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旋窝村毛泽东旧居
作者:蒲亚辉
本文图片:郎佐民
一
接受完哈达铺红色长征教育的洗礼已接近中午,在初夏的节令享受了一碗红军凉粉,吃完时令的野菜,在酒足饭饱的时候乘车返回。途径麻子川,看到路边上十里红色旅游环线的标志时,一行人都有一探究竟的兴致,于是就拐道红色环线南行,一路油菜花金黄,青草绿,青稞麦子翻碧浪。车子在部分只有路基的道上颠簸向前。当站在扁鹿羔儿梁稍作休息的时候,山下四面环山的旋窝村如同一个盆子,承接岷山蜿蜒而出的银链。接近午后的阳光越过达拉梁,照着回汉杂居的村庄,像一个安睡的孩子躺在母亲的怀中。更远处的达拉梁山脉把翠绿高高深入到朵朵白云之中,横亘在今日的岷县和迭部之间,也把此刻的旅人横亘在甘南雪山和草地的秘境之外。
二
1935年9月17日的达拉梁,迎接一队远行而来的人,他们口音各异,队形整齐,是届时突破天险腊子口红一方面军,队伍里就有中央领导人毛泽东。他站在达拉梁上,回身远望千里岷山,白雪皑皑,巍峨雄壮,昨夜的腊子口隐入群山和林涛之间。腊子口佛晓之战的枪炮声还在耳边回荡,为突破驻守岷县的国民党陆军新编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把守的重兵,红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14日从俄界出发,日夜兼程于9月16日击溃前沿守敌。16时许,向腊子口守敌发起猛攻,经过两天激烈的浴血战斗,英勇善战的红军于17日凌晨3时许,采用攀岩迂回,出奇制胜夺取了腊子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腊子口,周围是崇山峻岭,东西两侧都是100多米高的陡峭石崖,如刀劈斧削一般,中间是一个宽8米左右的隘口,腊子河从沟底峡口奔涌而出,水流湍急,浪花激荡,汇成飞速旋转的旋涡,难以徒涉。两山之间凌空横架着一座东西走向的小木桥,把两边绝壁连接起来。要通过腊子口,除了这座小木桥别无他路。这里是川西进入甘肃的唯一通道。英雄云贵川用飞绳和肉躯拔掉了建在老虎嘴里的碉堡,此时的红四军是一把利剑,斩开天险,是脱困的大鹏,摆脱了左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翼胡宗南主力,从四川尾随而来的刘文辉川边军侧翼的四面合围,一飞冲天。此战,彻底击溃了军阀鲁大昌早已部署好的第十四师守军,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把红军困死在藏区,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一举解决了红军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红四团以破竹之势,一路追击,沿途击溃鲁大昌在麻子川大草滩一线的守军,夺下粮仓一个,缴获粮食10万斤,盐2000斤。紧随红四团的毛泽东,此时正站在海拔3947米的达拉梁,回想将近一年来长征路上的种种艰辛,心潮澎湃,看着眼前遍山成熟的庄稼,束起的青稞、燕麦、麦子束子像列队的士兵夹道欢迎,眼看着红军终于摆脱了雪山和草地,告别了风餐露宿、荒无人烟和吃草根树皮的原野生活,心情突然开朗起来。作为诗人的毛泽东豪情万丈,有了创作诗词的冲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的诗句脱口而出。三我们迎着偏西的太阳向旋窝村开去,偶尔施工堆起土石堆会断了去路,当沿清澈的河流找到路的时候,已经到了村口,村庄寂静无声,偶尔的鸡鸣在小巷内回响,村子空着,人们都进山去侍弄正在露头的黄芪、当归,为一年的好收成耕耘晨昏。最为活跃的孩子们,此刻都还在课堂上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此刻的我们像极了那个进村的小战士,一路小心探寻、打听。1935年9月17日的黄昏,一行人身披向晚的暮光从倒渣沟,沿着槽子河向旋窝村行进,途中先遣部队回报,红军到达前,鲁大昌的残兵败将边逃跑,边胡言乱语散播“红军都长着红头发、红胡子,一进村就杀人放火,还吃人呢”的谣言。村民们听了非常害怕,都跑到山里躲去了。傍晚到旋窝村时,毛泽东等领导人立即约束部队驻扎村外,前来迎接毛泽东等人的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报告说:“红军追敌到旋窝村的时候,全村只有清真寺里有一位回族阿訇和几个老人。”毛泽东听了,问:“这是怎么一回事?”一行人边向村子行进边聊。林彪便讲述了红四团战士小心地行走在空空的村庄里,直到见到回族阿訇。战士轻声问阿訇:“老人家,村里人都干撒去了?”阿訇说:“避难去了。”说话间就进到村子里了,由于群众的外出躲藏,整个村庄在夜色中显得空荡寂静。前面进村的先头部队已经在村里墙上、道旁,书写了“遵守政治纪律,争取抗日群众”、“红军是穷人的亲兄弟”等宣传标语。九月的凉风穿过街巷向远处的深山跑去,此时的天空落下了毛毛细雨。毛泽东和中央机关住旋窝村,毛泽东住在村民沙子贵家(该民居后归韩启明),一边派人与旋窝村清真寺阿訇联系,一边和张闻天等领导同志商讨下一步红军的走向。

三
我们开车向路边守家的老人打听着一路向前,终于来到一座坐北向南、土木结构、四间出檐、有前走廊的草屋前,推开门,整个院子空荡荡地,只有一棵落花的李子树上新发的嫩芽和还没有结李子的花蒂招引喧闹的蜂蝶,而炕上的毛泽东和阿訇丁振邦在火盆边上侃侃而谈。阿訇说:“您刚才问为什么村民都跑了,而我和其他老人留下,我们回族有什么民族习俗。”“村民们跑是因为长期受鲁大昌匪兵的欺压和骚扰,他们逃跑时又散播谣言,这些谣言让群众害怕的逃跑。我和其他老人留下来是人老了鲁大昌的军队即使抓壮丁也看不上年老的,大伙儿跑了总该有几个看家的人吧。”
毛泽东问:“你看我们红军部队呢?”阿訇说:“他们说你们都是红头发红胡子,吃人的人。可你们来了,虽然都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但队伍是整齐的,哪有红头发红胡子。这一天,我看见的是红军战士拔了萝卜,就把钱放在萝卜坑里,即使现在这样下着雨,我一路过来他们也待在屋檐下不进村民的门,天气这样冷还冒雨露宿,互相拥挤着用体温御寒,哪里像那些匪兵的做派。”毛泽东笑着说:“老人家。我们红军都是工农大众组织起来的队伍,是专为穷人打天下的、是穷人自己的队伍。我们是受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三大纪律约束的军队。”两人聊得十分投机,毛泽东从红军队伍谈起,谈到国民党军队在长征路上的围追堵截。丁振邦则细谈回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直到丁振邦问毛泽东时间已是深夜后起身告别。送别了丁振邦阿訇,毛泽东同张闻天等领导同志根据阿訇所说民族宗教信仰,讨论制定了:1.进入回民区,先派代表与阿訇接洽,说明红军北上抗日的意义,征得同意后,方能进村宿营;2.保护回民信教自由,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经典”;3.不准借用回民器皿用具,在回民地区不准吃猪肉、猪油;4.宣传红军民族平等的主张,反对汉官压迫回民等《回民地区守则》。由红军政治部罗荣桓签署发布,立即送到各作战单位,传达到每一个红军战士。看着面前攀谈的人,当年红军留下的电话、小号、书籍都静默不语,唯独主席和丁振邦互赠怀表、藏红花,给丁振邦一张盖有红军印章和主席签名的纪念物、阿訇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的画面却历历在目。
四
和来时的寂静一样寂静的是这个青山绿水的村庄,还有村庄上悄无人息的巷道。刮过村庄暖暖的风,不要去问,他们都怀揣火种,当年的送别就是最好的见证,派向导指引北上抗日的方向,留伤员在村子里养伤,捐赠粮食、盐、油、茶等,亲戚一样送至扁路沟。我们作为历史的过客,在这里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灵魂的旅行,尽管只有短暂的以“红”养魂,也升华了精神。此刻,在午后的夕阳中默默地退出旧居,所有的语言都不足以表达此刻的靠近,唯有轻轻地关上门,把安静留给那棵葱绿的李子树,因为“树会记得诸多事。”“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过去,只要有人来,那棵树还在老地方站着。有事就问它,因为年轮都记住了,今天我们的幸福和和平都是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得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刘邦琨,《党史纵览》|2016年第6期,岷山脚下,毛泽东与回族阿訇谈经论道;
2.中共岷县党史资料汇编(1933.5——1949.12),中共岷县委党史资料征研办公室;
3.党的文献,2008年第3期,曹仁孝,毛泽东《七律长征》创作时间及地点考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