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说锋超
文/云蒙山人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兴趣点、关注点在哪里,他的成长点、成功点就在哪里。这话用在商洛市榜书协会副主席张锋超身上,还是相当贴切的。
浏览张锋超的朋友圈,《春华秋实》展示得最多;统计张锋超的书法作品,《春华秋实》完成得最多。锋超为什么如此偏爱《春华秋实》,如此笃信“春华秋实”,如此追求春华秋实?他的书法作品中隐藏着答案。
《晴耕雨读》是春华秋实的姿态。
作为一个普通的从业者,在追求书法艺术的同时,张锋超还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大多数晴天里因要为生计奔忙,打理运转着他的“峰超奇石馆”。也许只有下雨天,才会有更多的闲暇,才可以相对悠然自得地创作作,思考;再创作,再思考。
挥毫泼墨临帖不辍之余,他也许想起了大山深处的贫苦而艰难的童年。他深深明白,没有雨伞的生活更需要努力奔跑。凭着这忙中偷闲的勤学苦练,锋超从颜楷起步,师法二王,兼涉孟頫,继而拜商洛市榜书协会主席马英武先生为师,踏上了书法艺术的求索道路。
《积善成福》是春华秋实的心态。
在这纷纷攘攘、嘈嘈杂杂的社会里,总有相当一部分人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利欲熏心,善恶不辨。有权者可吃拿卡要,经商者坑蒙拐骗,让我们的生存环境很不像样子。锋超却始终恪守着善良的底线。他的善良,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更多体现在对家人和颜悦色的陪伴、对友人值得托付的信任、对生意伙伴童叟无欺的诚信以及对艺术同道择善而从的豁达。
尤其是兼任书法辅导老师以后,他靠一颗扑通扑通的良心教艺育人,哪怕对相识不久的书法爱好者也悉心指点,从谋划、折纸、蘸墨,到运笔、落款、盖章,事无巨细谆谆教诲,自然而然的表现出山里人淳朴善良的本性。
善为福根,积善为福。今日送出的每一朵玫瑰,必然化作来日的缕缕清香,那是锋超成长路上的阳光雨露,滋养他走进艺术的夏天。
《海纳百川》是春华秋实的状态。
书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兼收并蓄,独创一家。书法家一方面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无法逾越的高度之内深挖矿洞;一方面要借鉴书法同道的成功之路,在没有边界的深度之内拓展延伸;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具有宽阔的胸怀,经得起风浪,禁得住议论,受得了挫折,要有大海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也要有它那激浊扬清的灵魂。
这是一个在争执中选择的过程,如同海浪与礁石的辩证统一,矛盾斗争又相依相生。张锋超深深明白“小成靠聪明,大成靠勤奋”的道理,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书法创作实践,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大大缩短了奋斗历程,迅速进入了书法艺术的秋天。
《书道千秋》是春华秋实的常态。
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汉字书法博大精深,任重道远,任何一位书法家都只可望其项背。悬挂在“峰超奇石馆”醒目位置的《书道千秋》,是师傅马英武主席语重心长的叮嘱,也是锋超努力践行的信条。
在书法的高峰面前,每个人必须心怀敬畏,认真仰望,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登顶的。所以,师徒俩用《书道千秋》表达他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敬畏。
一切艺术归根结底都是寂寞的,鲜花和掌声只是瞬间的热闹,安安静静时,流过汗水和泪水只有自己知道。尤其在担负生活压力的同时去追求艺术的高度,其辛苦更是可想而知。锋超把《书道千秋》挂在眼前、记在心中、落在笔下,就是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作为商洛市榜书协会副主席,张锋超将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也需要练就更强的实力和更好的心态。此时重温“书道千秋”,对他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九万里风鹏正举,五千年云鹤长鸣。一路写着“春华秋实”的张锋超,也真的迎来了他春华秋实的艺术人生。
什么是春华秋实?不是一年一度的播种与收获,也不是一生一程的跋涉与抵达,而是在一代又一代书法艺术家的实践与探索、传承与创新中,书法艺术本身也经历“春华秋实”的提纯。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承载着华夏文明、炎黄情感、民族记忆与中国特色的汉字书法,必将在“繁就简三秋树,标新领异二月花的”扬弃中走向硕果累累的金秋。当然,在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绚烂秋色里,一定融入了书法家张锋超先生那抹看似微不足道的红艳。
