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翠绿掩映的群山之下,有一处古朴而庄严的建筑静静伫立,这便是山兜曾氏家庙。岁月悠悠,它见证了曾氏家族的兴衰更替,也承载了无数代人的记忆与梦想。而在这家庙的附近,几处摩崖石刻如同历史的守护神,静静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为了确定摩崖石刻的具体位置,我陪同龙山曾氏家理事会曾侦南先生,带领台商区教育文体旅游局文旅科指派的测量公司工作人员,到现场对龙山摩崖石刻进行现场测量,确定这四处石刻的东西四至。这样就能体现他们的具体位置及保护范围,使周边环境和历史风貌不受侵犯,保护了山兜曾氏家摩崖石刻的历史遗迹,丰富了我区的文物资源。
山兜曾氏家庙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展示点。家庙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17.8米、宽10.3米,面积约185平方米,由门廊、下房、榉头、天井、厢房、祀厅组成,硬山式屋顶,抬梁结构,东西北三面山墙出砖入石墙体保存完好,门廊浮雕麒麟壁堵。民国十年屋盖翻修,1958年重修于举头。家庙完整保存了明代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县明代建筑技艺、雕刻工艺的实物资料。保护范围:东.西至巷,南至路,北至巷。
曾氏家庙历史上曾经多次修葺,然因长期风雨剥蚀,屋面破漏,墙体变形,已濒临倾塌。2013年经政府同意,家庙原址原样进行重修。重修后的“曾氏家庙”和大门两旁对联,由周焜民先生书写。“武城世第承三省,沂水渊源流九洲”,展示了曾氏族人不忘祖训,族裔家学流布中华。灵龛正上方有《兄弟进士》匾额,系为明代曾承芳,曾伟芳荣登进士而立。厢房后梁两旁有《文魁》、《武魁》之匾。横梁两侧是《节孝》、《优元》匾额。柱上所刻楹联,它生动地反映了曾氏的历史源流和丰功伟绩。
家庙之北后山,其形状宛如一条卧龙,龙头朝东,龙尾向西,远望活灵活现,形体宛然,因而得名龙山。山峦重叠,林木葱茏。山上多处明代摩崖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尤其对濒临峭壁的“相府裔居”四个醒目大字,“宋丞相鲁国公宣靖曾公亮之后居此里”,在该石边刻有曾典芳诗作“稜峭云中石,参差海上村,前人碑子古,独愧宰臣门。”宋丞相曾公亮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山兜村民无不引以为荣。往东不远处“绣衣里”石刻,为名进士曾承芳所题。意指此村为士官辈出之处。山之西称龙尾的一石坡上,镂刻“活水源头”四个斗大楷,此乃指水之源头。
家庙东北处“清水岩”(今亦称碧泉禅寺),据说是曾承芳早年读书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一山洞,古时洞中有一石钟,“扣之空窍递答,镗然有声”。于是曾承芳便在山洞石壁上题刻“玊涧天音”题刻,却被乡人立碑亭保护了起来。以上石刻无落款。据清嘉庆《惠安县志》载:“‘玊涧天音’明侍御曾龙山承芳读书清水岩书刻。石在邑东三十里埕洋铺山兜。曾承芳,字英遇,号龙山,山兜人,明嘉靖进士,任监察御史。因“烙马顺天,行装惟图书三箧,时称‘三箧御史’”曾承芳的事迹在闽省志剩中多有记载,为此曾氏族裔特立“玊涧天音”碑亭,以励子孙。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是民族基因的载体,更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龙山摩崖石刻,历经百年沧桑,却始终风霜不化,其历史可与山兜曾氏家庙比肩,是龙山山兜曾氏家庙的历史见证,记载着龙山山兜曾氏家庙的前世今生,弥足珍贵。这样名山、石刻、名祠胜迹浑然一体,构成一套完整的文物群体,使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
【作者简介】曾耀聪,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惠安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