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百花园地》 传递正能量



第21期






当代新锐学者、语言大师、著名评论家王罡先生点评推荐/当代杰出农民诗人钟明和呕心力作




钟明和,吉林省东丰县农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源市诗词学会理事,东丰县诗词学会副会长,东丰县十佳诗人。
作品多次在省市级诗词赛事中获奖。有作品被编入《中华通韵》教程课本中。也常在《中华诗词杂志》、《长白山诗词》、《望月文学》、《诗潮》、《黑土地文学》、《中国诗歌》和其他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

风俗篇
(1)拜年
转眼人花甲,没觉岁月长。
躬身一祝语,谁敢不吉祥。
【点评】
评论家王罡
前两句表面上是说,直到“现在”对时间都没感觉,但言外之意却是有感觉,感到“将来”时日不多,吉凶难测,此时的“心境”便是希望有人祝福,以便借此“吉言”,多活几日。后两句顺理成章地写到晚辈们的“祝语”——祝您“吉祥”!这“吉祥”来得真“如意”啊!于是老人心花怒放地甩出了一排红包。
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巧妙,二是有趣。
(2)清明遣怀
一束白菊一缕风,刮来阵阵断肠声。
当年坟上那锹土,埋了人生厚厚情。
【点评】
评论家王罡
前两句叙事,“风”是文眼。“白菊”是纸花,烧掉后的烟灰气味随风而来,哭声也随风而来。后两句论理,形式上是追忆当年埋死人的情景。“人生”是“生前”那段“人生”,生前的活蹦乱跳的情跟死后的哭鼻子抹眼泪的情能一样吗?要是一样就不用哭了。这就是所论之“理”。“埋”是两种情感的“分界点”。
这首诗的特点,一是用“曲笔手法”来“隐形描写”,二是把论理装进叙事之中。
(3)七夕梦
昨夜相思又涨潮,飞身乘梦到云霄。
银河已被情填满,从此无须等鹊桥。
【点评】
评论家王罡
前两句的“梦境”极为奇幻。“涨潮”,具双关意,一是“心潮澎湃”之意,二是梦境中的“现实”,因为“现实”不利才会想到逃离现实,才会有第二句合乎情理和逻辑的“梦境延续”。但“相思”说明认识还是清醒的,“梦”是虚构的。第三句是“梦魂”到了银河之所见,男男女女都是人。这些人都是为“情”而来的,所以诗中说“情满银河”。“鹊桥”也是为成全牛郎织女的“情”而“设置”的,这就找到了“梦魂桥”与“鹊桥”的共同点,所以第四句说从此以后不必再“循规蹈矩”地死等一年一度的“鹊桥”了,言外之意,有情人可以天天相见了,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4)倒春寒
频频降雪乱春规,燕子无从剪柳眉。
柳上鹅黄初入梦,西风又把色收回。
【点评】
评论家王罡
“倒春寒”本来是常有的事,但诗人将它斥之为“乱春规”,因为这会造成一连串的不良后果。这就表达了一种“情感”和“态度”。二三四句都是这种“不良后果”的具体表现。四句全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十分生动形象。
(5)关东的谷雨
耕牛抱垅不歇肩,犁过朝霞破晚烟。
若是星辰接地气,能将种籽撒天边。
【点评】
评论家王罡
“谷雨”是耕种的时节。由于农业活计半点不能违时,所以才会有整体忙碌不停的情景。“破”是突破、超过之意。第二句用的是“移就”的修辞手法,且“时间”概念均用“物象”(朝霞、晚烟)来表达,增强了形象性。第三句用“假设”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农民“只恨天太短、惟愿连轴转”的“乐此不疲”的心愿和不知苦累的冲天干劲。“接地气”是化用网络新词,与下一句的“撒天边”,其寓意都非常耐人寻味。

农事篇
(6)农家春
逐日升温柳见青,今晨忽起杏花风。
备耕农户铧尖上,早已安完布谷声。
【点评】
评论家王罡
前两句,先动用触觉器官和视觉器官,再动用嗅觉器官,表达了类似“春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之人、物“通感”的意涵。三四句用的是“逆向思维”的因果倒置手法,表达了农民农业活计的严守农时之传统理念。
(7)抢种
布谷催开野杏花,一轮使命到农家。
东南西北机声起,种罢朝晖种晚霞。
【点评】
评论家王罡
第一句是“物候”现象,说“布谷鸟”有“使命”,那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三句是“抢种”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欢乐繁忙景象,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写景篇
(8)春声
老柳闲摇二月风,丝如帘帐卷朦胧。
阳坡野草春心动,隐隐传来破土声。
【点评】
评论家王罡
第一句的“闲”,悠哉悠哉之貌。第二句“意象”上有一个传递过程:柳丝——帘帐——寝室——睡梦。第三句的“春心”,语意双关。第四句的“破土声”既可以是写实,也可以是想象。
(9)绘春图
新柳垂丝探影深,风推霞色染波纹。
野鸭倒立捞春景,贿赂桥头作画人。
【点评】
评论家王罡
这首诗“诗情”飞扬,“画意”盎然。在阳光的照射下,岸柳之“丝绦”意欲垂到地面去探够那斑驳陆离、似乎有点像自己而且总跟自己逗趣儿的影子,表达了新柳对自己的爱恋和自赏。再看水面,在风的助力之下,蓝天上的红霞倒映在波纹轻皱的水面上就像彩色水墨画一样,既不失真,又具动感,就像刚染过而又墨迹未干的样子。
(10)笔下春景
满犁新土问朝阳,蛙鼓声声响水塘。
稚子池边学野调,诱来布谷唱春光。
【点评】
评论家王罡
第一句的“问”是“问候”之意,说明农家天不亮就开始耕田了,且把初稿中的“泛”之视觉形象换成了听觉形象,这样,全诗就都是描写听觉形象了。“野调”,自然是布谷鸟的叫声,这样才会“引来布谷唱春光”。第三句十分有趣,不学别的,专学布谷鸟,说明就连农家子弟都懂得物候和农事,当然也表达了农家期盼布谷鸟早日到来的急迫心情。
(11)写秋
柳影摇风阵阵凉,农田正在度秋桑。
高粱举起千株火,伸向天空烤太阳。
【点评】
评论家王罡
这首诗体现了“逆向思维”的形象思维逻辑,第一句和第四句最为明显。第三句兼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桑”是“桑田”,语出“沧海桑田”之典故,与“农田”对应,所在句的意涵是,农田正在度过秋天,向冬天过渡。
(12)浅秋
云淡天高已报秋,一川墨绿不知愁。
鸣蝉树上悲命苦,我与熟黄有代沟。
【点评】
评论家王罡
“天高云淡”是秋天的基本特征,但由于是“浅秋”,所以“平川”上的“草木”仍然显得绿意未衰,只有树上的鸣蝉预感到寒意,它们的叫声虽然听上去跟以前一样,但也总能流露出掩饰不住的悲切心声,哭诉道:“我好好命苦哟!我是等不到‘熟黄季’的到来啦!”这首诗全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13)乡间晨景
一川芳草醉流霞,岸柳垂丝钓浪花。
远处谁人裁紫雾,诱出农户几只鸭。
【点评】
评论家王罡
“醉”,拟人手法,且为“使动”用法,“使陶醉”之意。“钓”亦为拟人手法。“裁”为“移就”手法第一句是“逆向思维”的形象思维逻辑。第三句是想象,“紫雾”是上文“流霞”之“换名”。第三句意味着天亮,第四句是说天亮以后农户开始放鸭子。这两句用的也是逆向思维方法。

咏物篇
(14)烟花
生就根基小,心花却向天。
有人发感叹,灿烂欠时间。
【点评】
评论家王罡
第一句“状物”,且借喻喻人。第二句“状物”兼拟人。第三句假借别人之口谈自己的认识。第四句点明了烟花先天性不足与发展前景的关系,亦即“不能持久灿烂”的原因。
(15)咏柳
柳丝蘸水写流年,撇捺无痕也有篇。
不记霜秋伤感事,却将希望寄春天。
【点评】
评论家王罡
第一句“寓意”是“年年如此”,第二句的“撇捺”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含蓄而形象地表现人文情怀,三四句是拟人手法,赋予了柳树“人”的情感和意志,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乐观进取的精神境界。
(16)秋海棠
鹂鸟枝头怨海棠,贪心使尔变疯狂。
秋光赐汝绯红色,何必分吾一半黄。
【点评】
评论家王罡
“诗意”的重点是描写秋海棠“红中带黄”的视觉形象,这种“外观”美极了,让“黄鹂”产生了羡慕嫉妒恨的心理不平衡。诗人没有“平铺直叙”地直接描写从而从正面来赞美褒扬,而是借黄鹂之口,道出“鹂鸟”之“怨”(当然有一些污蔑诋毁之词),从而从反面来反衬秋海棠令人嫉羡的美,这样表达效果更好,更真实可信。
本诗另一特色是从鹂鸟嘴里发出的“人称代词”“尔”“汝”“吾”之文绉绉的“酸气”,非常切合题旨。

世情篇
(17)留守
门前一送见虚空,望到车轮过岭东。
黄犬不堪人寂寞,石盆咬碎乱撒风。
【点评】
评论家王罡
第一句的“虚空”表离别时的“心境”,第二句,“悠悠我心”寄托于“车轮”,殷殷之情外现于形象描写。三四句,实际是由于时间太长,黄犬饿得要死,主人又不来给石盆添食(现在都是现成的“狗粮”),连嗥带叫了几次都没人搭理,这才“无聊”地啃起了“盆边儿”。但诗人说,黄犬通人意,为送别丈夫的女主人分担连带关系的“寂寞”,写得形象生动,格外传神。女主人可以有这样的类似表现吗?当然不行。所以,这首诗的“重点”在后两句。诗人借“养生像主”的黄犬之异常举动描写,曲笔抒发了女主人公“寂寞难熬”的痛苦心声。
(18)与老友交谈得句
笑语戛然换叹声,生活之路宛如绳。
人人都是麻花股,多少弯曲数不清。
【点评】
评论家王罡
第一句的情景、形象和心理描写熔铸一炉,而且意趣盎然,意味深长。其余三句都是哲理性的东西,但又比喻贴切,不失形象性。
(19)洗浴
放胆人前大舍身,小池水里洗征尘。
陈年往事搓成卷,赠与清流讨个春。
【点评】
评论家王罡
第一句是说“全无顾忌”,“小家子气”一扫而光,但总觉这是冒了多大的“羞耻”风险才做出的“失身”抉择,还是没有“脱衣舞”那种主动大气,频频作秀,吸人眼球、勾人魂魄的意味,毕竟是流臭汗的普通劳动人民嘛!这一句是诗人第一次进澡堂心理活动的微妙写真。本来就是洗个澡嘛,很普通的,但诗人把洗澡过程中的动作“要领”都跟“生活”“征尘”挂起钩来,而且是那样的恰切自然,这就是本诗的特色。

言情篇
(20)乡念
并非红豆惹相思,山水田园也入痴。
绝句三千情未尽,老屋还有诱人词。
【点评】
评论家王罡
前两句是“议论”的笔调,通过一否定一肯定的“对比论证”,直接点明主旨——乡念。三四句是“叙述”的笔法,它是第二句的延伸和展开,取材“山水田园”,围绕“老屋”,写出了好多写景抒情的“绝句”和“古词”,这是诗人情感生活的实录和真正的让人痴情难忘的“红豆”。这里有诗人游走山水田园、光顾老屋的身影,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21)乡梦
乡梦频频带泪珠,总拿花甲对当初。
情如溪水声声远,爱比天书难解读。
【点评】
评论家王罡
第一句落笔入题,梦醒以后泪湿枕巾,说明“乡情”之重、之切,第二句是对年少时生活情景的追忆,“对”是对 对比鲜明,落差极大因而无法弥合的两种生活现实的唏嘘慨叹以及对少年往事 情痴意笃的“怀念”。三四句是一个“对仗”,用两个比喻来表达“当年之情不可追,童心之爱难言表”之既眷恋又失望的矛盾纠结情感。
(22)牡丹情
春来即有洛阳风,刮得游人动了情。
不是芳名强揽客,只因姿色太倾城。
【点评】
评论家王罡
“洛阳风”是从洛阳刮来的风,寓意“香风”,带着牡丹花香的风,第二句是说这种风的“魔力”,因为“牡丹”不光象征富贵,更有爱情故事,更具传奇色彩。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糗事让很多人认定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死理儿。后两句用议论笔法直接亮明观点:牡丹的“揽客”(吸引游客)不是因为人云亦云的“芳名”,而是确有令人倾倒的“资本”——姿色太美!
(23)端午节与好友相遇
偶得相逢叙往情,举杯喝到月儿明。
别时唯恐双流泪,一炕鼾声免送行。
【点评】
评论家王罡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情思的与众不同。
因为感情珍贵,际遇难得,所以,“叙往情”时才会有第二句内容叙写的义理根据。三四句作为诗意组成要素的“语意”(包括“语向”和“语势”)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转”:诗意中的“别前”“情景”——两人“装睡”的“情节”,别有“情趣”。表面上看,两人都是虚情假意的世俗小人,但我们从“唯恐双流泪”这五个字的字缝中还是看出了“端倪”:由于感情真挚而浓烈,所以两人都在为对方“别时”着想,这与“蒋干盗书”情节中周瑜的“借酒装睡”“梦言梦语”有着天壤之别的迥然不同的动机。
(24)五律 偶遇
发小偶重逢,当街便动情。
相拥心颤抖,对视泪朦胧。
半晌咽无语,忽然笑有声。
乡邻排序问,暗里访秋红。
【点评】
评论家王罡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情节真实,表述自然;形象鲜明,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生动有趣;情感真挚而强烈,感人肺腑。本诗的构思和结构完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要求,但在运思行笔过程中没有省略,没有跳跃,没有语序乱排,给人一种并非刻意求律,而是顺乎自然、尊乎天理人道,照实描述,珠联璧合,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之感。

即兴篇
(25)春日闲趣
细雨浇春草见芽,枯荣交替也奇葩。
河边小坐猜流速,半秒掀翻两水花。
【点评】
评论家王罡
第一句是诗人脑海中“春”的“样子”,代表“物象”是“草”,但诗意的重点不在表现草的旺盛生命力上,也就是说,诗的“主旨意象”不是草而是“细雨”,因为细雨会“浇春”,能使春天呈现出绿意盎然的“景象”。第二句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演绎变造而来。“奇葩”一词表达“草”还有“报春”的职能。三四句扣题,主人公似有孩童一样的闲心野趣和好奇贪玩的情衷。前两句与后两句并非两张皮,因为“细雨浇春春意浓”为“河边小坐玩流水”创造了条件,做了铺垫,“河边玩乐”也就成了题中的应有之义了。
(26)观雨
琼珠串串房檐挂,不绿禾苗誓不休。
走近窗前一放眼,烟云锁住小桥头。
【点评】
评论家王罡
第一句为“写实”性“近景”描写,第二句的实际意涵是表达“下雨”持续时间很长,但诗人并没有分析这种“下雨”的副作用(灾害),而是只做了“正能量”的“正面”判断,实际表达的是作者的心愿。由于有这种心理需求和心理暗示,所以“主人公”(诗人)才会下意识地“走近窗前”一观究竟,结果不出所料,作为“远景”的白茫茫一片的“雨雾”把“小桥头”封锁得密不透风,老天爷功德圆满,“主人公”也志得意满了。
(27)酒里寻春
夕下三巡酒,归来月已明。
柳丝扶醉客,一步一莺声。
【赏析】
评论家王罡
夕阳西下时分开始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喝得不亦乐乎,回来时月亮已经升到半空,格外皎洁明亮。前两句虽然有“夕阳”和“明月”,但仍然属于“过片”或“过场”。后两句才是“主旨”之所在。“柳丝”和“黄莺”是春天的物象,“清风拂柳”和“黄莺啼啭”是“春景”的表征。后两句扣题,表达“醉汉”眼中的“春景”,别有一番意趣和滋味。本来是醉客揪住柳丝不敢松手,诗中却依照逆向思维的逻辑,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柳丝搀扶着醉客,这就阴差阳错地表达了醉客眼中自然万物具有同人类一样能够温馨体贴别人的人文主义情怀,也就是说,醉客感受到了春天给人身心通透的温暖。最后一句兼用了“双关”和“借喻”的修辞手法,本来是醉客每走一步都要哼哼吱吱几声,但醉客的耳朵里却出现了听到美妙绝伦的黄莺啼啭声的幻觉,也就是说,在醉客的“意念”中,不光触觉形象的“助人为乐”的柳丝,就连听觉形象的酷似呻吟的“鸟叫”也是让人舒心惬意的“春景”。如果把标题换成“春日饮酒”就没有这个意象意境和意趣韵味了。
(28)乡间即兴
酒惹诗情上笔端,写群小鸟过炊烟。
夕阳垄断霞颜色,雪地描红几少年。
【点评】
评论家王罡
第一句是说酒的作用,表明“酒兴”和“诗情”的关系,第二句的“写”是“语意双关”,既是“诗情”的抒写,也是“画意”的描写,“小鸟”是活的物象,“炊烟”具有“人间烟火”之象征意义。前两句描写的是屋顶到天空的景物。第三句提供了“创作背景”,是天空中红彤彤的“夕阳”和“霞光”,除此之外再无别物。第四句,笔锋转回到了社会人生中的“人物活动”上来。“描红”在诗中是初学绘画者(少年)的“野外临摹”习作。雪地里能临摹什么呢?十有八九是梅花。
这首诗用简约的笔墨(彩笔、蜡笔、水彩之类的绘画工具或材料)为我们勾勒描绘出一幅性质风格类似漫画速写的自然景观兼人物风情图。从作为“景物”的“小鸟”、“炊烟”和作为“人物”(当然,对于本诗来说,也是“景物”,而且是最能体现“主旨意象”的一景)的“少年”以及“有数”的色彩(红、白、青)来看,本诗构图的情趣在于酒后的即兴感、随意性和“画意”的“童稚气”。
(29)七夕(词牌组诗)
紫玉箫吹贺圣朝,渔家傲里念奴娇。
佳人醉赏西江月,烛影摇红望海潮。
【点评】
评论家王罡
全诗包含八个词牌,都要围绕“七夕”题旨,紧扣“爱情”题意来排列组合,表达相关“诗意”,又要合律叶韵,实属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