接淄博工校毕业的初中同学而二到四十亩地的情景,回忆友人在四十亩地这个政治祭坛的悲惨经历。庆林兄再现如此生动的情景,佐证福国美文,却谦虚地说“扯远了”,这正是形散神不散的老道笔法,以福国美文所引发的对四十亩地的情感、见地,贯穿全文,多么清晰的思路啊!
明海兄是幕后的组织者,全场的指挥者,一线的参战者,多种职责系于一身,长期默默奉献,精心编辑,循循善诱,此举可赞,此心可鉴。
福国的《四十亩地》,其主旨不是介绍该地的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而是以回忆亲历亲睹亲闻的发生在四十亩地的一幕幕趣事或悲事,表现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挥之不去的人文情怀。
回忆往事,首先打开了乡情的闸门。你看,福国年近花甲之人,一提起四十亩地就想起五十年前博山区城里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清明扫墓都要途径四十亩地的趣事。由于扫墓而对四十亩地有了最初的淡漠的印象,而对扫墓的印象却是深刻的。福国所写的当时的小学生最盼望的户外活动——扫墓,历历在目,宛若昨日之事。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扫墓无异于小学生的开斋节,“烙上一个油饼”,“煮上一个咸鸡蛋,条件差的家庭,也就是带上几个煎饼”。那个年代小学生扫墓也等于一次不可多得户外活动:“如果家里没有军用水壶,要到街坊邻居家借。第二天一早,到学校集合,左边是盛食物的布书包,右边是军用水壶,交叉地背在身上。”“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路唱着缅怀先烈的歌曲,浩浩荡荡向烈士陵园奔去。”虽说,“仿佛是一次庄严的朝圣”,我认为,当时,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们绝大多数缅怀先烈的心情是虔诚的。
笔锋驶入“四十亩地”的第一个记叙对象就是赫赫有名的博山电机厂。福国对博山电机厂高学历的人多,巧妙而又真实地由“撇腔”引出,说“他们想必是受过专业教育,来自全国各地,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知识分子。”的确如此,博山电机厂知识分子队伍中有少量是清华大学等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多是山东工业大学毕业的。原淄博市委书记王怀远就是山工大毕业的,在电机厂任团委书记,后来任淄博市委书记。一度时期淄博市官场之酒场流传的许多名言,诸如“站着喝了不算”等都是王怀远书记的专利。我对博山电机厂的认识是从其厂牌开始的。从1965年秋初至1968年岁尾,我在淄博一中上了三年多初中,每天上午、下午上学、放学都要从电机厂厂部门前走过四遍,特大的厂牌子上赫然映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七八局博山电机厂。每次都是以一种惊叹、敬仰的心情瞻仰厂牌,此种心情至今不变不灭。我向博山电机厂为国家作出过杰出贡献的领导、军代表、工程师、工人致以永远的敬礼。
福国由亲见的“四十亩地还有驻军”引出当年的市委、市人委、市政府领导办公并居住的两个大院子。我对两个大院先后有三种感觉:第一种感觉,与福国相同,对“军人站岗,绿树掩映”的院子有种“神秘感”: 第二,“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市委书记王士超”曾聘请淄博一中的赵薇芝老师辅导古典文学,历届一中学子都引以为豪;我还有比别的学子更深一层的自豪(当然,不能与赵老师之女、在一中上高中的赵先民,赵老师之子、在一中上初中赵先勇相比),赵老师是我母亲的亲姑父,我虽然不对任何人说,但内心多一层自豪。第三,我母亲的要好的同事王姨就在已成为淄博市干部疗养院的这个大院子里当护士。我们在一中小操场踢足球时个别同学收不住脚,常把足球踢进由高墙阻隔的干部疗养院子里。干部疗养院戒备森严,小伙伴们以找球为由是进不了疗养院的,只有我以找王姨为由并让门卫亲见王姨领进我去,才能找回我们的小足球。我常暗自以此为荣。
铝土矿也是大企业,“文革”时我曾在铝土矿学过“工”(学工、学农、学军,三学之一),也见过工人推滑车的情景,但是没想到像福国那样坐滑车,由此想到时下有句名言: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福国所写的“省冶一勘”全称大概是“山东省冶金厅第一勘探队”。
福国近距离所接触的四十亩地,繁华遍地。“电机厂雄居博山,引领着博山的工业文明”;“67军军部曾经是昔日年轻的淄博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铝土矿釆出的礁宝石,源源运出”;“第一勘探队,它的名字前冠以‘山东’二字”。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四十亩地的敬仰之意,实际就是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福国零距离接触的四十亩地,本该是更加昌荣,谁知历史有时会给人开残酷地玩笑。“百亩中庭半是苔”: 领导一切的工人阶级下了岗,电机厂倒闭了,铝土矿破产了,省冶一勘奄奄一息了。
“繁华落尽,胜景不再。”“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但漫步在四十亩地,仍然能感受到它前身的气息。”福国深沉的感喟之中依然掩饰不住的是悠悠的乡情。
10、读《博山火车站》有感
前几天,福国曾与我说过要写博山火车站,我嘴上说好,心里却有点担忧。一是怕题材平淡,成文后令人感到索然无味,这是我基于自己的经验和设想所写的内容而产生的一个担忧。担忧之二是怕写成了《四十亩地》的翻版。读了福国的《博山火车站》,感觉比《四十亩地》更有情趣。原来,福国此文立意不像《四十亩地》那样,通过历史的变迁,抒发沧桑之感,赞颂家乡历史、文化的深厚。《火车站》的立意并没有陷进《四十亩地》的老套,虽然也写了火车站昔盛今衰的重大变化,但是对今衰几乎没有哀叹,而是泼墨重彩写昔盛,写昔盛又不是高调地写客货两运的盛况,而是钟情于儿时在铁路上玩耍的情景,这个独具匠心的选材引起与福国同龄者的共鸣,把人一下子带回到半个多世纪前,也不由想起自己许多童年趣事。福国选择这个题材对于许多年老心灰的老博山人,意义重大,揭开了这些人“城北旧事”的尘封记忆,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继而心潮澎湃。
福国所写在腊月底连续几天去火车站接从兵团(孤岛)回家探亲的五哥。读到这里,我不仅老泪纵横,眼前出现了博山父老年底挤在火车站栅栏外,迎接远方归来的儿女的情景,攒动的人头中总能发现父亲那慈祥的面庞。令人心酸的还有:我在淄博五中工作的六年,每周一次回家,没有一次乘坐公交车,都是乘火车。每逢星期六傍晚下火车,距出站口不远时,总能见到父亲高兴满足的笑脸。朱子清的《背影》振撼几代人心魄,我没有那样的本事,写不出《面庞》,但我有个好同学,他的《火车站》让我想起曾经的趣事,深层感受故乡之美,不忘手足之情,永远铭记父母养育之恩。谢谢你一一《博山火车站》!

作者简介
高全成,男,1952年8月出生于山东博山,中学高级教师。1975年7月起,先后于山东省淄博五中、原淄博三中、淄博一中担任语文教师;其间先后兼任年级组长,语文组副组长、组长等职,先后获市级优秀班主任、省级优秀教师称号。2008—2009年,担任淄博一中85周年校史执行编辑。2012年退休后,编著六十余万字《简易古诗助读》,2022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