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于江龙,笔名静川。92届鲁迅文学院作家研习班学员,吉林省文艺评论家首届、二届高级培训班学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协会员;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吉林市作协副秘书长;吉林市诗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首届昌邑区作协主席(法人)。小说、散文、诗歌及评论在《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芒种》《绿风》《兵团日报》《岁月》《吉林日报》等期刊发表;作品入选文集多部;著有文集《隔世的忧愁》《静川现代诗精选》等。
【新诗塬.评论】静川读诗五人评
本期:何三坡、三点的海、布日古德、辛兆库、郭世和
麻雀(外一首)
文
/何三坡
雪在大山下降落
房屋蹲在雪地里
屋顶上蹲着炊烟
麻雀们打扮成
秋天的叶子
从树杈上落下来
又顷刻间
回到树上去
天鹅
它们在山间
散步 打盹 清理翅膀
躲过了世上的尘埃
【静川评点】
何三坡在《麻雀》中运用了优雅而别致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清新明朗的意境。例如,“雪在大山下降落”、“房屋蹲在雪地里”、“屋顶上蹲着炊烟”,这些朴实的物象在不经意间呈现出一种特别雅致的意境,引人入胜。
诗歌中的意境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意境如“洁白的雪花”、“房屋”、“雪地”、“炊烟”,这些物象在不经意间起落有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营造出宁静与圣洁的氛围。无形的意境如“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麻雀的形态,还带给读者视觉和思想的辽阔,引发感悟和思考。
譬如,“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这句诗几乎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带给读者无比干净和明朗的感觉。再如,“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在安静的画面里突然峰回路转,可爱的麻雀向上飞起,带领读者的视线上升,展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何三坡的诗歌常常体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譬如,《天鹅》中写到“它们在山间散步/打盹/清理翅膀/躲过了世上的尘埃”,山间,与浮躁的现实完全隔开,“散步,打盹,清理翅膀”,生活如此简单,与功利的现实彻底隔开。正因为这种完全彻底的隔开,才可能“躲过了世上的尘埃”,才成就了它们作为天鹅的高贵。但愿在今天能够做到如此高贵的不仅仅只有天鹅,更但愿这个世界还能够给“天鹅”成就高贵的氛围与环境。除了这些外延,这首诗还表现了天鹅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内心纯净的向往。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何三坡在《麻雀》中如何运用语言和意境来描绘自然美景和生命活力,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深度。
夜行记
文/三点的海
铁兽咬断缰绳
吞下一个十八盘又一个十八盘
苦行的人躲不过悲欢
星星被呕吐出来
人生一路,满身泥泞
被娘揪着耳朵
【静川评点】
《夜行记》这首诗在当下诗坛中独树一帜,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诗的语言运用巧妙地游走在“复杂与简洁”之间。不像有些诗作,语言的“外套”过于厚重导致“读不懂”,也未落入过于直白而失韵味的陷阱。它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平衡,如“铁兽咬断缰绳,吞下一个十八盘又一个十八盘”,以生动且富有想象力的表述开篇,这里的泰山十八盘隐喻着人生道路的曲折艰难,就像那陡峭的盘山路,而铁兽勇往直前,暗示着诗人在艰难人生路上的无畏勇气,令人瞬间被吸引。
与晚唐花间派的浓艳相较,此诗更具深度和内涵。虽未如李杜般传世经典,但在当代网络诗歌中展现出了自身的价值。
审美辨析方面,《夜行记》无疑表现出色。诗中以独特的视角和意象,如“星星被呕吐出来”这样极具拟人化的妙笔,将星夜兼程中的悲欢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起伏。
整首诗的结构精巧,先以磅礴的喻体前置,类比人生的苦乐,尤其是以泰山十八盘隐喻人生的坎坷,而后以“被娘揪着耳朵”这一俏皮且充满温情的句子收尾,既有对人生冷暖的感慨,又有亲情的温暖加持,就像在寒冷的夜中给予了读者一抹温暖的烛光。
语言上,句与句之间的语态跨度和语意拉扯,非但没有造成断裂感,反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俯下身子
文/布日古德
这个秋天,我老了
大小青山下,我跨过穆棱河
接近了一大片片稻田和青纱帐
我接近了老连长,父亲,母亲的墓碑
半跪着,俯下身子
我努力学着谷子的样子
弓着腰,像老连长,像父亲
拉过的榆木犁杖,弓着身子面对泥土
这个秋天,我老了
孙子牵着我的手采蒲棒
孙子教我挖菜挎筐,用刀的正确姿势
孙子摁着我的手,捞出一款鹅卵石
坐在穆棱河南岸
我们面对一棵白桦树
我们刻上856四连
我们刻上自己的名字
孙子说“爷爷,你老了
你爱着的这棵白桦树依然年轻”
(2024年10月29日写于北大荒二道河农场)
【静川评点】
在布日古德的《俯下身子》中,我们仿佛亲身走进了那片饱含岁月与深情的土地。
这个秋天,诗人感慨自己的老去,在大小青山下,穆棱河的流淌声中,稻田与青纱帐铺展成一幅生动的画卷。诗人半跪着、俯下身子,那努力学着谷子的姿态,如同一幅凝重的剪影,让我们看到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敬意。他弓着腰,恰似老连长和父亲拉过的榆木犁杖,弓着身子面对泥土,这一意象,将坚韧与奉献具象化,仿佛能触摸到那沉重的犁铧在土地上留下的深深痕迹。
孙子牵着诗人的手采蒲棒,教他挖菜挎筐、用刀的正确姿势,这温馨的画面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孙子摁着诗人的手捞出一款鹅卵石的场景,更是将亲情的温暖具象到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中。
当他们坐在穆棱河南岸,面对一棵白桦树,刻下“856 四连”和自己的名字时,这棵白桦树不再仅仅是一棵树,它成为了时光的见证者,承载着记忆与传承。
正如诗中孙子所说:“爷爷,你老了,你爱着的这棵白桦树依然年轻。”岁月无情流逝,但那些珍贵的情感与记忆,如同永恒的白桦树,在时光中屹立不倒,永远鲜活。布日古德用质朴而深情的语言,将生命的轮回、亲情的延续和对土地的眷恋,以具象化和意象化的方式呈现,让读者在诗行中感受到了岁月的厚重与生命的温度。
遇见第一场雪
文/辛兆库
在岁月的转角
我遇见了第一片雪花
随后又有二片 三片 十片 百片 无数片
漫天飘落、洋洋洒洒
它如同梦幻的使者
轻盈地飘落在我周围的世界
时光真的很无情
春的生机 夏的茂盛 秋的硕果
转眼都送给了过去
繁华飘落
转过身来便是雪花的世界
雪花纷飞 似繁星坠落
每一片都带着神秘的诉说
触碰脸颊 瞬间融化
像极了稍纵即逝的快乐
街头巷尾被白色包裹
寂静中听见雪的欢歌
那是风与雪的交响
演绎着冬的独特
洁白的花瓣纷飞
亲吻着大地的每一寸肌肤
街头的灯火朦胧
雪花在光影中舞动
每一片晶莹
都是天空星星写给人间的情书
我伸出手
接住这冬天的礼物
它在掌心瞬间融化
宛如短暂而美好的相遇
第一场雪啊 你是时光的礼物
让心灵在纯净中找到了归宿
愿这洁白能洗净尘埃的纷扰
让灵魂在雪的怀抱里静悄悄
第一场雪 是初遇的美好
更是心底永不褪色的诗稿
让我在这银白的画卷里
寻得一份宁静与安详
沉醉在这初雪的浪漫与温柔乡
【静川评点】
辛兆库的《遇见第一场雪》是一首充满诗意与情感的佳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与初雪邂逅的美妙瞬间,引发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篇,“在岁月的转角,我遇见了第一片雪花”,简单而直接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特定的情境,仿佛让我们也一同站在了那个与雪初遇的地方。随后对雪花数量的描述,“随后又有二片 三片 十片 百片 无数片,漫天飘落、洋洋洒洒”,生动地展现出雪势由小到大的变化,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梦幻的氛围。
在诗人眼中,雪如同“梦幻的使者”,轻盈地降临在周围的世界。这种比喻赋予了雪以神秘而美好的形象,也暗示了雪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的景观,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启示。接下来,诗人感慨时光的无情,将春的生机、夏的茂盛、秋的硕果与眼前的雪花世界相对比,凸显出时间的匆匆和生命的无常。这种对时光的思考,使诗歌在描绘雪景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份深沉的哲理意味。
“雪花纷飞 似繁星坠落,每一片都带着神秘的诉说,触碰脸颊 瞬间融化,像极了稍纵即逝的快乐”这几句诗,将雪花比作繁星,形象地表现出雪花的璀璨和珍贵,而雪花瞬间融化的描写,则象征着快乐往往是短暂而难以捉摸的,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和美好事物的易逝。
诗歌中对街头巷尾雪景的描绘,“街头巷尾被白色包裹,寂静中听见雪的欢歌,那是风与雪的交响,演绎着冬的独特”,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雪的宁静与欢悦。雪花亲吻大地,街头灯火朦胧,光影中舞动的雪花,每一个细节都被诗人捕捉并生动地展现出来,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温馨的氛围。
诗人伸出手接住雪花,将其视为冬天的礼物,进一步表达了对雪的喜爱和珍惜。“它在掌心瞬间融化,宛如短暂而美好的相遇”,这里的相遇不仅是与雪花的相遇,更是与生命中美好瞬间的相遇,寓意深刻。最后,诗人希望雪能洗净尘埃的纷扰,让灵魂得到安宁,表达了对纯净和宁静的向往,也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总体而言,辛兆库的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初雪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在感受雪的美丽的同时,也对时光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无论是诗歌的结构还是韵律,都显得和谐流畅,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乡 亲
文/郭世和
常常会想起
那个僻静的小山村
想起那些
朴实善良的村民
我们的知青岁月
就从那里开始
与乡亲们的见面
总让我们绕梦牵魂
忘不了啊
五十六年前
那个初冬的早晨
我们踏着深深的积雪
来这里落户扎根
只看见路边站滿了
欢迎我们的人群
那一张张温馨的笑脸
都是那么和蔼可亲
生产队长 妇女主任
慈祥的爷爷奶奶
热情的大叔大婶
年轻的姑娘小伙儿
和我们一样青春
还有蹦蹦跳跳的孩子
脸蛋儿上尽写着
快乐与天真
乡亲们拉着我们的手
就象久别的亲人
这一刻 我们的心
仿佛要跳出胸膛
泪水打湿了衣襟
啊 多热的情感
多好的乡亲
冬雪中
我们又走进了
温暖的家门
【静川评点】
郭世和的《乡亲》这首诗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知青岁月与乡亲们的相遇和相处,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真挚的情感,令人动容。
诗歌开篇“常常会想起,那个僻静的小山村,想起那些,朴实善良的村民”,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那个小山村和乡亲们的深深怀念,奠定了整首诗温暖而怀旧的基调。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让读者能够迅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接着,诗人回忆起与乡亲们见面的场景,“忘不了啊,五十六年前,那个初冬的早晨,我们踏着深深的积雪,来这里落户扎根,只看见路边站滿了,欢迎我们的人群”,通过对具体时间和环境的描述,增强了回忆的真实感和画面感。而“那一张张温馨的笑脸,都是那么和蔼可亲”,则着重刻画了乡亲们的热情和友善,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那些亲切的面容。
诗中对不同人物的列举,“生产队长 妇女主任,慈祥的爷爷奶奶,热情的大叔大婶,年轻的姑娘小伙儿,和我们一样青春,还有蹦蹦跳跳的孩子”,展现了乡村生活的丰富和多彩,也表现出诗人对每一个乡亲的深刻记忆。这些人物的形象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温暖的乡村群体。
“乡亲们拉着我们的手,就象久别的亲人,这一刻 我们的心,仿佛要跳出胸膛,泪水打湿了衣襟”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激动人心的场景,那种亲如一家的情感扑面而来。诗人用“心要跳出胸膛”和“泪水打湿衣襟”这样强烈的表达方式,深刻地展现了知青们与乡亲们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真挚的感动。
最后,诗人以“冬雪中,我们又走进了,温暖的家门”结尾,既呼应了开头的寒冷积雪,又突出了乡亲们给予的温暖,给人以余味悠长之感。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饱含深情,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展现了乡村人民的淳朴善良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代里珍贵的人间温情。
这首诗在结构上层次清晰,节奏平稳,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将那份对乡亲的深深眷恋和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对一段过去时光的追忆,更是对人性美好和乡村温暖的赞美与歌颂,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禁被那份纯粹的情感所打动,对那个充满温情的小山村和善良的乡亲们充满了向往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