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十一)
文/乐天(北京)
五十六
十面埋伏(押微韵)
无垓下鼓鼙之势,
有世间旌旆霸威。
梦断安知孤月满,
魂归但见乱云飞。
注:“垓下”,地名,在今安徽灵璧县;“鼓鼙”,古代军队常用的乐器。喻征战;“旌旆”,读jīng pèi,旗帜。喻军旅;“孤月满”,喻团圆;袁曹两军对峙于仓亭,曹操采纳程昱“十面埋伏”之计,埋伏十路军马,由许褚诱敌深入,袁绍大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仓亭之战。
五十七
的卢救主(押御韵)
虎旅霜刀取辱来,
龙骧宝马云荒去。
他时遂志自风流,
尽日关情谁毁誉。
注:“的卢”,良马;“虎旅”,勇猛的军队。喻蔡瑁的追军;“霜刀”,雪亮锋利的刀;“取辱”,喻蔡瑁刺杀刘备是自取其辱;“龙骧”,骏马;“云荒”,理想之地。喻刘备驻地新野县;“关情”,动心、牵动情怀;刘备依附曹操时,曹操欲赠送刘备上等马。英雄识马,刘备在劣马中选择了瘦骨嶙峋的的卢马。蔡瑁受命刺杀刘备,危急关头,宝马救主。的卢马一跃三丈,跳过檀溪,刘备脱险。
五十八
全军覆没(押轸韵)
泱泱劲旅魄魂飞,
渺渺精兵愁泪尽。
往事堪伤暮雨生,
初心已去天星陨。
注:“泱泱”,气势宏大;“渺渺”,微弱渺小。喻只有八百人幸存;“暮雨”,傍晚的雨。喻凄婉、冷清;“天星”,喻袁绍;袁绍拥有冀、青、并州及幽州大部,势倾天下。但袁绍不纳忠言,一意孤行,令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五十九
兄弟相残(押有韵)
欲堕哀时不厌厮,
悲鸣误世终难寿。
殊光典雅复生前,
一畅虚无千岁后。
注:“兄弟相残”,指袁绍的三个儿子相互厮杀。袁绍去世后,审配修改袁绍死前留言,立幼子袁尚为主。长子袁谭不服,割据。后被曹操相继攻破,三子皆被杀;“欲堕”,喻袁氏家族将要灭亡;“哀时”,喻哀悼时势;“不厌厮”,喻内讧;“终难寿”,喻江山难以持久。作品第三第四句,是对袁氏家族复兴的嘲讽,除非是死而复生及千年之后。
六十
铜雀台(押寒韵)
眺赏琼瑶佳胜境,
风流锦绣美奇观。
安民济世朝朝苦,
入相经邦岁岁欢。
注:铜雀台位于邺城,即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邺城,是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重镇。曹操于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问荀攸是何征兆?攸曰:“吉兆也。”操大喜,遂命筑高台以庆之。
六十一
哭袁绍(押文韵)
泪满檄文瞻气色,
悲连岁月傍风云。
呼天妙略惊为客,
泣血英才不见君。
注:“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声讨、征召的文书。喻①祭文②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瞻气色”,喻观察部下神色;“呼天”,喻悲伤;“妙略”,高明的方略;“惊为客”、“不见君”,喻阴阳两界;曹操与袁绍从小就是玩伴。后因政见不同,及势力悬殊等原因分道扬镳。曹操祭祀袁绍,并当场吟诵袁绍讨曹檄文,无非是安抚、鉴别、和笼络人心之意。
六十二
逼杀王垕(押庚韵)
寒云覆顶谁为过,
晓日当胸自有明。
往古知恩皆可敬,
而今报主岂无情。
注:“王垕”,曹操的粮官;曹操与袁绍对峙中,因粮食短缺,采取王垕小斛分粮的计策,结果惹怒官兵。为平息怨愤,曹操逼杀了王垕,并将首级示众。
六十三
水淹冀州(押语韵)
漳河水没九州城,
大麓波深天下屿。
锦绣今朝浪打飞,
笙歌往日风吹去。
注:“漳河”,卫河最大支流,在河北、河南两省边境;“没”,读mò;“水没”,喻水淹;“九州”,喻冀州;“麓”,读lù;“大麓”,总领之意。喻大;“屿”,小岛;九州之首冀州,城坚物丰,易守难攻。曹操掘漳河水,水淹并得冀州。
六十四
全忠尽节(押送韵)
奉使无功忍辱羞,
归来得意成仁梦。
平生受业自清明,
末路同朝争戏弄。
注:“全忠尽节”,指袁绍的重要谋士辛评,后随袁谭。因出使曹操未果,被袁谭一言气昏。
六十五
礼聘崔琰(押庚韵)
抱病辞官轩驾事,
忧民阅世隐君情。
休期礼乐期千载,
反被聪明误一生。
注:“抱病”,喻崔琰托病;“轩驾”,车驾。喻官职别驾;“事”,从事;“隐君”,幽静、隐士;“休期”,美好时期;曹操攻下冀州后,安民纳士,礼聘托病在家的崔琰为别驾从事。崔琰原是袁绍的重要谋士,曹操礼聘崔琰后,冀州城初显安定。但崔琰最后也是冤死于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