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果之十二
苹果——老少皆宜四季鲜
作者/张瑞
十几年前的印象中,苹果是最常见,也是最常吃的水果,熟悉、亲切的就象邻家女孩,久而久之,对其样貌反而浑不在意了。待到穿行于苹果园整齐的果树行间,看秋日的阳光透过枝叶斜射下来,映照出点点酡红时,方觉得有一种雍容华贵的美直逼过来。轻轻摘下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托在手里,无需入口,那股清香就足以令人陶醉了。
苹果为蔷薇科苹果属植物,是我国主要栽培树种之一,多年以来,我国苹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而所栽培的苹果品种大都来自欧美、澳洲的、日本的。我们将其统称为“大苹果”或“西洋苹果”
中国境内的西洋苹果是由美国传教士于1871年带入山东烟台种植的,所以中国大苹果的栽培历史不过才100多年,但发展迅猛,已占绝对优势。30年前,北京人大都知道“烟台苹果”好吃。
但研究结果表明,世界栽培苹果的“根”都在中国!在中国的新疆!就是说,世界栽培苹果起源于中国新疆的塞威士苹果野生种(也称新疆野苹果)。一部分新疆野苹果沿古丝绸之路向西交流,传到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再进入欧洲,逐渐演化筛选形成当今世界的栽培苹果,就是我们说的“大苹果”或“西洋苹果”,美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又传入美洲。还有一部分新疆野苹果,大约在5000年前,在向东交流中与山荆子等野生苹果种杂交、驯化而产生了中国早期的绵苹果;后经历演变和人工选择形成现如今种类繁多的小苹果类品种,如柰、香果、沙果、槟子、海棠等。因此说,小苹果类栽培历史更久远,
中国古人将这些小苹果类称为“频婆”、“柰”,也称“绵苹果”。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有记载“亭柰厚朴、沙棠栎槠”(亭:指棠梨或海棠果,柰:苹果类)(沙棠:指沙果)。
北京栽培小苹果的历史最早在明代《群芳谱》中有记载(公元1603年),“频婆,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香闻数步,味甘松”,说明当时北京出产的小苹果已十分有名。到清代,有关北京地区栽培小苹果的情况在房山、宛平、延庆、昌平、怀柔、密云、平谷等地县志中的物产部分均有记载。如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房山县志》记载:“果,一名蘋婆果”。《采兰杂志》记有:燕地蘋婆果味虽平淡,夜置枕边有香气。”这应该是京城百姓说的香果,又叫虎拉车;槟子,也叫酸槟子,比香果小,色红,味酸,形微高;沙果则绵而沙,形似槟子而稍扁小,或叫林檎;海棠有红白二种,白者味佳,多做蜜饯,百姓所买多红者。
这些小苹果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历史上,小苹果曾是供应北京市场的主要果品。
北京引进和栽培大苹果是在二十世纪初期。据史料记载,1906年当时的中央农事试验场(现在动物园所在地)首次引入了国光、柳玉、翠玉、红绞。直到1941年北京共引入黄魁、倭锦、香蕉、祝光、旭、红星、金冠、印度等30余个品种。其中不少 直到七八十年代仍是北京苹果树的当家品种。
记得1979年作为北京农学院恢复招生的第一届学生,我们入校时校园里还保留了两片50年代建校时种植的苹果园,其中就有祝、旭、倭锦、印度、金冠和红星等。印象中好象每年暑假前树上的小苹果崽就基本被学生们吃光了。
解放后北京地区开始发展苹果生产,但品种更新缓慢,直到90年代年,随着着色系红富士、乔纳金、王林、红津轻、新乔纳金、皇家嘎拉等40余个苹果品种的引进,加快了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栽培面积迅速扩大。90年代以后,北京地区所产红富士苹果已成为供应首都市场的主流品种。
到2000年初,经过了以昌平为代表的北京几代苹果人的努力,建成了以燕山、太行山山前暧区为主要分布的苹果产业带,开启了北京苹果的辉煌阶段,北京的苹果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随着大苹果的发展,小苹果的栽培面积日渐减少,大部分已濒临灭绝。但这些古老品种形态各异,独具特色,在倡导“创造唯一性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2000年后,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为大苹果的补充,北京山区小苹果种植又有了恢复发展,主要集中在延庆邦水峪、昌平流村、高崖口,唤起了老北京的记忆。
——文中图片反应的是北京苹果产业的繁荣景象”,因文篇幅的原因中对产业辉煌没做更多描述,最后一张图片是新疆野苹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