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这天,艳阳高照、秋高气爽,远处的秦岭,一片金黄色的山坡上,点缀着红色的枫叶,显得格外妖娆迷人。
一大早,借闲暇打开手机,看到自深圳的朋友党贵锁先生(退休前任铜川市教委主任)发来的一则消息,言说铜川市耀州区孝北堡,有一位抗日英烈,姓邱,当年是一位国军的副旅长,在山西抗日战场上光荣牺牲,没有发现有人挖掘此人的事迹。我立即回复他,愿意专程回一趟铜川,到邱老故里采访。
2024年10月12日,一大早,雨后天晴,空气清新,虹霞烧红了天空,看来是一个好天气。我驱车一路朝北而去。两个小时后,到了孝北堡村,看到村里的小广场上,几棵柿子树,满身结满了红柿子,像是满身挂满了红灯笼,有的树股被柿子压弯了腰,几乎要与大地接吻一样。此情此景为乡村的秋色,增添了美丽的色彩。柿子树下,聚集了一些老人,有的在打扑克;有的在下象棋;有的叼着旱烟袋在吧嗒吧嗒的抽烟聊天。我疾步上前,和老先生们打招呼。
几句寒暄后,说起抗日英雄邱旅长,一位老者说:“知道,他家在北边的村子里,你可以到村委会去打听。”

孝雷村办公室(李晓信摄影)
到了村委会,和村党总支部书记闫军先生通了电话,书记派来了一位村民小组组长,骑着摩托,带我到了邱家,见到了其侄子邱忠贤老人。
作者与邱忠贤老人合影(村民摄影)
邱忠贤,1930年人,今年94岁,中等个子,饱经风霜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他身体尚好,耳不聋、眼不花,声音洪亮,满脸堆笑的接待了我。几句话后,知道了他也是军人出身。他从小深受抗日英雄的大大(叔父)的影响,决心长大了要当兵为大大报仇,报效祖国。
1951年,那是全国解放后的第三个年头,国家正处在三年恢复时期,这时候,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耀县征兵。他年方21岁,正是血气方刚、年富力强的好年华,听说征兵的消息,立即报了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入伍后到了西安灞桥第六陆军医院学习、训练。
一年后的1952年6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3分部283部队15分队(实际为医院)任担架班班长,穿梭于距离上甘岭附近的山洞医院里,负责救治伤员,掩埋牺牲的战友。他多次荣立战功。后任连司务长,停战后,支援朝鲜建设,直到1958年胜利凯旋回国。
说起他的四大(四爸),他滔滔不绝的讲起了四大大光荣而英勇牺牲的抗战经历。
他说:“我的四大大名叫邱铁生,1897年人,小名叫射斗,少年时,就有大的志向,决心终生报国。记得是民国十一年(1922)从陕西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带回一幅《岳母刺字》画,贴在他卧室的墙壁上,每天一有空,就聚精会神的凝视着这幅画,并逢人就说,我要效慕岳飞,终生报国。
上世纪二十年代,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国内军阀混战,使人民生灵涂炭,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的邱铁生恨从心生,于民国十五年(1926 )到陕西省富平县高等小学教学,期间投身杨虎城部队,任上尉译电员、西安绥靖公署少校参谋等职务。二十四年(1935年)在南京中央军校高教班受训。期间,他专程去杭州西湖瞻仰岳飞陵墓,并在“精忠报国”照壁旁拍照留影,以示报国效命的赤子之心。回陕后,升任绥靖公署中校参谋,并于二十五年(1936年)协助杨虎城促成“西安事变”,达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目的。
经查《耀县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七年(1938),国民军新编96军开赴晋南抗日前线,铁生任该军117师47独立旅副旅长,转战中条山玉泉寺一线,多次浴血奋战,屡挫敌峰,使日军难越雷池一步。翌年春(1939)日军川岸师团以数倍兵力猛攻47旅驻地,战斗空前激烈。铁生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终因弹尽粮绝,白刃拼搏,壮烈殉国。”
一代英豪邱铁生,在抗日战场上,实现了自己以民族英雄岳飞为榜样, 终生报国的伟大壮举。他是邱家的骄傲,也是家乡人民的骄傲!
听到噩耗的亲人,立即奔赴山西,将他的遗体接回了家乡,安葬在了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当时的耀县政府,为他送了一幅牌匾,上书“抗战英雄”四个大字。今《耀县志》将其列入《卷二十二人物志》予以记载。家乡的政府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也永远不会忘记他。
附作者简介:
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文化、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陕西省作协会员,铜川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铜川市及王益区作协会员,先后任多家省、市医药(集团)公司企业领导、顾问,铜川市印台区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成员;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顾问。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感悟-沧桑岁月》;编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等书;近几年又在国家、省市报刊、网络,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管理论文。曾获得省、市级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是我省医药行业资深的专家和模范”其事迹被收入《路在脚下延伸》《岁月如歌》《铜川乡村记忆》和《天南地北王益人》等书籍。
作者近照
2024年10月28日 西安 一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