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国泰:
1、“学后做”的三个尴尬:一、学后难做;二、学后不做;三、学后不会做。
2、传统学习倡导,先学后用。但孔子、陶行知却没有这样做,他们都是“学后反”的“造反派”。他们反其道而行之,终成一代大家。
3、孔子作为老子的学生,一定是学了老师“出世思想”的,但孔子学后,却没有了出世的念头。他认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是不能“一出了事”的。于是积极入世,义无反顾地周游列国,做出了彪炳青史的伟大言行,成为一代圣人!陶行知的美国导师是著名的大教育家杜威。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两条论断,但陶行知没有继承,更没有先学后用,而是学后就把它们反了,变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于是创立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为中国教育做出巨大贡献!
4、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标杆和真理。所有的知识都是在一定时空下产生的,由于他们无法超越时空,注定都是相对的!把相对知识当成绝对真理传给下一代,既愧对知识创造者,也会贻害下一代。孔子、陶行知之所以成为大家,一定是认定了——所有的知识只有相对,没有绝对。
5、创,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6、新课标特别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的论断用到了极致,需要师生躬身践行,但是也别忘了“学中做”“学中用”“学中创”的策略,以及“学后做”“学后用”“学后创”,尤其是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掌握了某些知识之后的运用、实践、创新、教学。
7、毛泽东之所以赢,法宝是“做中学;做即学”;蒋介石之所以输,败笔是“学后做”。
8、做就是最好的学,用就是最好的学,创就是最好的学,教就是最好的学。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不做则废。
蔡剑桥:
1、无数伟大的成就,包括教育、科研等伟大的发现和创举,往往都是在“做”中实现的。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先做后学,《大学》之述备矣。
4、正是这种“大胆做,埋头做,不断做,坚持做,”最后做成了世界一流汽车,特斯拉,做成了超一流的通讯,星链和远超一流的火箭技术,火箭回收。
5、我们一起反思反省“先学后用”这一固定思维的弊端,就是在践行古圣先贤的伟大哲思,在为往圣继绝学。
6、做中学,才是正道,才是王道;做即学,才是科学,才是真理。
7、让孩子们有机会,有时间,跳出书本和作业,甚至走出教室,大胆开眼,大胆开口,大胆动手,大胆动脚,行动起来!做起来!
8、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就像文艺复兴,给欧洲带来了强大且持久的上升力。希望这样的回归,也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一股持久的力量!
大伟:
1、先学而后行,于华夏之地,传千载矣。今者,宜复思之,其弊安在?夫先学而后行,或有其弊焉。《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仅先学而后行,恐致学与行离。学子于学之时,唯被动受知,未及与实务合,及行之日,或觉所学难活用于事,乃至遗忘,此则损学之效也。
2、《大学》曰:“致知在格物。”若先学而后行,或拘人于成法,缚人之创思。人既学已有之知,易成定式,于行时多循旧轨,乏新径之探,不利创思之育。且夫如此之式,或抑人之趣与主动。若恒为先学而后行,人或觉学为务而非出于好,遂减学与行之热忱,碍人全面之发展。
贾振才:
1、一万个理论不如一次实践……现在各种各样的理论很多,能解决问题的理论不多,实践就是大道,大道至简。
2、对于爱迪生来说把东西做出来发明出来,是他本性探索的体现。用心学来解释。是他良知的具象化,是他生命的延伸和验证。对马斯克来说,把东西火箭造出来,是企业家精神的具象化,也是先“做”再说……中西科学家用科学成果延伸自己验证自己,提升自己,提升人类,中西企业家用企业家文化把科学家的“小”变成“大”,推进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验证成效,这些科学企业金钱都是他们做的平台,是提升自己和人类的平台,但无一不是从“做”开始……
刘世秋:
遇到问题——尝试去做——分析本质——匹配规律——跨界迁移——迭代升级。
郭龙飞:
但凡做大事者,都是在“做中学”。我们不是神仙,顶多能有远见,但不可能预测未来的所有问题。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打枪,后瞄准。
严晋汾:
学后难做是没有真正学会,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学后不做是不感兴趣没有真正学会,无法致良知;学后不会做是不会学以致用,无法真正地学会。
王玉强:
“学后做•做中学•做即学”,不可简单分开。简单劳动可以做中学,也可谓做即学;而复杂劳动,往往要学后做,在做中超越,在做中创造。
郭丽:
“学后做,做中学,做即学”是一种非常实用且高效的学习理念,它强调了学习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
陈明:
我认为“先学后做”与“先做后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的。在实际应用中,一是要坚持目标导向。根据学习或实践的目标,选择合适的策略。例如,对于技术性较强的领域,可以先学习理论再实践;而对于创新性较强的领域,可以先实践再学习理论。二是坚持迭代发展。将学习和实践视为一个迭代的过程,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再通过学习解决问题,不断循环迭代,提升能力。三是尊重个人差异。不同人的学习风格和适应能力不同,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和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和实践平衡点,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湖教育论坛简介
“三湖教育论坛”由“未名湖教育论坛”“翠湖教育论坛”“丰湖教育论坛”等三个论坛组成,旨在开辟教育新路,探寻教育新域,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理念、新理论、新认知、新路径、新实践(简称“五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未名湖简介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未名湖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等,东岸有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景观之一。周边的北京大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位列国家双一流A、985工程、211工程。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最初的重要活动基地,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翠湖简介
翠湖,原称“九龙池”,位于中国“自然与人文俱佳”的昆明市。清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于湖中建碧漪亭(俗称海心亭),水光潋滟,绿树成荫。阮元、唐继尧时在湖中筑有南北堤和东西堤,把湖一分为四,湖中有海心亭,西侧有观鱼堂,东南有水月轩,旧有“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抚楼台”之联,被誉为“城中碧玉”“昆明的眼睛”。国歌作家聂耳在这里创作了《翠湖春晓》。翠湖周边有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学府——云南陆军讲武堂,从这里走出了朱德、叶剑英等著名将帅;中国高等教育的珠峰——西南联合大学,产生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173位两院院士,上百位人文大师……还有,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及附中、附小等人文景观。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在昆明学习生活了七年,他说:“没有翠湖,昆明就不能称其为昆明了。”
丰湖简介
丰湖,位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惠州市城西,又称“西湖”,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其山川秀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域天成,被誉为“岭南明珠”,并有“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历代以苏东坡、李商隐、杨万里、祝枝山、陈尧佐、白玉蟾、梁鼎芬、丘逢甲为代表的400多位文人墨客曾踏足惠州,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近代有孙中山、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惠州从事过革命运动,在西湖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些人文景观与西湖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整理:青力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